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人都在跟风炫耀反手摸肚脐、A4腰时,当马甲线成了完美身材的代名词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入健身房,引领着一股消费新潮流。时下,健身行业在兰州越来越火爆,而火爆的背后,行业乱象也愈演愈烈低门槛下的无序竞争、运营中的“空手套白狼”、只需几天就脱胎而出的速成教练连日来,西部商报记者深入兰州多家健身会所进行调查,触及到了各类行业乱象。(本报采访组)
4月28日晚上7时左右,当记者走进位于东方红广场附近的一家新开张不久的健身会所时,正值该会所营业高峰期,开业前期各种低价的宣传,让这里赚足客源。
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健身产业进入急速扩张期,各色健身俱乐部、健身工作室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健身会所开业或是筹备开业,欲在这庞大的健身市场内分一杯羹。在市区繁华路段,总能看到散发健身会所传单的人员,“开业低价”“预招会员”等字眼均在传单的醒目位置。
据不完全统计,仅城关区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会所就有近十家,除了一些招牌响亮的大型健身会所以外,还有许许多多隐藏在居民楼、写字楼里的小健身房和工作室。这些健身场所名目繁多,有女子健身会所、健身减肥基地、塑形健身俱乐部,甚至是“微健身”,虽然叫法各有不同,但开设课程和内容大致相同。
采访中,一位有着丰富健身房私教经验的李教练告诉记者,健身行业几乎没有门槛,店面规模和器械设备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健身会所进行企业化管理,而一些小健身房,也有生存的土壤。开一个小健身房,只要先办一个营业执照,再租个场地,有的甚至约定好收费赚钱后才付场地租金。再找一个器械商,同样也是赚钱后付款,一个健身房就开张了。有些甚至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招募会员。
目前的健身市场内,新的健身会所开业酬宾的同时,也有不少健身会所关门大吉,甚至有些健身会所开得好好的会突然更名。一家浩沙健身会所的突然关门,在兰州健身者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王女士家住城关区金昌路,附近有一家浩沙健身会所。王女士说,她是那里的老会员了,每天抽出来一点时间过去锻炼,谁知去年夏天,这家健身会所竟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关门了,这让所有会员都措手不及,后来经过多方协调、媒体介入,该健身会所最终对会员们做出转卡或者退钱等补偿。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曾经在兰州一家健身会所当前台的孙燕就曾目睹过,自己工作的健身会所突然关门,老板人间蒸发后,气急败坏的会员们聚在门口要说法,最后竟然将店里所有健身器械都搬走的情况。
当金昌路的浩沙健身突然关门以后,兰州市区内其他浩沙健身连锁店立即更名,第一时间撇清关系,生怕引起会员质疑。也有一些健身会所,经营过程中不断转手,每换一个经营者,健身会所就要进行更名,这让一些会员感到十分不踏实。
一家健身会所经营者告诉西部商报记者,目前市场上有一部分健身房、俱乐部的运营属于“空手套白狼”。才刚刚选好地址,就开始大规模吸纳会员,打着“越早办卡越便宜”的旗号收取会员费。实际上,采用这种低价的方式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用来装修和购买器材。
健身产业的急速发展,对健身教练这一核心人才的需求愈加急切。各大新兴的健身俱乐部迫不及待地“招兵买马”,很多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私教纷纷创业开启了自己的健身工作室,整个健身教练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属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许多健身教练培训机构。健身教练培训,多出现在一些健身工作室里,一些取得了教练培训资格的私教,纷纷通过教练培训增加盈利。
据了解,健身教练大体分为这么几类: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再有就是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班,拿到相关健身教练资格的爱好者。西部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兰州健身教练以最后一类居多。国家对健身教练资格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此从不同渠道升格为教练的,手持的证书也是各不相同。
在调查中,记者以报名者身份打电话给多家教练培训机构进行咨询,发现绝大多数教练的培训模式,最终指向的都是一个职业小本本,而且小本本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一名业内人士称,健身教练的认证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或单位来认证,只要有培训资格的单位,都可以发证。一般情况下,每个进行教练培训的地方,都“代理”着一个不同的证书。记者随机查看了5名健身教练的证书,发现每个证书上的认证机构都不一样。
