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愿景虽好 家用健身器材顽疾仍存

  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健康,选择购买跑步机等健身器材在家运动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不少品牌纷纷推出“智能化”“场景化”的产品吸引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前来购买。但是,中国商报记者却发现,目前的家用健身器材行业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质量问题突出等问题。

  在健身器材的智能化进程中,仅仅采集运动数据是不够的,要更注重用户对于运动的核心诉求,赋予数据更多的价值化应用。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家用健身器材企业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如以英派斯、舒华、好家庭等全国性品牌正在占据国内中端市场,此外,还有众多的区域性品牌、互联网公司在跨界抢夺市场,以Keep、小米等品牌为代表。

  Keep于今年3月发布了首款智能跑步机KeepKitK1。K1的售价为1999元、,配备52cm宽跑带,支持最高跑速15km/h,高速运转下的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据Keep方面表示,这款跑步机在缓震性和稳定性上达到了专业跑鞋的水准。

  瞄准智能跑步机的还有小乔跑步机。2016年,小乔跑步机就以“轻便、智能、低价”的特点推出了一款产品,其重量只有34千克,可折叠,展开长度1米、宽度0.4米,解决了家用跑步机的“占地”问题;跑步机支持蓝牙连接手机,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心率、燃脂效率等实时数据;定价1499元,产品在天猫上线万台。

  “智能化和家用化是跑步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希望小乔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用户对产品品质的诉求,做到真正智能科技的颠覆。”小乔创始人潘忠剑表示。

  专注智能健身产品的公司酷玩部落可以通过蓝牙4.0及WIFI技术,将健身跑步机、动感单车、踏步机、跳绳等众多健身器材智能化改造后,接入个人健身管理平台——“酷玩健身馆”,实现全硬件管理,个人运动健康数据管理,娱乐互动等,让用户拥有运动智能化、运动游戏化的全新运动体验。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虽然这种产品听起来很有趣,但中国的城市发展梯级过大,运动健身的习惯也是。比如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爱健身,但放不下运动器材;三四线城市家庭面积虽大,但健身习惯尚在培育期。如何开发新品、推荐合适的健身器材给不同城市不同生活状态的用户是门学问。

  上述受访人士认为,在健身器材的智能化进程中,仅仅是卡路里、心率等基础的运动数据记录采集是不够的,要更注重用户对于运动的核心诉求,赋予数据更多的价值化应用,例如可以将数据做得更具有医疗参考价值,向医疗化方向发展;减弱健身本身的枯燥性,在保证健身效果的同时增强健身的娱乐化、场景化体验感受及更多丰富的社交属性。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当前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因科技推动日益提升,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预见的是,行业销售突破400亿元大关指日可待。

  从政策角度来看,由于健身市场可以有效地拉动居民的消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望得到政府的进一步支持。同时,从消费趋势上看,人们健康的需求也正逐步从被动治疗性向主动预防保健型转换,这也预示未来健身市场必然会有更大的市场。

  然而,就我国的健身器材行业来看,品牌意识淡薄问题突出。虽然目前国内的健身事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却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生产国,其中以英派斯为行业龙头,其他的企业还包括福建舒华体育、厦门钢宇、宁波昌隆、厦门朗美等。

  同时,我国的健身器材在国际市场缺乏知名品牌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多数消费者也或多或少地知道不同器材之间有什么分别。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出口的健身器材产品基本上是以“委托加工”和“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产品附加值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不少生产企业还处在仿制生产阶段,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在消费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健身器材产品在家庭的普及率及用于健身运动的人均消费还很低。这也意味着,我国健身器材行业仍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产品伪劣、质量问题突出等不良现象也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棘手问题。追求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经久耐用,是消费者的共同心愿。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健身器材功能不齐全、部件易损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抽检显示,某批次跑步机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上述问题,健身器材的质量问题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结构设计不合理,达不到科学健身的效果;标志牌含混不清,没有对产品功能特点、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提示;表面涂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漆面过早脱落或含有害物质;安装不够牢固或者器材间距过小,至于器材的零部件松动或缺失更是司空见惯。

  北京青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德华表示,中国健身器材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创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她表示安全性是健身器材、地板地胶、康复仪器等制造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的保障还有赖于催生行业标准,通过质量检测环节来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有关部门亦应尽快制订出健身器材统一的技术安全标准,加强售后服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智能化愿景虽好 家用健身器材顽疾仍存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