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健身房的前世今生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里,有人选择和家人团聚,有人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有人继续着自己的健身计划。每到节假日,健身房就成了都市白领的好去处,健康过节成为新时尚。

  不过,默默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人们多半不知道:跑步机的前身竟是监狱刑具;健身房的发明来自一位瑞典的整形医生……

  藏在衣服里的脂肪,一到春天就无处可藏。为了展现好身材,大姑娘小伙子们一头扎进了健身房。不过有人笑称:“世界上过得最慢的,就是跑步机上的时间,自以为跑了1个世纪,但其实才过了10分钟,这真的不是在受刑吗?”

  到底是健身房还是刑房,这事儿还得从一台跑步机说起。19世纪初,英国的犯罪率急剧上升,监狱里人满为患。如何改造顽固罪犯,让狱警苦恼不堪。1818年,英国工程师William Cubitt发明了一种人力驱动的巨型装置,很快就被引入监狱劳改中。它的名字叫Treadmill,翻译过来就是跑步机。1822年,伦敦监狱纪律改善组织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详细解说了监狱跑步机的使用方法:

  “长长的滚筒可以容纳20多人同时工作。横杆扶手是神来之笔,既不是为了给犯人省力,也不是防止他们跌落,而是为了确保他们始终踩在最费力的位置上。犯人们可以轮流休息,最右边的人下来时,全体人员向右移动一格,左边会有人补上。只要派一两名狱卒看管,就可以完美实现犯人们一整天的劳力输出。同时还能保证劳动量的公平,称得上是一台理想的刑具。”

  试用了一段时间后,狱警们发现效果很好。一天下来,犯人们精力都耗光了,不打架不滋事,还为监狱实现了创收。截至1842年,英国的200所监狱中,超过一半都用上了跑步机。后来,跑步机的好口碑传到了美国纽约,随后又传到牙买加。在牙买加,囚犯们只要稍微偷点懒,就要挨鞭子,对他们来说,跑步机无疑是个“恐怖引擎”。有人曾经估算过,每天在上面踩8个小时,运动量相当于爬上海拔4418米的惠特尼山,也就是半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更恐怖的折磨来自于精神层面,有狱警曾说:“永无止境的枯燥与重复,才是跑步机最可怕之处。”

  由于运作方式太残酷,每年都会有过劳死甚至精神崩溃的犯人。1898年,英国修改了监狱法案,宣告禁止使用跑步机。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13年它又重出江湖,装上传送带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新的“时尚单品”。

  其实,跑步机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大火”,因为它依然要靠人力驱动。就在跑步机漫长的蛰伏期中,一位名叫古斯塔夫·詹德的瑞典整形外科医生提出:“循序渐进的抗阻练习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这样的想法,在流行清肠、禁食和放血疗法的19世纪无疑具有前瞻性。

  古斯塔夫·詹德童年时很虚弱,身材瘦小,还病恹恹的。正因如此,他迫切地想要改善他的身体状况。19世纪50年代,受到医疗体操和瑞典按摩的先驱者彼尔·亨利·克林的启发,詹德作为业余的体操运动员,开始试验机器辅助的运动。

  詹德认为,健康依赖于“渐进的劳作”,也就是使身体的肌肉得到可控的系统性的锻炼,从而得到长久的益处。正是他将体力劳动同健康幸福联系在了一起,并使之深入人心。他看见马时便想到可以仿造它用来健身,看见自行车时便想到它的用途不仅在于运输,他发明的“马型健身器”就是今天腹部前屈机的前身。

  此后,詹德根据身体不同部位的锻炼需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械。他善于从日常劳作中汲取灵感,将其改造为适用于室内的运动。登山机、单车机、椭圆机、划船器之类的经典器械都出自其手。19世纪末,在政府的资助下,他在斯德哥尔摩建立了一家研究所,里面摆放了27台特别定制的器械,这大概就是全世界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健身房”。

  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詹德的作品获得了最佳机械设计奖,他的健身业务也由此拓展到了美国。针对新兴的有钱有闲的白领阶层,他开始宣传健身器械可以避免“久坐不动的办公对身体造成损伤”。这一品牌定位无疑非常成功,詹德的健身理念逐渐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穿西装打领带的绅士,以及踩着高跟鞋的淑女成了健身房的常客。

  1906年,詹德的健身器械拓展到全球146个国家,随后健身房开始全面覆盖。从20世纪30年代起,健身房不再是上流人士的专利,普罗大众走进健身房渐成风气。虽然在辛苦工作之余再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常常会让人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怨念,但无论如何,健身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每个现代人的生活。

  随着健身群体的不断壮大,各类主打智能化与小型零售化的健身新模式在城市中相继诞生。近年来涌现街头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就为不夜城涂上了与众不同的一抹亮色……

  墙上的电子钟已经跳过0点,但在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中心的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胡春海这时才从拉力器上下来,坐上一旁的按摩椅开始放松肌肉。不远处,还有六七个人,零星地散布在跑步机、椭圆机、推举机上,挥汗如雨……自从这家24小时市民健身中心启用以来,深夜锻炼渐渐成为胡春海和女友小汪“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选择深夜健身?下班晚是主要原因。小汪是商场里的服装导购,每晚9点下班。而在附近一家海鲜火锅店当厨师的胡春海下班则更晚,走出火锅店常常已经过了10点。

  “白天上班干活太累,又很乏味。锻炼身体让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我们不管多晚都要过来。”胡春海所在的火锅店已经有20多人成了24小时健身房的会员。他们发现,即使工作再累,夜深人静时来健身房出一身汗,也是一种享受。

  早在2012年,全球连锁健身机构“24小时健身”就曾公开数据:旗下的多家健身房中,每天有5%到15%的客流量在午夜到凌晨5点出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和职业种类的愈发多元,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着朝九晚五的传统生活。24小时不打烊的健身房适应了这一变化,让这部分人群在安排健身计划时少了顾虑,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健身需求。

  近几年“火”起来的24小时健身房也更多地与“互联网+”“自助”“共享”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不过,与如火如荼的热潮同时出现的也有质疑声。比如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和日常健身器械的检查维修、卫生保障等,也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在业内的一次活动中,关于未来健身房的发展模式曾有过一次争论。有人坚持,健身房就应该做高端;有人则认为“有沃尔玛也要有7-11。”便利店式的24小时健身房能否搅动健身产业的一池春水,我们拭目以待。(本报综合)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银泉大道198号邮编:437100 电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揭开健身房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