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早就论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这些话指出了味与形、气、精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饮食养生以味为本,离不开味。然而,单纯的烹饪与养生食疗还是有区别的。烹饪之味指“口之于味”,即嗅觉之味;而养生之味更多地指“体之于味”,即对身体的健康的作用。可见,烹饪之味凸现的是“表”,而养生之味凸现的是“里”。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饮食养生确实是建立在饮食烹饪的基础上这点却毋庸置疑。这里特别提出“蒸”法,在我国中古及其以前有关饮食烹饪的历史资料中,对蒸制菜肴记录最全面、最系统的是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蒸”制饭菜富有现代营养学意义的优势特点,因为蒸制饭菜时首先对食物的新鲜度要求极高,而且恰到好处的加热温度掌握,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保护食物中的营养素。
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茶的性味苦、甘、微寒、无毒,最能降火,火降则百病清。不但如此,现代医学发现茶的茶多酚能延缓衰老,防治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如帕金森病、慢性肾炎。再者,茶能降血脂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辐射损伤,能解毒,并且能美容、瘦身、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等。茶除了有这些与自身性味直接相关的作用外,还能让人们通过沏茶,尝茶、闻茶、饮茶、品茶这些过程,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并且静心、静神,只有使人身心和谐,才有真的身体健康。这种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在茶历史中,花草茶是声名久远的。花草茶,又称香花茶,熏花茶等。它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及符合实用要求、能够吐香的鲜花为原料,采用特别制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不像茶叶或咖啡含有茶碱、咖啡因等让人上瘾的成分,几千年来,人们对花草茶的饮用证明,其温和的特质,是天然的良药。
由于人为的因素,酒常常扮演着不乐观的角色,但酒本身是无过的,“小酌怡情”却也不失为养生的一种体现。酒在中医药中常发挥治病调养的作用,如东坡养生蜜酒中的“蜜”,就有止痛解毒,益气初中,久服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当然,中华养生并非如此寥寥数语就能说清楚的,其源远流长众所周知,笔者提出的“功、食、赏、饮”仅仅是冰山一角。养生,或许只有开端,没有结尾,将长久伴随人类文明,继续延长她的历史。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养生四大宝典——功、食、赏、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