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敏清进入山西医学院学习。毕业那一年,他是被医学院挑选出赴卫生部报到的四名优秀生之一。1954年8月,王敏清分配到了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的北京医院,不久组织上决定调他进中南海保健组工作。1955年初,王敏清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捆在自行车上进了中南海。
初进中南海时,他住在勤政殿的东边,距离居住的菊香书屋不远。中南海保健组里共有6名医生,他们分别负责、、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事宜。王敏清刚去时是机动,主要负责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值班;领导人出巡、出访期间的医疗保健。同时,他还负责、陈伯达、陆定一、等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王敏清回忆说:“刚到中南海工作时,我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环境,熟悉服务对象的情况。在中南海里走动,总有机会看见,但一直没有说过话。”第一次和面对面讲话,还是在一次舞会上。当时,春藕斋每周举办一两次舞会,“有一次跳舞,我和舞伴跳到身边时,舞曲终止,我正好和面对面。先开口了,问我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工作,从哪调来的。我回答说:我叫王敏清,在保健处工作,原先在北京医院,刚刚调来不久。说着话,还和我握了握手,当时我十分激动。”
1955年夏,王敏清见到的机会多了起来。“喜欢游泳,常去中南海内的游泳池。那时身体好,水性也好,因此没发生过什么意外情况。我们只是做些点点眼药,处置一下耳内的积水,有时观察一下血压、心跳之类的工作。”
一天,王敏清接到通知,到杭州的住地做医疗保健值班。1956年初的杭州,超乎寻常的寒冷。可的脑海里,正酝酿着推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运动更新的热潮。这年1月,主持编辑、并亲自写了序言和大量按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本来,认为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任务相当艰巨,也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没想到仅用了6年左右就顺利完成了合作化的过程。有着“不断革命”强烈意念的,随之萌发了急于“并社升级”的进一步跃进的思想。
也是那段日子,在杭州召集陈毅、柯庆施、谭震林、廖鲁言及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华东五省、中南六省的省委书记,对由他起草的《农业十七条》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了《农业四十条》的初稿,并拟出了从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1960年,领导安排王敏清到阜外医院,进修心脏和心血管方面的业务。1962年春,他再次进中南海保健组,主要负责的医疗保健工作。
给王敏清的感觉是不多说话,很稳重,但他对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很和蔼亲切,特别豁达大度,待人处事宽容,这都给王敏清留下极深的印象。
由于工作关系,王敏清与及其家人有了较多的接触,一家的生活十分简朴。一天,王敏清向卓琳问及的起居情况。卓琳告诉王敏清说:此时还是盖一床薄薄的棉被,她边说着边拉开了那床已褪了色的旧被子。王敏清发现这床棉被不仅很薄,而且厚薄不均,有的地方都透亮了,可见是盖了很久的旧棉被。
20世纪60年代的,身体还相当不错,只是有时出现轻度的低血糖、中耳炎和轻度听力障碍。
时间久了,王敏清同邓家的大人、小孩都相处得十分融洽,他感到一家人相互间特别和睦,家庭气氛很浓。特别爱孩子,孩子们也跟他特别亲近。他的休假时间,总安排在孩子们的假期里,以便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度假。
当时我国经济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还很低,王敏清考虑到有时低血糖,就建议卓琳每天早晨给吃一个鸡蛋。过了些日子,王敏清询问起此事,卓琳告诉他,鸡蛋倒是每天早上都煮一个,但没有吃,都给小儿子吃了。他说“他看着小儿子吃,比他自己吃还要舒服。”
1983年初,组织决定王敏清出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这一年,已是86岁高龄的身体一直不好,而且还患有神经系统病症。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的心与肺又出现病症。为了及时向中央报告病情,王敏清每天参加医疗组专家们的会诊。经过夜以继日的会诊治疗,半个多月后,叶帅的病情稳定了。
1984年1月10日,肺炎再次复发。次日,邓家栋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医院副院长汪石坚和军委办公厅的肖洪达,向副主席汇报了的病情。汇报完后,希望医疗组尽全力做好的医疗抢救工作,并指派王敏清参加的医疗组工作。
随后,王敏清与邓家栋、汪石坚一起住进了在西山的家,同医疗组的专家们携手紧张地工作。一星期后,的病情被控制住。然而进入7月中旬后,的病情再度恶化。据王敏清回忆:年迈的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这种复杂的情况,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我们当时称此次抢救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当时医务人员都集中在一个大厅里,不论昼夜24小时进行监护会诊与抢救治疗。
有一天晚饭前,大约六点左右,专家们在会诊时提出,目前的呼吸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请广州的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前来参加治疗。王敏清马上给广东省卫生厅打电话,请他们迅速找到钟南山。当晚9点半,钟南山已经奇迹般地出现在了的抢救室里。
眼看“八一”临近,的生命依然处在危急之中,根据他的病情,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通知各国驻华使馆,今年“八一”不举行例行的建军节庆祝活动。人民大会堂也接到通知,近期不在此安排其他活动,并准备布置追悼会会场。
尽管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参加抢救的全体医务人员仍竭尽全力地为挽救的生命而努力。终于,平稳地度过了“八一”建军节。到8月10日,奇迹出现了:的病情再次趋于稳定。医务人员终于舒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的病情保持稳定,经这次抢救之后,的生命又延续了两年多。
1989年4月8日中午12点15分左右,王敏清突然接到电话,说在怀仁堂开会时病倒,要他立即赶到现场。
王敏清在直奔中南海的车上给北京医院打电话,要他们派医生紧急赶往中南海怀仁堂。当王敏清下车走进怀仁堂时,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原来也曾在中南海当过保健大夫的钱贻简,已经赶到了这里。
当时情况紧急,面色苍白,闭着眼睛,显得非常痛苦。钱贻简见到王敏清过来,指着心电图悄声对王敏清说,的心脏有问题。谁知听到了钱贻简的话,马上睁开眼睛说:“不对,我不是心脏病,我的胃部疼痛,是胃病。”显然,此刻处于清醒的状态,他说这话时,情绪也有些躁动。
此刻王敏清通过观看心电图,已经注意到分明显示着心肌梗塞的现象。他用很郑重的口吻对说:“您确实是心脏病,是心肌梗塞,而且很重,需要住院治疗。”王敏清与有多次接触,他知道的脾气耿直爽快、忘我奉公。同时也了解平时不太注意休息,也不太在意医生的劝告,经常违背医嘱连续紧张工作。王敏清感到,倘若不把问题的严重性向他挑明,就不可能引起他的重视,遵照医嘱配合治疗。因此,王敏清一变通常不向患者透露病情严重信息的做法,向挑明了实情。
听王敏清出语很重,大概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逐渐安静下来。王敏清又对他说:“您现在需要安静,待到血压好转后,再送您去医院。”就这样一边诊治,一边观察,直到下午4点左右,血压好转,病情稍显稳定,才将抬上车,送往北京医院。心肌梗塞抢救过来后,连续三天的病情稳定,按说短期内就没什么危险了。三天后,王敏清离开北京前往广东、海南出差。然而就在4月16日晚,王敏清从广播中收听到于15日不幸逝世的噩耗。
王敏清怀着极度不安的心情立刻赶回北京。他随即去北京医院了解逝世的情况,医生们告诉他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没能绝对地卧床静养,这和的性情习惯有关。医生要求他大、小便不要下床,但非要上卫生间大小便,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990年春,61岁的王敏清从中央保健局局长位置上离休。现在人们依然可以在许多社会保健的活动中,看见王敏清那充满活力的身影。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王敏清——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