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解读

  为提高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指南。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一)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五)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六)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七)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九)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十四)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十六)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十七)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二十一)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三、常用养生保健内容(二十七)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

  (二十八)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二十九)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三十一)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三十二)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四、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三十三)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三十五)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三十六)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三十七)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三十八)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三十九)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四十)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四十一)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四十二)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要顺其自然。这里所谓的“自然”,意思是“自然而然”,即自然形成的过程、规律及状态。《黄帝内经》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意思是说,人和万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现象是地球上物质元素(形)与天空中的阳光气候(气)相互作用,自然演变的结果,人的“生化极变”,就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是不可改变的。所谓“顺应”,则含有两重意思,即被动“顺从”和积极“应对”。一方面,人体生命的自然过程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只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即所谓“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个体的健康或衰病、长寿或夭折,不仅只取决于先天的因素,还与后天环境气候的变化及自我心身调养的水平有关,需要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安避害,改善生活行为,养护身体,调整心态,以后天的调养来弥补先天的亏耗,“有效应对”环境、气候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防止生命的早衰和夭折,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要想延年益寿,除了要顺应自然,还要达到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是一个广泛而相对的概念,既对立又统一,互为根本,不可分割,正如《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亡,可见,阴阳平衡是多么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达到阴阳平衡呢?对于不同人群来说又有所不同。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因此,每个人所用养生方法也必然会不同,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所有人的养生方法,这就强调因人而异。只有弄清楚自己的体质,量体裁衣,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情志是指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而生病。《素问》中还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只要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减少过分的欲望,气血就能通畅,精神自然充盈内守,疾病也就无法入侵。

  食物分为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说明五味入五脏,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素问》中还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说饮食要均衡,以五谷为主食,五果、五畜、五菜为副食,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才能达到补精益气、强健身体之目的。

  起居方面的养生是指生活作息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只有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健康长寿。具体而言,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运动是指用各种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吕氏春秋》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说明运动是很重要的。《素问·富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些都属于过劳;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则属于过逸。说明只有劳逸结合,才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运动养生形式也有很多,如散步、跑步、游泳、气功、太极拳等,但不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思想的起源。其实,早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且同样有“四性”、“五味”之分。“四性”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菊花、绿豆、荷叶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姜、葱、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辛味食物可祛风散寒、舒筋活血;甘味食物可补养身体,缓和痉挛;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苦味食物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咸味食物可软坚散结、泻下通肠等等。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食用不同的食物,可达到补益及治疗功效。

  以大枣为例,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平,能健脾养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少便溏、失眠心悸、盗汗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症。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有好几处提到了大枣。在第11回里,秦氏道:“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第54回里,贾母带着内眷们在大观园里饮酒看戏,至深夜不散,贾母觉得有些饿了。王熙凤忙回道:“有枣儿熬的粳米粥。”可见,贾母年逾古稀,仍然容光焕发、精神旺健、思维敏捷、体健少病,这跟贾府善于养生、青睐食疗是分不开的。

  刮痧是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后,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活血舒筋、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刮痧起自民间,最早载于元代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很多医学典籍中对刮痧的原理和方法亦有详细的记载。如《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刮痧的原理主要是活血化瘀、活化细胞,以改善微循环,不仅可以治疗疼痛性疾病,还能避免由亚健康向疾病的转化。在微循环障碍的部位刮拭时,皮肤下轻者会出少量的红色、紫红色的痧点,重者会出现较多的暗青色、青黑色的痧斑,这就是“出痧”。刮痧可排除内毒素,解除局部的血脉淤滞,降低血液粘度,疏通经络。气血由阻滞变为通畅后,组织器官的细胞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通达五脏六腑,达到阴阳平衡、正本清源之目的。

  刮痧现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对功能性的疾病和症状,如局部酸痛无力、头晕头痛、烦躁发热、胸闷呼吸不顺等,有明显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常用的刮痧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刮痧板包括牛角类、玉石类、砭石类;刮痧油则有液体类和乳膏类,清水也可以,可减轻刮痧过程中的疼痛、避免皮肤表面过度摩擦而受伤。

