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全集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本章要点】1.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2.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3.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4.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2.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本章要点】1.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2.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3.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4.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本章要点】1.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2.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3.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从脏腑学说角度来理解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动;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有生血统血之能。肝对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脾的升清有密切关系。正如张锡纯所云: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得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使疏泄功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疏泄太过。如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病理上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血不足。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从五行学说角度来理解《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在五行学说中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正常情况下脏腑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如肝主升而归属于木,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存在木克土的关系。正常的木克土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环节,但木太过或土不及,这种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虚木乘。从临床实际角度来理解临床上所见病位在肝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虚症状,而后才出现胁下胀痛或刺痛、口苦、黄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复,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继则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贫血等改变,甚则门脉高压破裂导致消化道大出血。无论是中医学的认识还是现代医学的认识,都用事实充分证实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正确性。关于实脾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肝病实脾即补益脾胃,使脾土不受邪。实际上实脾是调补脾脏之意,并不是单纯的补,而是调与补的有机结合。补是指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资生肝血,使肝有所藏;调是指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从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同时改善肝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补之以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蜂蜜、饴糖等;调之以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应辨别虚实,然虽当异治,固脾则一。这种实脾法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变、蔓延,以保护未病之脏腑。

  【本章要点】1.说明人的陰陽和天地四时之陰陽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陰陽,才能取得临床 效应。2.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陰陽。

  ,【本章要点】1关于篇名阴阳,指阴经和阳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阴阳离合》。2.指出了自然界陰陽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陰一陽,即陰陽的对立和统一。3.通过三陰三陽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4.论述了三陰三陽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性。

  【本章要点】一、指出五脏与其所合的脉、筋、皮、肉、骨以及色、毛、发、爪、唇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二、叙述了五味、五色、五脉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说明脉、髓、筋、血、气在生理上的所属关系以及血液一般功能和发生病变的情况。四、说明大谷、小谿皆是卫气所留止的部位,运用五决的方法、根据五脏的脉搏来诊断疾病。五、举例说明色诊、脉诊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色脉合参在诊断上的重要性。

  【原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本篇重点:1.论述汤液醛醋的制造和应用。2.讨论了调摄精神在养生和防病方面的重要意义。3.指出病者与医生的标本关系,医患的密切合作对于治疗的重要性。4.讨论水肿病的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医患关系医生与病人之间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各种医德现象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关系而发生、发展的。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课题。

  (1)医患之间密切合作。中医在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医生与病人相互合作,认为医患双方能否密切合作,是治疗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2)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在世界万物中,人最宝贵。中医在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生命始终保持极高的尊重,因而也容易取得病人的信赖和尊重。

  当代大量医疗仪器和设备的应用,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物化”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患之间的真诚信赖和密切合作,因而引起医学伦理学的关注。

  本篇分别阐述了“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藏所恶”、“五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藏所藏”、“五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内容,意在强调五脏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惫义和作用,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据可循地调养脏腑,实现真正的养生效果。在此,我们挑选三条与现代人们养生关系最为实际而密切的内容,向读者进行介绍。

  1.“五味所入”分别阐明了酸、辛、苦、咸、甘五味所归属的五脏。意在提示人们适量进食五味有益于其对应的五脏的养护和正常功能的保持。例如,适当食用含有味酸的食物或药物,能够养护肝脏、促进肝脏功能。但是,如果过多食用五味,则有害于五味相对应的脏器。

  2.“五味所禁”向人们分别阐述了人体在患病状态下,进食五味所可能加重的疾病。例如,血虚、血瘀、血热等血病患者,应禁止食用咸味食物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因此,日常生活中,患有疾病的患者对于药物或食物的五味应谨慎选用。否则,不仅会加重原有病情,还与养生之道悖逆而驰。

  3.“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与现代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工作之人,还是休养之人,都应领会“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以免因为生活工作中某一方面行之过度,而损伤自身的气、血、肉、骨、筋。

  【本章要点】1.首先提出人的体质性格可以划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分别说明五种类型人的性情特点。2.其次说明这五种类型人患病治疗上应有所不同,如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点,便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3.最后又分别说明阴阳五态之人在体态与行动表现上的特征。

  【本章要点】1.讨论了三阴三阳的含义和功用,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病状、脉象等。2.论述了疾病的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本章要点】1.详细介绍了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2.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作用。3.介绍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4.指出疾病是可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详情]

