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其中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现代养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论述的形神兼养的养生方法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是指人体的一切有形之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由先天父母之精相合而成,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
而 “神”的涵义就比较广泛,哲学范畴的“神”指自然界变化莫测的规律及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黄帝内经》“神”的总纲,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与法则即是“神”。
古人经过对自然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长期观察研究,认为“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力量,如“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神”主宰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称:“阴阳不测谓之神”。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才能健康长寿形神二者互根互用,互存互济,协凋统一,则形体无病痛之扰,神志无失用之苦。
形神相离,百病始生:形神二者相互依存,形神相离,则人的躯体、精神失去平衡协调,百病始生。
形神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养生需要注意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兼顾,形神共养,形与神俱,做到“取法于天地之阴阳,调和于五行之术数,知阴阳术数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养其形”; “不妄作劳,以安其神“,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所以春秋皆度百岁乃去也”
若不注意形神兼养,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肆意伤害形体,则神无所归;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过度耗损精神,则“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长此以往,最终导致“神形相离,行尸而已”
生命之所依赖者是为形体,只有保持形体的健康,神才能内守于五脏而达到“形与神俱”的养生目的。若形体妄动,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则神不内守,形神相离,形骸独居而早亡。“形不妄劳则神内守而与形俱,苟或妄动则五脏神气离去而形骸独居,莫能以尽其天年也”
顺应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养身体;运用“术数”之法即适当的保健运动来“修身养性”按照四时阴阳的客观规律,春避风,夏避暑,秋避湿,冬避寒,就能使正气充沛,形体强壮,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如此保养形体,则身安神静,形神俱养, “如是者,形不受贼,精神不越而寿可百矣”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记叙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调神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此进一步详细加以阐述:春季应使志生,夏季应使志勿怒,秋季应使志安宁,冬季应使志若伏若匿。另外,在日常生活上做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以安其神”。通过调摄精神,疏导情志,则精神平和内守,机体正气充足,形体强健,形与神俱。因此,《素问集注·上古天真论第一》曰:“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形与神俱”是人的躯体与精神思维活动的高度平衡协调状态,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黄帝内经》的健康观,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保持一种完整良好的生活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身体上的疾患和残弱”不谋而合。注重形神兼养,保形养神,守神全形,使形神二者互济互用,形与神俱,就能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