  刮痧时要背风,刮痧后3小时内不能洗澡,因为刮痧时毛孔张开,此时洗澡易使风寒湿邪入侵体内。刮痧后应喝些温开水,因为刮痧会消耗掉体内的一部分水分,喝些温水不仅能够补充水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利于排毒。

  此外,刮痧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正处在妊娠和月经期的妇女不宜刮痧,有危重病症、严重的皮肤病、出血倾向疾病或年老体弱者也不宜用刮痧疗法。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拔罐疗法的记载,称“角法”。拔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留罐是将罐吸附在体表后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

  走罐是在罐口涂上万花油等润滑剂,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此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

  而刺络拔罐是指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施以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此法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虽然拔罐的方法有很多,但对其要求基本一致。拔罐时应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施术者双手以及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拔罐用具必需常规消毒,过饱、过饥、大汗、大渴、酒醉和过劳后不宜施拔罐疗法,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等。

  拔罐后一般会在体表留下罐印,以表明体内寒热虚实情况。若留下的罐印鲜红,一般为阳证、热证;若罐印淡红,则多属阴证、寒证;若出现水泡、水珠,则多为湿证;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很快消失,说明病邪尚轻或已近痊愈。

  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慌心悸、出冷汗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者,为“晕罐”。此时应立刻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饮些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晕罐严重者,可针刺或点掐百会、涌泉、足三里、内关、人中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涌泉、关元等穴位。

  此外,拔罐疗法还有一定的禁忌症和禁忌部位。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腰骶部、乳房、皮肤过敏、五官、前后二阴以及妊娠妇女的下腹部等部位是不宜拔罐的。

  《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穴位的作用推崇备至,认为其可以“决生死,治百病”。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通达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把人体各部分联系起来;而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上的功能点、敏感点,通过一定的刺激,可打通经络、调通气血、驱邪扶正、调理疾病。人体最重要的保健要穴主要有以下五个。(一)膻中: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刺激该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二)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穴,又名“女三里”,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只要是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刺激此穴皆有效。但孕妇应避免刺激该穴,可引起流产。

  (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刺激该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很明显。

  (四)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交点上。经常按摩此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对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风、高血压、癫痫、女子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均有疗效。

  (五)关元: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寸。对于关元穴,前人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经常按摩该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如妇科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以及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要注意节量按时、搭配均衡。嵇康《养生论》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意思是说,饮食如果不节,便容易滋生百病。首先,饮食要“节量”,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如果饮食过量,会给肠胃造成负担,从而引发各种胃肠道疾病。现代社会的一些所谓的“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等,都是因为饮食不节而导致的。因此,孙思邈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其次,按时饮食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吕氏春秋》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一日三餐不仅要按时,而且对每一餐的要求不同,人们常比喻“早餐吃得要像皇帝、午餐吃得要像平民、晚餐吃得要像乞丐”,这充分说明了一日三餐的区别。另外,“胃喜温恶寒”,十二经中足阳明胃经属胃,是为阳经,因而早餐进温热之食,对提振胃气、补充阳气很有好处。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原则,饮食还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方案,意思是要以“麻、麦、稷、稻、豆”五谷为主要营养;以“李、杏、枣、桃、粟”五果为辅助;以“犬、羊、牛、鸡、猪”五肉为补益;以“韭、薤、葵、葱、藿”五菜为补充,这样才可以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并且,不可一味贪图肥甘美食,宜清淡饮食,《吕氏春秋》曾说:“肥肉美酒,勿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主张“莫嗜膏粱,淡食为最”。

  另外,随四季之变化而调整饮食之搭配也是中医饮食养生法中的重要内容,如春季应多食嫩芽萌生类食物以扶助阳气;夏季应多食甘淡之品以生津消暑;秋季应少吃辛燥之物,多用养阴之品,以润燥养肺;冬季应少吃寒凉之物,多用温阳补肾之品,以护阳气。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起居有常,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规律并合乎人体的生理机制。《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只有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健康长寿。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即善于养生者会根据一年之中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意思是说,春季应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肢体,使情志舒畅;夏季应晚睡早起,不应因日长而生倦,要平和情绪,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宣散;秋季应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以缓和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冬季应早睡晚起,等到阳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心有所得一样。

