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在塞罕坝留下的诗句,今天也成为了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简称“大唐赤峰公司”)肩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能源的历史使命,在塞罕坝上创造了高寒地区风电建设的绿色奇迹,铸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经典范例生动写照。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接处的塞罕坝,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余脉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塞罕坝是一条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的巨型大坝,为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
2004年9月23日,为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赤峰市成立了大唐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开发赛罕坝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
然而,塞罕坝地区属高原高寒地区,全年5-6级风以上天数有300多天,无霜期只有三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二摄氏度,这里的环境比人们想象的更加艰难。恶劣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理结构、不便的交通状况让所有初来的建设者们始料不及。一位热爱文学的职工在日记中曾这样描写道:“塞罕坝,像一朵带刺的玫瑰,在绽放美丽的同时,也把所有风电建设者刺的遍体鳞伤。”
大唐赤峰公司的风电创业者们克服了风大、雨大、雪大等恶劣气候环境,战胜了沼泽、泥泞及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40天建设了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创造了国内变电站建设速度的奇迹。2005年7月10日,120公里塞乌输电线日,第一台风机调试完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7月30日,生产主控楼竣工。2005年8月12日,第一台风机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项目“零的突破”。
此后,大唐赤峰公司的建设者们乘胜追击,2007年,开工并投产了东山二期、玻力克一期、达里四期、达里五期、大黑山、大光顶子山等风电项目,使塞罕坝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的在役风电场。2010年8月24日,该公司东山风电场正式通过东北电网公司验收,率先成为国内首家“电网友好型风电场”。2012年3月,随着巴拉奇如德风电项目的投产发电,塞罕坝风电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2015年5月28日,罕山4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第三年12月,罕山4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投产。
截至2018年7月末,大唐赤峰公司已投运10个风电场。共安装9个风机厂家的14种机型风机1136台,累计实现装机152万千瓦,为提升大唐集团公司风电行业的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弃风限电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风电企业发电量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的情况下,风电企业却只能“望风兴叹”。
大唐赤峰公司地处弃风限电严重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该公司所在的东北电网弃风比例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1至次年4月,这6个月的弃风占全年总弃风比例超过8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热期东北电网大量供热机组并网,调峰能力严重不足。然而冬季正是风电企业发电的“黄金季节”,良好的风资源在供暖季反而不能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造成该公司“有力使不出”,风机发电能力长期受到限制。作为风力发电企业,面临不断严峻的弃风限电形势,大唐集团赤峰公司主动出击,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弃风难题。
为了解决风电消纳问题,拓宽风电送出渠道,大唐赤峰公司积极配合国家能源局开展利用风电供热替代燃煤锅炉为城镇供热的研究工作,利用弃风限电风电场作为供热试点,承担供热试点建设及运营工作,采用风电转供热的方式,通过风力发电带动电蓄热锅炉替代燃煤小锅炉供热,为就地消纳风电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冬季的寒风为百姓送来温暖,不但提升了风电企业发电量,也同时实现了当地燃煤供暖到清洁能源供暖的转变,避免了冬季燃煤供暖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为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大唐赤峰公司所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不断增长,电网公司消纳赤峰地区风电困难也在不断加剧。为了改善风电消纳情况,该公司积极参与东北电网富余风电送华北电量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拓展了该公司风电消纳空间,促进了区域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该公司每月向蒙东电网上报实际上网电量,汇总报东北电网电力交易中心。东北电网电力交易中心按照东北送华北实际电量,结合各家中标电量比例进行分解,作为该公司月度送华北交易结算电量,各月按此按此电量结算送华北交易电量电费。
参与东北电网富余风电送华北电量交易促进了大唐集团赤峰公司风电异地消纳,缓解了一定限电压力,进而提升了企业发电水平。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建国初期,塞罕坝却只有光秃的山丘,肆虐的沙地…… 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在同一片土地上,还有另外一支勤恳敬业的队伍,他们发扬“塞罕坝精神”,用13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望无际的白色钢铁森林,与这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把寒冷的风力资源化为温暖,用清洁能源点亮美好生活,他们就是大唐赤峰公司风电人。
塞罕坝属高原高寒地区,无霜期只有三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二摄氏度,积雪没过膝盖更是家常便饭。有人还专门为塞罕坝的气候排列了一个时间表:“一二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月不胜寒。七八九月连阴雨,十月飘雪到明年……”
但是,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大唐赤峰公司风电人的脚步。他们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砥砺前行,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大唐风电建设的传奇故事,用实际行动积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大唐塞罕坝“吃风沙”精神。
2004年10月18日,塞罕坝风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初期,塞罕坝项目部没有水、电、网络、电话、甚至没有路,有的是漫天的飞雪,迷濛的大雨,刺骨的寒冷和深深的泥泞。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唐人开始了创业风电的道路。
在塞罕坝一期工程建设的艰苦条件下,打造出了“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的大唐塞罕坝“吃风沙”精神。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大唐风电人乘胜追击:2006年建成了亚洲最大在役风电场;2007年建成世界最大在役风电场;2012年率先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2017年,在役装机达152万千瓦,建成同一投资控制与运营主体、同一区域的世界最大风电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年的塞罕坝一期工程基建指挥部旧址已被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评为首批“大唐文化景观”。这是大唐赤峰公司创业的起点,是塞罕坝“吃风沙”精神最好的历史见证。大唐赤峰公司一直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能源生态链,该公司通过不断拓宽业务渠道,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合理利用风资源,现平均每年能够节约标煤超过100万吨,节能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量近300万吨,进一步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大唐赤峰公司还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多能互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打造低碳小镇的应用与实施,实现了绿色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代替了传统能源资源,构建了高效益、优质化的能源生态环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大唐赤峰公司创造高寒风电建设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