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造成了农村留守老年人问题。根据2019年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9%。按照国际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早在1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据2018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结果,全国农村有留守老人1600万左右。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老人不得不忍受子女外出而在家无人关心的痛苦。渴望子女陪伴却又不能耽误子女发展的他们,只能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己料理生活。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由于身体各方面的自然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减退,逐渐成为。生活质量差、劳动强度大、就医难、生活单调、精神慰藉缺失、无人照料等成为他们共同的问题。
特别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生活中他们较孤独。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并且村里人少,生活中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特别是独居老人,这一问题更加凸显,他们唯一的娱乐也许是身边的宠物或电视机。在调研的过程中,老人在与调研组成员交流时,表现出他们渴望交流的心情。也就是说,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及情感需求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老龄化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心农村留守老人情感问题,需在理解农村社会网络与情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农村社会网络分布呈现差序格局,即存在亲疏远近,关爱留守老人要从最亲密的关系开始动员,然后渐次向外扩展动员。其次,差序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是情感,所以要重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情感元素。这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次动员亲属邻里、村内社会组织、村级组织等主体的协同作用,一起关爱留守老人。
要充分发挥亲属邻里在提供情感资源方面的首要作用。可通过强调社会教育、树立良好家风,让在外务工的子女主动关心关爱留守老人,采取多种方式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一方面,委托就近的亲戚或者邻居定期拜访老人。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给老人打电话送问候、送礼物、节假日常回家看看,与老人保持频繁的联系,尽量不要让老人感觉到孤独。
积极发挥退休在农村的老干部及相关村内社会组织的作用。一些老干部退休后回农村养老,加上一些离任村干部等,他们留在村里,可充分发挥余热。农村留守老人彼此的心理距离接近,可以通过“支持小组”塑造具有“家庭氛围”的环境,从而互相倾诉其困扰并取得支持。同时,也可学到相关的应对技巧。由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所以这种方法的成效比较明显。
村级组织成员是由村民选举产生,他们知晓本村村民的家庭状况,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最清楚。因此,要发挥村级组织尤其是村委会的作用。比如,真正发挥村级“老龄委”和“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为留守老人提供文化活动的场地,组织留守老人开展一些如老年健身操、老年太极拳表演等文娱活动;逢年过节或老人过生日的时候,组织农村留守老人一起过节日和生日,开展送温暖活动。有条件的农村定期组织留守老人近郊旅游,多举办一些精神文化活动。实行村干部分片包干,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定期不定期地上门探访、慰藉。对留守老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某市某区建立了信息台账与定期探访制度。对辖区内因子女或其他赡养义务人全部离开本区域范围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账。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实施,及时了解或评估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情况、家庭赡养责任落实情况,及时更新农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账。
发挥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科学化服务水平,通过心理疏导满足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比如,某市实施个案工作法,主要针对单个老人进行一对一服务,运用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法、理性情绪治疗法等,通过与老人缅怀其一生,尤其是中青年时期的正面成就来提振老人的信心,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留守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日渐衰老,再加上子女离巢,本身会有一种无助感和孤独感,通过回忆以往正面经历可以无形中鼓励老人。另外,将具有同样情况的留守老人聚集在一起,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些专门活动使之相互分享、相互支持。
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营造帮扶氛围。各类志愿团体积极开展下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老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专项慈善活动,发挥高端电子网络、信息科技技术等服务应用优势,将留守老人家庭与紧急救援机构、专业服务团队与村周边加盟服务商、村干部、志愿者有效结合,在同一呼叫管理平台上为老人提供24小时“守候式”服务。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大力宣传、倡导孝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此外,良好自我精神状况是留守老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主要来源。社会支持是外因,自我精神的调节是内因。只有内外协同,才能切实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社会网络保障农村留守老人情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