  《千金方》也指出:“寝息失时,伤也”,强调了规律作息之重要。生活规律破坏,起居不定,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损坏,对身体各组织器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伤也”。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日中之时阳气最盛,此后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阴气最盛。因此,人们应在白昼阳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一天之中,还要保证阴阳盛衰的交替时段(子时、午时)的睡眠,俗称“子午觉”。

  遵循起居有常的原理,积极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休息、劳动、饮食、睡眠,皆有规律,并持之以恒,便可使人们精神饱满地进行工作和学习,有利于延年益寿。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称为情志,情志是中医养生四大基石之首,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现代社会,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大,情志引起的身心疾病也越来越多,因此对这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统称“七情”。七情太过就会损伤人体元气,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疾病,大多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

  如何保持情志安宁呢?首先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切勿大怒大喜,大惊大恐。如《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

  其次要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切忌过度悲伤。《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悲哀气并则为泣。”意思是说,哭是发泄悲哀的最好方式。另外,中医认为,“喜胜悲”,常悲之人必须常以喜乐之事做伴,久而久之,就会忘记悲伤。

  再次要注意用脑恰当,切忌过度思虑。《灵枢·口问》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说明思虑对人体也是有损害的。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对于思虑之人,当以疏导为先,应用正确、巧妙的语言,进行劝说、鼓励。

  最后,要保持心态平和恬淡,积极适应社会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其中,“恬惔虚无”是指心神安宁不存杂念,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是指控制自身欲望,不好高骛远。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方可使气血和畅,身心健康。

  中医理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冬季是人体收敛潜藏的时候,此时进补,更易于吸收,有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进而增强体力、提高抵抗力、减轻宿疾等。《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季这3个月,是阳气收藏之时,必须保护身体的阳气。《易经》还有“冬至阳生”一说,意思是在冬至这一天,阳气上升,人们运化食物营养的能力开始增强,在这一天开始进补,养生效果显著,故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一说。

  进补有滋补、清补、平补三种。滋补就是用具有滋腻性质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补食物有猪肉、牛肉、羊肉、母鸡、鹅、鸭、鳖、海参等,药物有熟地黄、阿胶、鳖甲、鹿角胶以及各种补膏等;清补是用有清热功效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补食物有百合、绿豆、西瓜等,药物有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等;而平补是用性质平和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这一类以药物居多,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没有明显“虚”证者不宜进行药补,可适当进行食补。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此外,牛肉、兔肉、大枣、山药、栗子可补气;鸡蛋、猪肝、瘦肉能补血;梨、桑椹、藕、蛋黄、鸭肉可滋阴;狗肉、羊肉可壮阳。

  当然,食补也有三宜。一宜粥糜,冬季宜食麦片粥,可养心除烦;食茯苓粥,可健脾养胃;食大枣粥,可补血益气;食玉米粥,可调中开胃等。二宜温热之品,如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等。三宜坚果,如核桃、板栗、松子等。

  煎煮中药需要选择一定的器具,究竟用什么器具煎药最好?古人认为,煎煮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朝李时珍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得之不易,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被破坏,水分蒸发快,易产生药材糊底焦化现象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应用意义。不少人为求方便,随便选择一些器皿来煎煮中药,殊不知,并不是任何器皿都可以拿来煎药的,如铁锅、铜锅、锡锅、铝锅等。因为这些器皿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与多种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轻则影响药物疗效,重则改变药物性能,产生毒副作用,危害人体。

  煎煮中药最适宜的器具应选用砂锅或陶罐,其中尤以砂锅为好。因为这类器具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有利于将有效成分析出,并能避免析出的中药有效成分与器具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是煎煮药物的首选。其次,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不锈钢器皿等。同时,煎煮中药过程中一般需要搅拌,既能使药物受热均匀,便于有效成分释出,还可防止黏性成分粘于锅底而糊锅。

