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8月3日讯( 记者贺方程 实习生刘儒田) 7月29日,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华杰在新浪微博上发表文章《救救北京的睡菜!》,提出北京本土植物睡菜面临消失的问题,呼吁有关部门有所作为,受到多方关注。中国绿发会转载此文后评论,“本地植物对维持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各地应当优先保护本地特色物种”。
连日来,记者探访武汉多家公园发现,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一样,武汉公园内的植物缺乏多样性,本土植物种类占比太小。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在建设或者改造公园时,应充分利用本土物种的多样性来进行美观设计,适当引进外来物种,但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
道路旁的绿篱用的是红叶石楠或女贞,麦冬覆盖着香樟、桂花树下的空地,水边长满了再生花或花叶芦竹……经常逛公园的市民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公园变得越来越美,同时,这种美又太雷同,每个公园的植物种类都差不多。
家住武昌美林青城小区的何洁女士,周末喜欢带女儿逛公园,她说:“每个公园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一般选择家附近的公园,除非是别的公园有花展、大课堂、研学之类的活动。”
记者随机调查了9家公园配置的主要植物种类,统计发现,有7家公园种植有香樟、桂花树,6家公园种植有栾树、石楠、再力花、花叶芦竹,5家公园种植有栾树、荷花、香蒲。
这些公园的负责人透露,在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方面,公园没有自主权,一般由上级设计单位即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规划,公园再按要求采购种植,进行日常养护。
北京本土植物睡菜面临消逝的问题,武汉同样存在本土植物消逝的问题。多年研究《诗经》中植物的公园大课堂植物导师刘从康,两年时间找遍武汉所有公园,找不到一株纯种的中国凌霄(《长江日报》5月31日曾报道)。7月31日,他又告诉记者,6月他去浙江安吉乡村看见很多漂亮的益母草,但在武汉只前年见过一株。他说:“在武汉,经常是见到一种比较少见的植物,再过几天去就被除掉了,然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分类专家徐文斌也称,二十年前东湖和各公园水域里遍布的水生植物黄花狸藻,目前已难觅踪影。
20世纪初期,西方著名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作家威尔逊曾几次到中国来采集植物,将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我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种子植物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但在城市绿化中,却没有充分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来。
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园中的植物不超过200种,常见的园林树种仅有雪松、悬铃木、香樟、龙柏、大叶黄杨等十几种,草本观赏植物更贫乏,几乎千篇一律:一串红、三色堇、金盏菊、鸡冠花、万寿菊、百日草等十几种,且大多数的园林植物从国外引种,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栽培不多。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综合创意所植物总负责人徐欣钰介绍,武汉地区常用的园林植物品种约150-2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比较大。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综合创意所所长、设计师杨逸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公园性质,决定了可选择植物的种类范围,一般来说,南方的植物品种选择余地更大,变化更为丰富,北方则相对单一。
徐文斌认为,城市里的公园一般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有一定的植被,能供市民休闲,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市民如果想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见识稀奇珍贵的植物,可去植物园或其他植物专类园。一般公园的植物种类几十到几百种不等,而植物园可达几千种。
刘从康称,城市里如果没有公园,也不会是“自然”,只会变废墟堆、垃圾场,但建公园,对本土原生植物就是一场“浩劫”,不止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它们会被当成“杂草”被割被砍。
中科院植物所专家孙英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全国各地公园的植物造景几乎千篇一律,这是人类对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太主观造成的。因为缺乏对自然的认知与对植物习性的了解,盲目引进不同生长地域的植物;去除本土物种;人为地去进行各种改造建设,从而导致本土的自然环境与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破坏,相继而来的是其他的生物链也得到了破坏。这就是利用了所谓的人为的审美,而导致了自然的缺失与本土物种的不稳定,甚至濒危或者消失。
他建议,相关部门在建设或者改造之前,应该先找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进行咨询,然后根据本土环境的特点,以适地适树为优先原则,充分利用本土物种的多样性来进行美观设计,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但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以免造成本土物种的生长受到威胁,造成生物多样性不稳定,而导致环境的恶化。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武汉多数公园植物配置雷同 本土种类占比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