  【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腧穴,包括各经井、荥、输、原、经、合穴的名称与部位。2.简介颈项间八穴,它们是手足三阳经与任、督脉上行头面所必经之处。3.论述了脏腑相合的关系及六腑的功能。【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 [详情]

  【题解】本篇是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关讨论运用小针(微针)问题的内容,按其原文顺序,择要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注解和补充说明,所以篇名为小针解。[详情]

  【题解】本篇详细讨论了不同邪气侵袭人体时所伤及的不同部位以及中阴中阳的区别,列举了邪气中人的不同原因,阐述了察色、诊脉和察尺肤等在诊断上的意义及重要性。因本篇重点论述了邪气中人的原因以及五脏六腑为邪气所伤时出现的病形,故称为邪气脏腑病形。【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 [详情]

  【本章要点】1.详述了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2.指出三阴三阳经开、阂、枢的不同作用和所主的疾玻3.列举了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4.根据经气一昼夜间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从歇止脉次数的多少,来测定脏气亏损的情况。5.强调运用针刺治疗时,根据患者体质的.. [详情]

  【本章要点】1.论述了人体素质不同与寿夭的关系。2.以阴阳学说来分析人体内外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3.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及其侵袭人体部位的区别,提出了相应的治法。4.具体介绍了寒痹熨法的方剂组成、制法、用法和功效。【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 [详情]

  【本章要点】1.阐述了广义的“神”,一方面本于先天的父母之精,另一方面又依靠后天的不断补给,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和水谷之精气。因此,针刺治疗上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详情]

  【本章要点】1.针刺疗法,必须首先掌握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脉象与症状等情况,制定虚补实泄的治法。2.针刺要求针下得气,以达到气血阴阳的调和为目的。3.指出循经近刺和远道刺法的原则,并说明针刺的深浅与先后,要根据病人体质、时令气候、发病先后、针刺部位等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4.说.. [详情]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并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循行的路线。经别,其实就是十二经脉之别道而行的部分,其循行的路线不仅部位深而且距离长--由四肢深入内脏,再由内脏出于头颈。因为本篇主要阐述了经别的出入离合及其走行的路线,所以篇名叫做经别。【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 [详情]

  【题解】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孝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因为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原文】黄帝问于..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叙述了经筋的循行、经筋的发并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全文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 [详情]

  【本章要点】1.具体记述了人体各部分骨骼的长短尺寸。2.说明经脉的长度是以骨度为依据的。3.认为外形大小与内在脏器有关。例如胸部与肺,上腹部与胃,下腹部与肠等,其大孝长短都是密切相关的。【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孝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 [详情]

  【题解】营为运营、运行的意思。文中介绍了一昼夜间经气在经脉中运行五十周次的路线和顺序,故篇名为五十营。【原文】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 [详情]

  【本章要点】1.简述营气的来源和生成。2.具体叙述了十四经脉的循行方向、次序和交接部位,构成“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的整体循环。【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 [详情]

  【题解】脉度是指脉的长度,文中说明了二十八脉的长度和测量的方法,以及二十八脉对应的生理、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法,故篇名脉度。【原文】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 [详情]

  【本章要点】1.指出了营卫来源于饮食,生成于脾胃,上输于肺脏,传之五脏六腑,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2.营卫循行的征路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3.说明营卫运行的周次是昼夜各二十五度,合为五十度;会合于手太阴。4.概述了营卫与三焦的关系以及营卫与气血的关系。【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 [详情]

  【本章要点】1.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指出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穴位,掌握进针的深浅和手法。2.列举了温疟、风水、飧泄、转筋、水肿、着痹、疠风等病的针刺治疗方法。3.对六腑病的病理变化与针刺治疗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 [详情]

  【本章要点】叙述邪伤五脏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 [详情]

  【本章要点】1.介绍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以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讨论了天牖五部的五个腧穴的部位和主治。3.叙述了龋齿、热厥、寒厥等病症的治疗方法。4.指出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规。5.说明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预后。6.指出误用针刺的危害性。【原文】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 [详情]

  【题解】文中论述了癫证和狂证的病因、证候和治疗方法等,故名癫狂。【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各种热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故篇名热病。【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 [详情]

  【题解】厥,指经气上逆,厥病,是指经气上逆引起的疾玻文中主要介绍了因经气上逆引起的头痛、心痛等病的症状、治疗和预后等内容,故名厥病。【原文】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 [详情]

