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经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与会的一位教授却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坠毁了,因此最需要保护的是引擎。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客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现实中,一些人受限于惯常的经验,往往撷取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征求发展老年事业的意见建议,基层单位请来的都是活跃的老年人,结果相应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场地和设施等方面,而最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真实需求却难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有的人只听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用主观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还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丰富事实。凡此种种,难免让认知发生偏移,无法勾勒出客观实际的全景。
赫胥黎在谈及科学研究时说: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许多时候,人们注意力中的焦点,其实只是事实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如果不加辨别、囫囵吞枣,就会掉进思维陷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省意识,善于跳出认知的局限,摆脱局部因素的干扰,从更高的站位运用理性思考问题。许多事例启示人们,成一己之见易、谋长远之计难,只有视野宏阔、克服偏见,才能把握本质、洞见规律。
哲人有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关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实,还应提醒自己多变换角度,多换位思考。苏轼被贬时并未沉沦,而是寄情生活,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造福当地百姓的实践中,拓展了人生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执迷于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功利的世界;从追求意义出发去观察世界,就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大门。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经典承载历史、支撑精神、传承价值、引领未来。对于中国人而言,至高的经典首推马克思主义著作。回顾党史,不难发现,97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作看家本领来修。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方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指导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面向现实,关切时代,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以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为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既是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又是黎明时鸣唱的雄鸡。这也是其著作能够成为经典的缘由。
学经典、用经典,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部《宣言》,喜欢读、用心读、反复读,阅读次数超过100遍,对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几乎全能背下来。1932年4月,红军攻打漳州时收集到《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幼稚病》等经典著作,如获至宝。长征途中,他患着病、挨着饿,却躺在担架上啃着这几本来之不易的宝贝,还不停地圈画。新中国成立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批常读的经典著作,少则几本,多则二三十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经典的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不断胜利。
党员干部学习经典,既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识其当今价值和时代意义,透过精神经典看经典精神。在头脑里搞建设不是一件易事。古人云: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怎样学习经典,考量的是一种态度,探究的是一种方法,追寻的是一种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抱有实用主义的心理。那种削足适履、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企图从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修饰门面的工具,对马克思主义随意裁剪、凭主观臆断任意演绎、为我所取的倾向,也不是马克思主义。
经典所以谓之经典,不在于文本呈现的修辞华丽、文字技巧,而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磁性、理论引力。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员干部开拓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守望精神经典的天空,就能从感性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性世界的海洋,找到进入未知世界的方式,开启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
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这一金句,让世人感受到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的中国定力、中国决心,更启发人们思考:美好愿景在前,如何抵达梦想的彼岸?
审视生活里的成败得失,不难发现,千重要,万重要,实干最重要;谋划难,开头难,落实最难。所以网友总会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想到到得到之间的距离,因为两者之间有如万水千山之远的做到。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总会自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勇毅指向决心,笃行指向行动,勇毅而笃行,兼具了砥砺前行的坚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唯物态度,诠释出奋斗以成、圆梦未来的成功密码。
从40年来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看,发展因何赋能纾困,创新何以积厚成势,活力怎样源流泉涌,答案可能多种多样,但一个最不能忽视的托举力就是,中国坚持兑现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改革开放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世界上没有一个角落未曾感受到它的影响。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那是因为中国人笃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样的实干哲学,注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样的效果导向,崇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样的改革担当。山不低头,但人能比山高。在中国的改革辞典里,勇毅笃行始终是攻坚克难的法宝。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建创新功业,把握新机遇,纾解新问题,关键都在于从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原因不仅在于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更在于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这些体现中国特有落实力、执行力的铿锵话语,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信心和希望。新时代是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时代,新征程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征程。只要沉下心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火总向上腾,人要往前走。以世界形势观之,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三大世界潮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更不可逆转。勇毅笃行的姿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力量。不畏浮云把握历史规律,善于拨云见日认清世界大势,以务实改革把握历史新机遇,以扩大开放打开发展新局面,中国定可以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贡献。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总有躬身前行的力量,汇流成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浩荡长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勇做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我们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必将在实干担当中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必将在勇毅笃行中书写。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32篇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