  人体健康与脚密切关联。人的脚,就好像树的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视和研究。其中“足浴”更以其简便灵验的特点,盛行千载而不衰。古书《琐碎录》中称“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文坛巨匠苏东坡、陆游等也留有“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的诗句;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的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底均有相应的反射区,而且脚部又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的穴位就有60多个。如果经常用热水浴脚,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强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国民间歌谣“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是颇有道理的。

  因脚掌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故脚掌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经常按摩脚心,能活跃经气,强壮身体,防止早衰,有利于健康长寿。老年人经常按摩脚心,还可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等现象。

  足浴时,水的温度一般保持在40℃左右,水量以能淹过脚踝部为好,双脚放热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手按摩脚心,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对脚癣、脚干裂、脚臭、脚汗过多、足跟痛、冻疮、下肢浮肿麻木、四肢不温、行动无力、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周期性偏头痛、痛经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足浴时,在热水中加入某些药物,效果更好。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手法对体表穴位进行刺激,以激发人的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目的。推拿手法种类繁多,有文字记载的就400多种,但很多并不常用,常用的只有几种,如推、拿、按、摩、压、揉等。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按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或肘尖着力在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因此又可分为指按、掌按、肘按。使用按法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力度由轻渐重,稳而持续。

  “点法”是由按法演化而来,是指用指端或屈指骨突部位着力,按而压之,戳而点之。该方法着力点小,用力集中而深透,可起到类似针刺的效果,故又称为“指针法”。点法多用于点穴,用力方向垂直向下,每次1-3分钟,直至出现强烈的酸麻重胀感为佳。

  “摩法”是用手掌面或手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动作,不带动皮下组织,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操作时要求用力均匀、轻缓,常用于治疗开始和治疗将要结束的时候。

  “擦法”是用手掌或大小鱼际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方向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治疗部位产生温热感。操作时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拉长,动作连贯,压力适中,使局部热量深透。

  “拿法”是指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内收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揉捏动作的方法。操作时着力面为罗纹面,不可用指端或指甲,以免抠破皮。

  “揉法”是指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部分或手指罗纹面着力,腕关节放松,作轻柔缓和地环旋运动,同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共同运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吸定,不能在体表摩擦。

  “拍、捶、击法”均是以手在体表有节奏地击打的方法。“拍法”是以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的手型,运用腕力在体表有节奏有弹性地拍打;“捶法”是以轻轻握拳的手形,用手掌尺侧缘在体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击法”是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背伸的手形,用单手或双手尺侧缘有节奏的纵向劈打体表治疗部位。这三项操作均要求平稳而有节奏,忌施暴力,可单手进行,也可双手交替进行。

  “欲不可禁,亦不可纵”是我国古代房中养生学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性行为不可禁止,也不可放纵,要加以节制。我国古代房中养生家、医家出于固护精液,以养生延年的宗旨,对男女交合的频度都曾有过规定。《玉房秘诀》写道:“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各随气力,不欲强快,强快即有所损。故男子十五盛者,可一日再施;瘦者一日一施;年二十盛者,日再施,嬴者一日一施;年三十盛者,可一日一施,劣者二日一施;四十盛者三日一施,虚者四日一施;五十盛者五日一施,虚者十日一施;六十盛者十日一施,虚者二十日一施;七十盛者三十日一施,虚者不泻”。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有强弱之分,年岁有老少之别,应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以年龄为标准,以身体强弱为依据,决定行房的次数。

  但是,完全按照年龄、体质规定交合的频度,似属呆板,还要考虑到季节的差异。《养生要集》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天一月再施精,冬令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能长生,冬一施当春百。”

  如前所述,古人对行房施泄频度的规定,完全立意于房中养生,现今仍有参考意义。如果房事不节制,纵欲所造成的危害可不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纵欲是引起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阳痿是男子性障碍的最常见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房事过度,宗筋驰纵,发为阴痿”的记载;《外台秘要.虚劳阴痿候》说:“病源肾开窍于阴,苈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气,故痿弱也”;“五劳七伤阴痿,十年阳不起,皆少小房多损阳。”指明少年房事损伤肾阳,是阳痿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养生学分析,纵欲更为禁忌之列。饮食无常、劳逸不均、生活无规律,特别是房室生活过度,甚至以醉酒助阳来纵欲,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