  【本章要点】1.简洁明了的道出了病症标本,治病的原则。2.本篇看似短短的十来句话,分别讲述逆证;寒证;热证;腹泻;中满;大小便不利;病之有余不足等症状,如何根据其先后发生次序,及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治疗方法,何时取本,何时取标。3.重点强调中满及大小便不利时,不管是标还是本,必须先治疗的原则。另.. [详情]

  【题解】本篇论述了多种疾病,因范围广泛、没有一定类别,故命名为杂病。【原文】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皖院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 [详情]

  【本章要点】1.本篇首先提出众痹与周痹的差别,最后具体说明针刺的原则和方法。2.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原.. [详情]

  【题解】因篇中介绍的病证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一过性的、无痛苦的症状或者行为等,在一般的医书中很少提及,是岐伯向其师提问,由其老师口述回答的,并不在书本之中,故名口问。【原文】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 [详情]

  【题解】本篇介绍了如何在问诊中通过病人的恶欲来了解疾病的性质,从中推论病机和正确得宜的医疗方法,讲述了通过观察外部形态来测知内部脏器盛衰常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劝慰开导法等理疗法。由于文中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先师传授的宝贵经验,故以师传名篇。【原文】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 [详情]

  【题解】决,分别、辨别之意。本篇主要论述了将人体之气(主要是水谷精微之气)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种气,故以决气名篇。【原文】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内容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1],深三寸半,大容五合[2]舌重十两,长七寸,广.. [详情]

  【题解】平人即正常的人,绝谷指不饮不食。由于本篇重点在于论述正常人不进饮食后死亡的日期及其机理,以突出说明胃肠摄取饮食,补充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故以平人绝谷名篇。【原文】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十二经脉应十二经水合为“四海”,它们各有会聚与输注之处。2.文中列举了四海有余和不足的症状,并提出“调其虚实”的治疗原则。【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十二经脉之气和四时、五行的变化相应,次序分明,经气和顺,营卫相随。2.经脉营卫之气受到病邪的干扰,发生逆乱,从而便产生疾玻由于扰乱的部位不同,反映的病症亦有所区别。3.文中分述了“五乱”的发病症状和刺治方法。【原文】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详情]

  【本章要点】1.胀的病因与病机,大多是由于寒气逆上,正邪相攻,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便形成胀玻2.胀病的分类,是根据被累及的脏腑所出现的兼症,来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3.胀病的治疗,首宜用泄法祛除病邪,然后根据病变所在和症候的虚实进行调治。【原文】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 [详情]

  【本章要点】1.津液来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在生理上别为五道,随着外界刺激因素的不同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2.简述了津液的病理变化,由于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和名称也各别。3.略论五脏和耳、目的功能。【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五脏之气与外在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因此从五官的形态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凡五官端正而丰满,体质多强壮而少病,能尽终其天年。2.详细叙述了五官与五脏之间的联系规律,在五脏发生病变时,外在五官可相应的发生变态,因此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 [详情]

  【题解】逆顺,指经脉循行走向及气血的上下运行。肥瘦,指形体的肥壮与瘦校由于本篇重点讨论了经脉的走向规律、气血滑涩以及形体的肥瘦壮幼,并以此作为施治的依据,故以逆顺肥瘦名篇。【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 [详情]

  【本章要点】1.阐述奇邪在络,因放血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原理。2.说明刺针后肉着的原理。【原文】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人体的精气由于来源不同,故有清浊之分。而清浊之气与经脉的阴阳属性有特殊关系,阴经中的精气多清,阳经中的精气多浊。清者气滑,浊者气涩。2.叙述了由于清浊之气混乱后所发生的病变,以及在刺法上有深浅疾徐的不同。【原文】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 [详情]

  【题解】阴阳,指自然界的阴阳,人身上下所分的阴阳和经脉的阴阳。篇中将自然界的阴阳、人身的阴阳与日月相联系,以说明人体同自然界的关系,并据此提出针刺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称为阴阳系日月。【原文】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病邪侵袭人体至五脏的传变情况。2.运用五行相克的次序,以及脏腑表里关系,说明五脏病候的传变情况。3.指出疾病传变在一定时间没有终止,其预后必然不良。4.指出有些疾病运用针刺治疗,有可刺、不可刺的区别。【原文】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详情]