当证书并不能真正成为评判一名教练的标准时,许多健身会所只得与信得过的教练培训机构达成协议,长久输送教练。有着丰富教练培训经验的黄璐(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工作室里,每天都有前来进行培训的教练,这些教练经过3个月左右的培训之后,便被介绍至兰州多个健身会所代课。然而,由于教练们的自身条件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学习程度也高低不一。
据了解,目前兰州的健身教练,包括瑜伽、体操、舞蹈在内,教练大多以兼职身份进行,他们通过某一个培训机构,进行一个短期速成学习后,便算是取得了相关认证,就可以进行上岗,甚至有些教练,一边在培训机构学习,一边在各类健身会所代课。只需要短短几天的时间,门外汉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健身教练。针对私教考取的“亚洲体适能教练证”“国家健身教练资格证书”等等,最多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拿到证。
市民张女士今年32岁,几个月前,她在一家女子健身会所报名进行教练培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就拿到了一张瑜伽教练认证证书,可是令张女士感到无奈的是,虽然取得了教练认证,但是她对于如何去上一节瑜伽课,仍然一窍不通。“说是教练班,可感觉和以前上的会员课没有什么区别,花了8000多块钱,一点意义都没有。”提起这个所谓的教练培训班,张女士一肚子苦水。
黄璐(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兰州市场上,教练培训的价位均在7000元左右,一些比较高端的培训机构价位更高。黄女士透露,所谓高端培训,就是从外地请来一名高水准老师,集中进行3~7天的培训,随后颁发相关证书,就算是结业。一般零基础学员在进行完本地培训课程后,会选择一个或几个诸如此类的高端培训,用来增加自己的名衔。
虽然不乏健身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但健身会所的数量与日俱增。数量的背后,是单一的运营模式,即健身机构大多单纯依赖于销售健身卡收取会员费的模式来赢利。然而,由于健身市场严重缺乏行业自律,又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规范指导,健身行业难以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本报采访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兰州许多健身会所都在推出“终身卡”一卡在手,终身都可以在此处进行任何项目的健身。对于许多健身者而言,这样的“终身卡”颇具诱惑力,而且这种所谓的终身卡,价位并不比年卡贵太多。
市民刘女士曾在东方红广场附近一家健身会所内办理了终身卡,然而办卡近三个月了,实际上她只去过一次。“总想着自己办的是终身卡,反正有的是机会去,不急在一天两天,所以总是一拖再拖。”仔细留意各健身会所的“终身卡”就能发现,几乎每家健身会所的终身卡上都提到“此卡仅为企业终身”。所谓企业终身,如果哪一天该会所突然关门,就意味着终身卡也失效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去年夏天关门的金昌路浩沙健身会所,在关门前不久还在出售“终身卡”,关门以后,由于该卡注明仅为企业终身,对持有终身卡的会员来说,想要维权很难。
健身行业普遍采用预付费消费模式,这种预付费消费模式会给会员带来维权难题,特别是当健身会所关门时,会员得到补偿的难度很大。兰州一家大型健身会所经营者告诉记者,预付款消费更像一种融资行为,商家对预付款有完全的支配权,他们能够一次性地提走全款进行投资,消费者又不能随时退卡,取回他们自己的资金。想要长久发展,经营的过程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前期以发展会员为主,中后期应该以加强服务、寻找多个盈利点、设置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对于经营者来说,预付费的健身卡就像信用卡一样,已经提前透支资金,但如果不在之后的发展中寻找到更多盈利点把资金补充回去的话,就会难以维持,最后被迫关门。
然而,许多健身会所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七里河区一家健身会所的会员卫先生就曾抱怨,该健身房开业初期各项设备器械都很不错,由于客流量大,器械老化等情况时有发生,可是也未见工作人员进行更新。安宁某高校大学生小冯就是通过预售的形式办理了一家健身会所年卡,小冯告诉记者,办卡之时业务员非常热情,又是打电话又是发信息,谁知办完卡以后,态度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不闻不问,当她询问一些健身方面的问题时,也是爱答不理,让她感到很大的心理落差。
