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以下简称《中医素养》),解读中医基本理念和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介绍常用养生保健内容,普及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中医素养》的发布,会否让“中医热”进一步升温?对中医院发展和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的发展将起到哪些推动作用?目前百姓对中医药养生还存在哪些误区?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请中医专家进行解读。
《中医素养》对百姓生活中长期用来炖汤的莲子、大枣、枸杞、绿豆等常用“药食同源”种类进行了一一列举;倡导百姓用刮痧、拔火罐等传统方式治小病;还提醒百姓少用铝质和铁质充容器煎药;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医素养》倡导心态平和,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倡导起居有常、不抽烟、慎饮酒等。
“这是国家公文的‘百姓面孔’,读起来朗朗上口,概念平实、文化易懂、内容好记、方法简单,表述方式生活化、口语化。”重庆市养生健康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博草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兴对《中医素养》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医素养》的内容充分融入了生活元素,将中医养生和百姓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垫江县中医院院长刘明怀认为,《中医素养》纠正了民众对于中医养生所存在的一些误区。如中医养生不意味着盲目地进补,要通过辨证论治,综合分析得到判断,用“科学进补”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刘明怀表示,和西药一样,中药同样属于药物。尽管大部分中药不具肝肾毒性,但并不代表它完全没有毒副作用。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造成机体的损害。当前,各式“食疗养生馆”风靡,其食谱大部分是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简单拼凑,而非根据食用者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疗效”的局面,使得食补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重庆中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名老中医曾定伦说,中医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养生保健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先祖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科学体系,这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独具的特色和优势。
他认为,《中医素养》对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养生保健作用的认识,促进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领和规范中医保健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医素养》的深入推广,全社会必将掀起新一轮全民的“中医热”和“中医养生热”,社会必将掀起新一轮投资兴办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的热潮。
永川区中医院院长毛得宏和铜梁县中医院党委书记傅念生表示,《中医素养》让百姓对中医保健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民众对中医养生的认可度,促使更多百姓选择中医、信任中医,运用中医知识防病治病。
同时,《中医素养》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发布,能让老百姓接触到更加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对于取缔和淘汰伪中医、非正规中医的行医,规范市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医诊疗“主阵地”的中医院,把握《中医素养》发布的契机,大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激发国人对中医学的热爱和信任,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文/苏雯雯 马成兵
《中医素养》向公众推荐了10条与生活息息相关,且操作简易的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中医专家表示,这些保健方法尽管看似简单,但坚持不懈定会对身体大有裨益。
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