  【题解】淫邪,系指亢盛的邪气。因文中主要论述了淫邪扰乱脏腑而形成梦的机理和表现,故称为淫邪发梦。【原文】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 [详情]

  【本章要点】1.以一日分为四时,说明人体阳气活动的情况,可以影响邪正斗争的势力,故病情在一日之中,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表现。2.说明有些疾病,因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故其轻重变化,决定于各脏气与邪气的盛衰,凡脏气不胜邪气则病甚,脏气胜邪气则病轻。3.强调在治疗上必须适应时令,不可违.. [详情]

  【本章要点】2.说明使用针刺治病,其疗效如以桴击鼓而有声,日月照物而生影,水镜鉴人而现形,也即内外相应的道理。2.对表现于外的声、色进行揣测,可以了解内脏的病变,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 [详情]

  【本章要点】1.论述不同体质和发病的关系。由于人的皮肤、肌肉、腠理、骨骼、五脏等坚固和脆弱的差异,易发疾病则各有不同。2.以风、痹、消瘅、寒热、积聚五种疾病为例,说明其各别的发病机理和诊候方法。【原文】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 [详情]

  【题解】本,即根本。本脏,以脏腑为根本的意思。因文中论述精、神、血、气、魂、魄都藏于五脏,水谷津液则在六腑中传化,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才正常,疾病的发生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其根本,故称为本脏。【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 [详情]

  【题解】禁,禁诫;服,服从。因文中主要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体运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内容,故称为禁服。【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 [详情]

  【题解】五色,系指面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因文中主要阐述了通过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故称为五色。【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 [详情]

  【题解】因文中主要论述了勇敢与怯懦的表现、脏腑的相应变化,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故称为论勇。【原文】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五脏背腧的位置以及取穴的验证方法。2.指出治疗上取背腧穴,在补泄方法上是宜灸而禁针的。【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 [详情]

  【本章要点】1.从五脏六腑的功能,说明营气、卫气的功能和循行概况。2.指出十二经脉的标本与某些穴位的关系。3.简述上下虚实的治法,并说明四街的部位,以及治疗上取其穴位时应用毫针的手法。【原文】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 [详情]

  【本章要点】1.讨论了人体的素质,亦即筋骨、肌肉有强弱坚脆的不同,皮肤腠理有厚薄疏密的区别,肠胃有厚薄肥瘦的不同,故在治疗上有能否耐受针石、火烧之痛和耐受毒药的区别。2.说明疾病痊愈的难易,与病症属性的寒热有密切的关系。【原文】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指出了“神”的形成以及长寿的根本条件。2.系统地叙述了人类生长至死亡过程的一般规律。3.说明人生不能终寿的因素[详情]

  【题解】逆顺,系指反常与正常,既指气行的逆顺,又含针刺的逆与顺。因文中主要论述了人体出现气血逆乱后,针刺方法运用的逆与顺,故称为逆顺。【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 [详情]

  【题解】五音,代表五音所属的各种类型的人。五昧,指饮食五味。本篇主要论述了以五音代表的二十五人应调治的部位和分区,以及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故篇名为五音五昧。【原文】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了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等的病因、症候、病机以及其间的鉴别诊断等。2.对肠覃和石瘕指出了治疗原则;对肤胀和鼓胀说明了针刺的方法。【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详情]

  【题解】贼风,系指四季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邪气,俗称外邪。因文中主要讨论外邪侵袭人体所发生的疾病,故称为贼风。【原文】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详情]

  【本章要点】1.概括说明卫气失常后产生的病变和针刺治法。2.指出在诊断皮、肉、气血、筋、骨等病变时要注意体征的变化。3.指出脂、膏、肉三种不同体质人的气血多少的差异与体形之不同。【原文】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针的重要作用。治疗民众的疾病,针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2.具体指出痈疽发生的原因:喜怒无常、饮食不节。3.说明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要区别不同情况,就需要仔细辨别。4.指出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一定的禁刺范围,因此针刺治疗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违犯。【原文】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以阐述针刺的宜忌为中心,包括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法,其内容以五禁为首,故篇名五禁。【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手太阴、足阳明和早小阳坯茸血输注的部位,及搏动不休的道理,以及三经与全身气血输注的关系,故篇名动输。【原文】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 [详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五味各有所走,五味偏嗜、太过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各种病证,故篇名五味。【原文】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玻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余.. [详情]

