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百问第一期背景资料

  根据研究,大熊猫在野外每天花费10至14个小时取食竹子。大熊猫一天大致活动时间为:0:00-2:00休息,2:00-7:00摄食(相当于早餐),7:00-10:30休息,10:30-11:00漫游、玩耍,11:00-12:00摄食(相对于午餐),12:00-14:30休息,14:30-21:00摄食(相当于晚餐),21:00-2:00休息(相对于夜间睡觉)。

  大熊猫生活在高寒地区,春季从4月开始到6月,7-10月为夏秋季,11月至年为冬季。春季大熊猫以新竹笋为食,在这个季节的食量也最大,一般日取食30-60公斤,平均40公斤。到了夏季,食物变成以竹茎为主,还兼食一些较老的竹笋和新发的幼枝叶。秋季,是当年幼枝叶最繁茂时期,他们的食谱以枝叶为主。这时的嫩枝幼叶营养成分居竹的其他部分之首,而所含的粗纤维又低于竹茎。因此,在这个季节大熊猫每天只需采食11-13公斤,而且活动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小,也节省了活动消耗的能量。

  在野外,大熊猫能活到20多岁,而在饲养情况下,大熊猫可以超过30岁。武汉动物园的一只雌性大熊猫曾活到37岁,是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一只大熊猫。

  大熊猫更应该叫“大猫熊”,而不是大熊猫,因为他们是熊类的近亲,而却是猫类的远亲。只是上世纪中国大陆一次汉语读写顺序的“西化”改变,造成了这一“谬误”,现代中国大陆人也就认可了这一将错就错的习惯,使这一“似熊非猫”的动物有了不同于其“族谱”的名称。连最挑剔的动物分类学家也认可了这一“错误”,因为他们是唯一的、独有的、特别的……可是在台湾的书刊上仍保留着“猫熊”的称呼,我们可不必大惊小怪。

  野外,大熊猫通常喜欢针阔混交林区或有一定郁闭度的林区,因为林层下生长有茂盛的竹林,这正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另外,大熊猫喜欢在相对平缓的山坡上活动,可以相对减少能量的消耗;它们的生活区域附近往往有溪流可以饮水。

  大熊猫在其绝大部分生活里,单独生活在各自的巢域中。一般雄性大熊猫的巢域在3-15平方公里,而雌性的相对小些,在3-7平方公里。在交配季节,雄性大熊猫会聚集在一起,通过争斗,胜利者可与雌性大熊猫进行交配。交配完成后,各自离开,单独生活。大熊猫幼崽也在一岁半到两岁半左右时离开母亲单独生活。

  在动物分类地位中,大熊猫被划在食肉动物类群里,但大熊猫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食物特化者,主要是素食。在野外环境里,大熊猫的食物99%是竹茎、竹枝和竹叶,也会吃其它的部分植物与动物;在人工饲养环境里,大熊猫还能取食蜂蜜、鸟蛋、山芋、灌木叶、柑橘、香蕉等。

  说到大熊猫的“发现”,就会提到法国传教士戴维,认为是他在1869年发现了这一让当时西方世界都难以认同其存在的“奇怪”动物,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构思”特别的生灵。庞大的身躯像头熊,但黑白分明;圆圆的白脑袋,又镶着两只黑眼窝和黑耳朵;黑色的前后肢被白色的背腹泾渭分明地隔开,宽扁的尾巴紧包臀部,像是无尾。

  其实对于戴维神父的“发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他将大熊猫这一神奇物种介绍到了西方,并由确信它存在的科学家在1870年按现代分类学的规定给与了科学命名。其实在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猫的存在了,只是当时不叫大熊猫,而称为“貔貅”,记载其具体分布的是我国成书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似熊,黑白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由于古代没有系统的分类,各地的俗名众多,因此,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长串的名称,如貔、貔貅、貘、貊、猛豹、食铁兽等。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首次在重庆一公园内展出大熊猫,说明牌上分别用中、英文写着“猫熊”和“Panda”,大熊猫的这一现代名称才走进了记载。至于如何从“猫熊”变成了“熊猫”,那就是在前面问题里所涉及的缘由了。

  不像北极熊,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性。由于竹子是四季常绿植物,大熊猫冬季依然取食竹子过冬。

  大熊猫体肥似熊。据记载,野生的体重60-73公斤,最重可达110公斤。人工饲养的体重80-125公斤,最重的可达180公斤左右。成年大熊猫体长约1.2-1.8米左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厘米,尾长11.5-20厘米。通常,成年的雌性比雄性重。出生的熊猫幼崽36-296克,是母亲体重的1/900。

  冬季,大熊猫通常从高海拔迁移到中低海拔区域,低海拔地区气温相对较高,竹子等食物相对充足。

  大熊猫可以说是游泳高手。当天气炎热时,他们就可以趟河、戏水、游泳。大熊猫也可以长距离深水游泳,这也是他们在复杂环境里得以迁徙的主要手段。

  在野外大熊猫栖息的环境里,有很多其他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如小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血雉、蓝马鸡等等。

  大熊猫有5个手指。但在长期的进化中,大熊猫前指的籽骨扩大,发展成“伪拇指”,看似像第六指,但它不是真正的手指。这个“伪拇指”能够像其他手指一样灵活独立运动,这一独特的适应行进化使大熊猫能够握住竹子,便于取食。

  大熊猫通常是黑白两色,黑眼圈,黑耳朵和黑色的四肢,但在秦岭也发现有棕色的少数个体。由于大熊猫生活在树上,阳光射进树冠的空隙呈现黑白斑驳,在长期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中,大熊猫逐步发展为黑白两色,这样不易被大熊猫的天敌所发现。还有其他一些对大熊猫毛色的解释:一是大熊猫的保护色;二是表情学说,用于威慑别的动物。还有一种说法是鲜明的黑白色易于大熊猫个体间的相互识别。

  大熊猫绝对是爬树高手,当生下来的大熊猫幼崽长到六个月大时,就可以跟随妈妈爬树了,在树上生活和睡觉。雌性大熊猫在生产和照料熊猫幼崽时,在地面的岩石洞穴或树洞里生活。

  大熊猫是有只黑色的尾巴,长10至15厘米,但通常把尾巴夹在臀部下面,不易被看见。

  在历史上,大熊猫曾经生活在包括大半个中国,老挝,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的亚热带常绿林中。由于开垦、采伐以及公路等原因导致生境大量丧失与片断化,大熊猫种群已经退缩到陕西秦岭南麓、甘肃以及四川盆地西缘的岷山、邛崃、凉山、大小相岭等六个高大山系中。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大规模活动的干扰,特别是近十年来大规模的道路、水坝、采矿、大规模旅游等基本建设发展的威胁,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丧失、退化、破碎化。过去30和50年,分别有16.5%和55.1%的大熊猫栖息地所丧失。未来50年,即便是我们不再侵占大熊猫一寸家园,那也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散布在这六个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早已被人类活动所割裂,现存的约1600只大熊猫也已被人类割裂为18个在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

  距今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的一支已演化为小型大熊猫,在更新世(约180万年)又经历了大熊猫巴氏亚种阶段。到距今1.8万年以前,最后一次(第四次)冰期的高峰期到来以后,气候变冷,加上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地壳抬升,巴氏大熊猫逐渐衰退。到距今约1.2万年的最后一次冰川结束,该亚种已经大量灭绝。在更新世中期与大熊猫伴生的哺乳动物大多已在往后的地址年底中被新的物种所取代,惟有大熊猫一直延续至今,因而也被誉为“活化石”。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大熊猫百问第一期背景资料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