  再次,纵欲还不利于优生,甚至引起不育。清叶天士《秘体种子金丹》指出:“今人无子,往往勤于色欲,岂知施泄无度,阳精必薄,纵欲适情,真气乃伤,妄欲得子,其能孕乎?”因为频繁性交不仅影响精子的质量,而且还影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及着床。所以,从提高人口的素质来说,亦不可纵欲。

  最后,婚外性生活、同性恋,是性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这些都与性乱行为有关。

  【原文】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运动养生,指的是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而进行活动。中医主张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运血;再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通畅、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素问·富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些都属于过劳;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则属于过逸。动静结合,才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生命在于运动”,人类的生命活动与运动息息相关,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关于如何把握运动的“度”,华佗曾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的身体锻炼原则,以指导运动养生实践,并以“汗出”的生理现象与“身体轻快”的自我感受来把握、控制自身运动的量与强度。

  中医运动养生非常注重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多种多样的运动养生功法,比较著名的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及六字诀等。通过运动,可流通气血、长养精神、强筋壮骨,从而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思维敏捷,耐力持久的效果。以五禽戏来说,它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名医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据说华佗的弟子坚持练习五禽戏,到了九十余岁,还耳聪目明,身轻体健。

  除了专门的保健运动,民间运动养生形式亦多。散步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民谚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见功。此外,有规律的跑步、健身操和健美操、登山、游泳都可以达到养生功效。

  妇人一生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期,而这些生理活动均耗血损血,故古人云:妇人之病,往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这也道出了妇人养生的要点所在,即应该“以血为本,常补气血”。女性经期、孕时、产后等特殊生理时期,腠理疏松,经脉运行有别,血室正开,应尤加调护,更要注意面、颈、乳、腹、阴、手、足等女性敏感部位的呵护。

  妇女一生因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而数伤于血,因而在生理上常表现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点,故有“血是女人的本钱”、“守得一份血,就留住一份青春”之说。

  女性因血而病时,不仅表现出闭经、月经量少、非时经绝、白带量少、缺乳、不孕、流产、外阴阴道干涩、性欲下降、胎萎不长、妊娠腹痛、阴痒等妇科疾病,还常出现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四肢麻痹、心悸失眠、皮肤瘀斑、舌质淡等特征。

  因血为女之本,女常血不足,故女性平日应重补血养血,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依体质特性进补”的原则,注重饮食调理,以食养血,可多食桂圆、荔枝、大枣、赤豆、红花生、山药、莲肉等食物以养血补血。

  妇女血病,可因夹热、寒、瘀,或涉及的脏腑病位等不同,而调治方法迥异。血病的调理和治疗应“据因”而变,原则上宜调、宜理,适当用补,切忌使用辛温燥血、耗血动血的食品和药品。

  此外,女性还易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所伤,常随之而瞬变。适度的七情能抒发情感有益健康,但七情太过,超出身体抗御或调节的范围,或女性自身适应或自我调节能力低下,不能承受轻微的刺激,就会导致妇科疾病发生。故妇女尤应注重自我情志调理,学会开导自己,让自己身心舒畅。

  【原文】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

  我们经常听中医提到“体质”这个词,那么中医所说的体质到底是什么呢?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质一样吗?电视剧《天下第一楼》里有个人叫刘小辫,他会按照官员的不同体质来搭配膳食;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所著的《良方》中记载了人体对很多物质反应的差异,比如对油漆,有的人天天接触都没有什么反应,有的人稍微碰一下就会过敏,这是为什么?这其实都跟体质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体质,主要是指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如现代医学中的瘢痕体质、过敏体质等,但这些都是在发生不良结果之后才给患者贴上的标签。

  中医就不一样了,中医所谓的体质是指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特殊性。它是按照中医理论评价人体的健康状况及其适应能力所获得的结论,是对人体整体进行评估,对养生保健很有帮助。

  根据不同人群的病理表现特点,中医将人体分为9类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和特禀型,且每种都有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如平和型较正常、气虚型常无力、阴虚型最怕热、阳虚型最怕冷、湿热型爱出油、气郁型爱失眠、痰湿型易肥胖、血瘀型易健忘、特禀型易过敏等。

