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减肥控”:大学四年几乎没吃过饱饭 图

  茫茫人海,每个和我们擦身而过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把减肥当作“一生的战斗”,对体重锱铢必较;有人为了保养皮肤,豪掷万元眼都不眨;有人喜欢一天到晚“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认为静止的生活也是养生;也有人对养生近乎痴迷,以“神农尝百草”的勇气用自己的肚子做试验,捣鼓各种“健康食品”……

  这是个“以瘦为美”的时代。然而,出行以车代步,工作对着电脑久坐少动,生活节奏紧张,每天吃一两顿高热量快餐,经常挤不出时间做运动……种种令人身材走样的生活方式却与都市人对“瘦”和“美”的追求背道而驰。于是,千万百计探索各种方法减肥成了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吃减肥药、节食、吃替餐产品甚至抽脂……今年32岁的会计师汪珩在朋友眼中俨然成了“减肥专业户”。但是,在用了种种方法之后,汪珩的体重还是徘徊停滞,难以达到她心目中的理想状态,稍不留神甚至会来个“报复性反弹”,症结到底何在?

  专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希望走捷径,所以常盲目采取难以为继的极端方法。而事实上,减肥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少吃多动”才是控制体重永恒的真理,如果能将之融入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可轻松坚持的常态,一辈子保持好身材并非不可能。

  “现代人以瘦为美,我也觉得瘦一点穿衣服才好看。”为此,十多年来,汪珩(化名)一直奋斗在“减肥事业”中。大学四年,为了保持身材,她晚上吃饭从来只吃半饱。直到3年前怀孕,为保证宝宝的营养她才结束节食。10个月里她重了20公斤,生完宝宝还比原来重了15公斤。但为了给宝宝喂奶,汪珩继续“狂吃”。

  第一招:吃减肥药她托朋友从香港买了据称比较安全有效的某外国品牌的减肥药,每天吃药,食欲马上得到明显抑制,食量逐渐跟孕前接近。一个月左右,她减掉了2.5公斤,但考虑到副作用的危害,果断停了药;

  不过,回想起吃药-纤体-吃替餐等种种“折腾”,汪珩开始理性反思:减肥药虽能明显抑制食欲,但成分未明,吃多了心跳加速、头昏,甚至代谢有点紊乱,有副作用;上纤体课每次流汗很多,即使有些效果,但每次几百元的消费实在难以为继,而且运动强度太大,很难一直坚持;替餐虽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和一定的营养,但长期吃实在“太可怜”、“太对不起自己了”。因此,她开始回归“常规减肥路线”节食+运动:

  目前,汪珩的体重进入“平台期”,想再减三两斤都很辛苦。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外公、妈妈和舅舅都偏胖,而她从小就没怎么瘦过,一不留神多吃几口就明显长肉。她怀疑自己就是那种喝水都会长肉的体质,减肥注定是“终生战役”。她已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但苦恼的是:到底该怎么减才能轻松点、有效些?

  “现在都市人肥胖症增多,跟生活方式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傅杰英教授指出,很多人像汪珩一样出行以车代步,上班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大半天……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体重易升难降,身材逐渐走样,体检血脂超常,抵抗力下降。再发展下去,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因此,减肥已成了很多都市人的“必修课”。

  但很多人年年减肥年年肥,为何用了那么多法子,体重还是那么容易反弹?傅杰英认为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减肥的方式太极端,这样瘦下去跟胖下去一样伤身,甚至还伤得更重,一停下来又马上反弹甚至报复性增重,所以会觉得减肥减得很辛苦。

  多动:汪珩现在能每天挤出时间来散步或偶尔上健身房,这当然不错,但能坚持多久仍是个问题。其实,不是每天都得挤出专门的时间做运动才能达到“多动”的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多动”,可操作性更强。比如:根据汪珩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建议她能走路就别坐车,能爬楼梯就不坐电梯,能站着就少坐着,即使跑不了步也可以多散步,比如她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在屋里踱踱步。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34岁“减肥控”:大学四年几乎没吃过饱饭 图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