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体育也不例外。由于场地、器材等软硬件匮乏,即便是举办体育赛事,也不过都是些便于操作、对器材和场地要求不高的跑跳项目。进入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曾经只求温饱的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了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健身意识和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需求下,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出台实施。此后,城乡的体育器械数量逐渐增加,锻炼场地不断改善,健身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也不断地加大。进入21世纪,随着群众体育建设不断加强,民众参与健身的人数迅猛增长。2011年,兰州成功打造国际马拉松赛,将全民健身推向了新高潮。
在清脆的起床铃声中,田刚开始了崭新的一天。简单洗漱完毕,精神抖擞地走出家门直奔兰州市体育公园。“四十年来,人民群众通过健身,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与精彩。”从小就热爱体育运动、至今还隔三差五地约上球友去活动一下腿脚的田刚感慨地说。“我现在一周中多半时间早上都会到这里来打乒乓球。”田刚说。
今年54岁的田刚无论从笔直的腰板还是精神头看起来都不像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之人。对此,田刚笑称:“这都是我长期坚持运动的结果。”
出生于60年代的田刚,提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众体育锻炼方式的变迁,马上打开了话匣子:“记得从小就喜欢球类运动,那时候哪有啥球场啊,只要跑得开,马路、学校的土操场,都是我们的球场。不像现在,踢球有专业的球场,登山有步道,健身路径随处可见,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田刚感叹。
田刚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打乒乓球和踢足球的情景,“当时学校哪里有啥球桌,为了让同学们能打球,学校在教室后面的一块空地上用砖块水泥砌了一个台子,中间摆上几块土块充当网子。全班二三十名学生排着队一对一对地轮着上场,因为只有一副球拍,一节课下来,每个人也轮不上几次,即便是这样,大家还是很开心。踢足球也一样,记得那时足球是个稀罕物,有篮球又没有篮球架,于是就拿篮球当足球踢。课间或者放学后,随便找块空地,把书包往一起一堆就是球门。因为场地不平整,磕破膝盖、蹭破手肘就成为了常事。那时候的我们哪能想到,现如今出了家门口就有健身场地,羽毛球场、乒乓球桌、足球场任你选择;跑步、打球、登山随你挑选啊。”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群众健身除了广播体操,就剩下同样无需特殊场地、设备器械和事先技术训练,便于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参加的诸如“环城跑”、“迎新跑”等主题的越野跑了。因为越野跑规模大、参与众、开支低、易操作,所以此类活动一般在年头岁尾举行。1972年,地处大西北一隅的兰州选择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举办了首届环城跑,深受群众喜爱,参与人数更是逐年增加。
“一年一度的环城赛是我市的传统项目,最开始举办是在大年初一。我小的时候家在白银路,记得那时候家人正一起包饺子,结果听有人喊环城赛的来啦!全部都往外跑去看比赛。后来到体育局工作后不久,环城赛的举办时间就提到了春节前,再后来又提前到了元旦,名字也改成了迎春跑。”说这话的是现任兰州市体育总会秘书长董学军。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董学军到市体育局群体处工作,历任该处副处长、处长,2010年起任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城之40年】兰州:当年水泥台上打乒球 今朝出门就有健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