  【本章要点】本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指人体禀赋不同的各种体质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每一类型,又以五音的阴阳属性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五类,合为二十五种人。其中木形之人分为上角、大角、左角(少角)、钛角(右角)、判角之人;火形之人分为上徵、质徵(太徵)、少徵、右徵、质判之人;土形之人分为上宫.. [详情]

  【题解】五音,代表五音所属的各种类型的人。五昧,指饮食五味。本篇主要论述了以五音代表的二十五人应调治的部位和分区,以及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故篇名为五音五昧。【原文】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 [详情]

  【本章要点】1.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2.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3.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4.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 [详情]

  【本章要点】1.提出针刺后可出现六种不同反应的问题,进行探讨。2.阐明针刺后出现六种不同反应的原因,是在于各人体质的不同和气血的盛衰。3.最后指出针刺气逆(如晕针)与愈刺而病愈甚者与体质无关,完全是由于医疗作风的草率或技术上的错误造成的。【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 [详情]

  【题解】上,是逆而上行,膈,为饮食不下。主要论述了膈食证的病因、病理、证候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文章以气为上膈名篇,所以名为上膈。【原文】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啐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 [详情]

  【题解】忧恚,就是忧恨忿怒。无言,是指失音证。因为本篇主要论述了由情志内伤所导致的一时性失音证及其治疗,所以篇名为忧患无言。【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详情]

  【本章要点】1.讨论了瘰的成因、治疗方法。2.说明瘰的预后诊断法。【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 [详情]

  释义:〔~疬〕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

  疾病名。多发生在颈部。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或腋窝的淋巴结而引起的。症状是患处发生硬块,溃烂后流脓,不易愈合。有些地区也称“老鼠疮”。

  【本章要点】1.说明邪气侵犯人体,使人眼睁睁而不能入睡的原因。2.说明人的四肢百节怎样与天地相应的道理。3.具体说明持针的法则,进针的原理,缓用针和舍针的意趣,以及扦皮肤、开腠理究竟怎么处理的方法等。【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 [详情]

  【本章要点】1.首先提出人的体质性格可以划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分别说明五种类型人的性情特点。2.其次说明这五种类型人患病治疗上应有所不同,如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点,便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3.最后又分别说明阴阳五态之人在体态与行动表现上的特征。【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针刺必须知道形与气的关系,注意左右、上下、阴阳、表里以及各经气血的多少、运行的顺逆、出入流注交会等,以便取穴针治。2.掌握五输穴的生理状况,以及阴阳五行、四时八风、五脏六腑等理论,并结合面部的气色,以断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灶所在。3.说明凡是太寒在里、阴阳俱虚,以及经气下陷等症,.. [详情]

  【本章要点】1.论述了诊尺肤的范围及其诊断价值。说明从尺肤的滑涩、大孝寒热等不同变化,以“从外知内”的原理,可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的属性,表里、上下的部位等。2.观察眼睛所现的五色,可以了解病属何脏;从目中赤脉延伸的方向,以了解目痛病属何经;从赤脉出现在瞳子上的多少,以预测寒热病死期的长短。3... [详情]

  【题解】刺节,指刺法理论中的针刺五节,即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真,指真气而言;邪,指邪气,也就是四时不正之气。本篇讨论了刺节、真邪、解结推引和五邪四个问题,作者只取前后两个内容作为篇名。故篇名为刺节真邪。【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 [详情]

  【题解】卫气行,指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文中主要介绍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情况。故篇名为卫气行。【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 [详情]

  【题解】九宫,指四方、四隅、中央九个方位;八风,指八方之风。本篇根据九宫的方位,讨论了八方气候变化的情况及对人体的影响,并提出回避风邪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故篇名为九宫八风。古人是以天象在大地的投影为基础,绘制面南定位的俯看图。因为它主要在于示意,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并且是天地合一,所以.. [详情]

  【本章要点】1.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2.解释针的长短划分标准。3.详细讲解人的形体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九野相应。【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 [详情]

  【题解】岁露,是指一年之内风雨的情况。本篇主要论讨了天文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的影响,故篇名蔓岁露论。【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乏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工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 [详情]

  【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 [详情]

  【题解】痈、疽,是外科疾病中的两类病证。文中专门论述了痈和疽的成因、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故篇名为痈疽。【原文】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豁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 [详情]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全集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