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是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他从1900年1月8日到1990年10月15日,在这个世界停留了九十年。他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但却得以高寿,因此其养生之法更值得借鉴。据说俞平伯写过一首《养生歌谣》:“愉快劳动精神好,足够休息保护脑。长期锻炼强身体,适当娱乐不烦恼。节制饮食慎起居,讲究卫生身体好。风烛残年成过去,精神百倍腾云霄。”这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养生的总结。
俞平伯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曾孙,他在1917年10月31日结婚,妻子是长其四岁的舅舅家的表姐,一直以来都未曾操心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曾写道:“说他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大约算不上冤枉。俞先生是我所见到的老人中,最有少爷脾气的一位。说到他,大家就觉得好笑,因为少爷脾气说白了还是孩子气。”1920年1月4日俞平伯与北大的同学傅斯年一起去英国留学,可是只在伦敦住了13天就回国了,英镑涨价等原因只是说得出的、应付从英国跑到法国马赛追他的傅斯年的理由,主要原因还是吃不了这苦——日日思念照顾家的妻子,远离了疼惜自己的父母,且环境大大不同。但这本就属于俞平伯自己的选择,诗人感性地随性而为也无可厚非。如果仅以此就判断俞平伯吃不了苦又太过草率。事实证明,俞平伯对工作对劳动是特别认真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文学所工作。1968年,工宣队进驻中科院后,教授们都要劳动,俞平伯本来年纪就大,且在家又什么都不用做,所以干什么都做不好——扫地扫不干净,擦桌子越擦越脏。但是他的态度一直很认真。后来到五七干校,他劳动得越来越熟练。他曾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半年多搓绳的成绩:“共绩麻绳一百五十三卷(内九、十两月停工待料),每卷三丈二尺。宝驯绩十七卷,又粗麻辫二根。”对于七十岁的老人而言,真是不错的成绩了,尤其他以前只会拿笔杆子,连炒勺都没碰过。俞平伯认为,从曾祖俞曲园起俞家才从务农转向仕宦读书,自己本就是农家的孩子,应当回归到劳动中。他曾写诗道:
因此,他虽然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又如叶兆言所言一生保持着大少爷脾气,但是他不像一般的“二世祖”那样瞧不起劳动者,他尊重劳动,并且自己也认真劳动。俞平伯生于富贵,但是不好富贵,不慕虚荣。这是非常难得的。在当时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而大多数受过错误批判的人往往纠结于自己的境遇而闷闷不乐。俞平伯却能够认真地劳动,并以劳动作为向先祖致敬的途径,这展现了俞家良好的家教与家风。要想长寿,就应当像俞平伯那样愉快地劳动。
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料表明俞平伯积极地日复一日地锻炼身体,但是他的确是个有趣的人。有一些人将学术与文化作为手段,寻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俞平伯却真正地热爱诗词与昆曲。父母、姐姐都长于诗词,俞平伯也真心中意诗词,一生写了很多诗。他喜欢写诗,与心爱的妻子或者朋友一起讨论。他写诗总是有感而发,很少“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是为了付梓而出名,而是追求以诗会友的乐趣。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诗的交流中,俞平伯享受到了钱买不到的快乐。
俞平伯夫人许宝驯本就是大家闺秀,诗书画俱佳。二人又同样热爱昆曲,许宝驯嗓音好,又字正腔圆,还能填词度曲。俞平伯嗓子不那么好,容易跑调,甚至五音不全,但他打拍子时一丝不苟,在1956年到1964年,俞平伯组织了和领导着昆曲爱好者社团北京昆曲研习社,为昆曲的传承与发扬做了不小的贡献。可见俞平伯对于昆曲是真正的热爱,这份喜爱也是一丝不苟。他从来就不是争强好胜的那种人——不会因自己唱不好就抛弃对昆曲的那份爱。
这实际是非常难得的,有很多人对虚荣非常执著,如果唱不好,如果在这一方面显得不厉害,甚至蹩脚,肯定就不再参与。这种娱乐很不真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天真的俞平伯很真诚,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烦恼就是自执著而生,而娱乐就是要图个开心,何必带着胜负欲呢?要想长寿,就应该放下这种执著。
因此,俞平伯因为一以贯之的天真,对于繁文缛节及虚荣的面子一向不在乎,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据说他说过:“我想吃,就证明身体需要。”这应该是他的看法,因为这份孩子气反而形成了他追求自然的养生方法。也基于此,他对于所遭受的错误批判也能应付。人不能为了养生而去养生,明明很饿,却要听从某个专家的看法,就是不吃东西。毕竟养生无定法,个人体质不同,长寿者们的做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
概而言之,俞平伯的长寿秘诀,就是以最简单的天真,应对人生中的顺逆。本来,养生长寿这件事本就没有定法,每个长寿老人的经历与境遇也大大不同。长寿者自己总结的方法,也没有科学的证明。“天真”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最难,最符合传统道家养生的“自然”的精髓。老子曾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于养生长寿问题上,天真就如同水一样,最无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九三先贤」俞平伯的自然天真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