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专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健康·生活--人民网

  新中国中医本科院校已经走过60年,中医专门人才的培养也由家传、师带徒转变为学府教育为主。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医药院校在培育人才、护佑众生健康以及走向世界等方面,该怎样传承与创新?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医的智慧,助推我们的文化自信?日前,记者就此专门走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

  记者:大学就是师生,师生就是大学,要善待学生;人心向学,传承创新——这是您倡导的重要办学理念,实践之中如何落实这些理念?

  徐安龙:大学除传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弘扬学术,塑造人格。培养“现代中医药人”,实现“古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就需要做到心向学生,心向学者、学人,崇尚学术,心系学科,端正学风,营造“人心向学”的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学校尊重其人格、重视其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职员工已经逐步把“善待学生”作为自己岗位角色的基本要求。

  学生身边无小事,我们关注学生的诉求和建议,把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近两年,我们对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人均借书量、自习室的开放时间等问题,认真研究,逐项落实。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反映有的实习医院较远,早晨上班时学校食堂没有开饭,晚上实习结束回到学校,浴室已经关闭等。我们就尽快调整了学生浴室及餐厅开放时间。

  学校不断健全善待学生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等机构的作用。学校还拟定了“学业发展工作实施办法”,确立校院两级学业辅导模式,实现“一对一”帮扶教育。

  记者:在充分挖掘中医智慧、勇攀世界医学高峰方面,您认为着力点主要有哪些?

  徐安龙: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顺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总结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思想。比如: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临床教学理念;践行“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人才成长模式。近年来,我校在“院校+师承+家传”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先后探索九年制“岐黄国医班”、八年制“卓越中医师”、八年制“时珍国药班”和六年制“卓越中药师”等培养模式。

  养生、预防等为中医独有的智慧。学校面向民众健康需求,我校董建华院士研制的“胃苏冲剂”、姜良铎教授研制的“排毒养颜胶囊”等广受欢迎。王永炎院士领衔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被纳入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医大师王琦的研究成果“中医体质辨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我们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国医大师王绵之组方的“太空养心丸”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时,我校及时组建了航天中医药学和航海中医药学两个重点学科。

  记者:中医有时自信心不强,在国际上没有讲好自己的故事、发出好声音,针对这些问题,该怎样改进?

  徐安龙:针对中医药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集医、教、研、文化四位一体的“中医中心”海外传播新模式。近两年在国外建立中医中心,建设西班牙巴塞罗那分校,逐步探索以我为主的海外融入性实践。首创“中医国际传播学”重点学科,学校成为“中医国际传播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推动中医智慧分享,造福全人类。

  我校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中颁发中医专业学位的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进行“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合作设立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硕士学位项目等。同时,我们积极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中医传播与发展联盟”“俄罗斯中医立法与推广协调委员会”等,联手境内外各十多所高校,带动中医药在沿线国家建立医疗体系、培养人才。

  我们倡议同行们不断发掘中医药学中深邃的智慧,以“服务国家战略,主动传播中医”为指导,将中医“走出去”落实到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行动中,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挖掘中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专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健康·生活--人民网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