由于对健身教练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没有出台规范健身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健身房在聘请教练时没有标准化的“门槛”。正是这些行业的不规范和相关机制的不成熟,衍生了健身市场的混乱无序,许多“三脚猫教练”也因利益诱惑加入私教队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人教练透露,私人教练应该相当于一个私人健康顾问,但很多所谓的私人教练,只是接受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了,受到损害的都是消费者。“很多人甚至还搞不清哪块肌肉在哪里,就去上课了。”该教练披露,“很多私人教练是舞蹈学校或是大课教练转行的,身材比普通人好,但那些没有专业资格的私教,如果用舞蹈练功房的方式去训练久坐一族的会员,会员不但没有锻炼到身体,反而伤害了身体。”
马婷婷是东方红广场附近一家健身会所内的年卡会员。她自己去健身会所锻炼了几次,感觉既没什么针对性,有工作人员向她推荐私教,称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她进行锻炼。一节私教课200元,如果包年,就需要一次性支付9000元。禁不住工作人员的各种推荐,马婷婷最终选择了一位颜值高,身材好的肌肉男,成为了自己的私人教练。“我看每一个私教的介绍中,都有一大堆头衔,反正我也看不懂,就索性以身材和颜值做判断”,马婷婷说,她认为能把自己身材保持得那么好,也一定能指导得了别人。业内人士指出,经营者正好也是掌握了像马婷婷一样心理的会员,在招聘私教过程中,侧重颜值和身材的选择。
投资健身会所,资金要求不是那么高,技术门槛也不是高不可攀,似乎是进来就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涉足健身行业。大型健身会所的年卡价格3000元左右,小健身房年卡多在1000元左右,随着各种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竞争开始加剧。在一些繁华商圈,平均3公里之内就有好几家健身会所,而且软硬件设施都差不多,大家就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客源。
位于安宁区金牛街附近一家还未开业的健身会所的业务员称,现在会员招募非常不容易,他们天天上街发传单,开始预售会员,并且进行买一年送一年的活动。
“健身卡越卖越便宜,而健身房的设备越来越齐,洗澡、桑拿等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各家俱乐部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更多人买卡”,健身教练杨光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一时冲动买卡,后来发现现场太拥挤,器材也不够用,达不到健身效果,就很少来了。他所在的健身会所,只有不到10%的会员每天光临场馆,40%的会员每月来几次,其余的人买了卡后几乎不来了。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健身会所了解办卡的费用,发现各会所的标准千差万别,甚至不同时期同一会所给出的价格也不一样,有几千元的,也有几百元的。一位健身会所的经营者坦言,很多情况下为了招募会员,他们不得不赔本赚吆喝。
然而,一旦遭遇市场低迷等突发情况,这些赔本赚吆喝的健身企业便很难维持下去,最终倒闭。
业内人士表示,高速发展的健身行业亟待规范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强身健体、长远发展”。然而,开一家健身会所,除了从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从卫生部门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外,再无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和专业指导,对于各类健身教练,更无行业性监管。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体育局对于健身会所的监管,仅限于对于健身器材的抽检,其他方面,并无硬性标准,对于健身教练的监管,也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职业的培育与规范,因其具有的专业性、多元性,已超出职能部门的能力范围,只能交给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来做。然而,除部分单项健身项目,比如健美操等拥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以外,大多数健身项目并无实际的监督机构和管理组织。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大大小小的健身会所经营者们,以及形形色色的健身教练们,只能以各自的“圈子”为依托,在一片混沌中各寻出路,自发建立起一条教练培训、输送,以及健身房运营的链条,这种“江湖化”的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和混乱,健身行业之乱的困局还将继续存在。
“遗憾的是,健身行业没有行业协会,也没有相关的部门为行业导航。否则的话,健身行业应该有一次调整喘息的机会”,从事健身行业十余年的黄璐(化名)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兰州健身行业乱象:门槛低常变脸 门外汉变教练仅需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