  体质学说不仅对养生保健有积极作用,在发病学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体质的特异性决定着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二是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讲,体质强壮或阳盛之体,患病多为热证实证,对清热、攻邪药物耐受性较强,而对温热药物特别敏感;体质虚弱或阴盛之体,患病多为虚寒证,对寒凉药物特别敏感。

  【原文】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

  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畅;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性格随和开朗,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此为典型的平和型体质。此种体质者最为健康,不易得病,男性多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种体质者越来越少。平和型体质者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方式多样。

  说话没劲,甚至不愿说话,精神不振,呼吸短促,疲乏无力,容易出虚汗,面色白光白,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此种体质者往往性格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比较胆儿小,做事不爱冒险。气虚型体质者容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且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易受风、寒、暑、湿等邪气侵袭。此种体型者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可能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此外,没有工作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气虚者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些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人参、黄芪、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运动应以散步、打太极等柔缓的运动为主,不宜做大负荷消耗体力的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原文】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

  体形偏瘦,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特征,伴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此种体质者往往性情急躁,性格外向活泼,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症,耐冬不耐夏,易感暑、热、燥邪,感邪后易从热化。阴虚体质者多分布在多风、干燥、紫外线较强的西部地区,也多见于年轻人,可能与他们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烟酒以及生活压力较大有关。

  阴虚者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可选择一些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等,不宜桑拿、汗蒸。平时宜克制情绪,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采用练书法、下棋、旅游、听音乐等方式陶冶情操、舒缓情绪。

  体型偏胖,肌肉松软不实,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特征,兼见气息微弱、面色苍白、乏力、嗜睡、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等症状。此种体质者性格多沉静、内向,对外界环境适应力表现为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后易从寒化。阳虚体质者以东北地区多见,可能与东北寒燥的天气有关,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也会形成这种体质。

  阳虚者应多些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牛羊狗肉、葱、姜、蒜、花椒、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背、腹等部位,夏季少吹空调电扇;还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桑拿、温泉浴。

  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

  五、湿热型:形体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此种体质者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较难适应。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易产生这种体质,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烟酒、生活压力大者,也是该体质的主要人群。湿热型体质者宜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可多吃些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应戒烟酒,不可熬夜及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应减少户外活动。

  六、气郁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气郁型体质的典型代表,这种人一般体型比较削瘦,性格内向,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经常闷闷不乐,多愁善感,食欲不振,容易心慌、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易患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现代社会中,这种体质的人越来越多,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情感压抑,情志不畅有关,该体质者多为年轻人,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气郁者应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之品,多吃小麦、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因为这些食物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作用。此外,睡前避免饮浓茶、咖啡,要经常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性的运动,多跟其他人交往,增加运动量大的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游泳等。

  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七、痰湿型: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倦怠困弱,食纳差,大便稀溏,面部多油,多汗且黏,伴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苔腻脉滑。该体质者往往性格偏温和、稳重,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等疾病,以生活安逸的中老年男性居多,喜欢吃甜腻的食物,不爱运动爱睡觉。

  痰湿型体质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此外,中药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等均有助于化痰祛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

  八、血瘀型:体型胖瘦均见,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等表现为特征,伴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瘀斑,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该体质者性情急躁,健忘,不耐受寒邪,易患症瘕、痛证、血证等,南方人及脑力工作者多见。

  血瘀型体质者可多食活血行气、疏肝解郁的食物,如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金橘、橙、柚、桃、李子、山楂、醋等,少食肥肉;保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步行等。如运动时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明显加快等不适症状,应去医院检查。

  九、特禀型:主要指先天禀赋异常者,如生理缺陷、过敏体质或遗传性疾病等。特禀性体质者体型无特殊,而表现也因先天禀赋不同而各异。如过敏体质者常见症状有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

  该类体质者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搭配合理。易过敏者应尽量避免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及腥膻发物。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春季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避免接触花粉诱发过敏。(完)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给微信公号投稿,高额稿费等你拿!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4.将“商家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解读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