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实用型医药人才的摇篮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实用型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目前,学校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69人;设有9个教学系部;开设15个大专专业,涵盖医、药、护理3大学科门类;面向10个省区招生;在校学生达90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9%以上。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针灸推拿、中药传统、助产、中医护理等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专门人才5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这所学校创造了奇迹?笔者近日来到该校,探寻他们成功办学的秘诀。

  面向基层广阔天地,培养实用型中医药技能人才,是湖南中医药高专的一大特色。

  校党委书记刘后红说:“尽管这些年中医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激增,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仍然供不应求,面向基层培养中医药人才,一直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所培养大专层次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学校,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培养基层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办学特色,像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一直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很多人才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力量。

  2004年学校升格为高专后,教学方法从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学校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开通网上答疑和讨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近年来,九成以上专业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已获得省级多媒体课件奖5项,公开出版发行“多媒体教学课件”5册。

  学校把“实干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课堂教学“学中做”,实训基地“做中学”,使“理论与实训”完美结合。他们大刀阔斧整合资源,建立护理、医疗、中药、康复保健和医学基础5大实验实训中心。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使实验实训学时大幅增加。以中药炮制为例,除总论部分外,从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法炙法到蒸煮焙煨,让教学全过程都在实训中心进行。

  该校不吝巨资抓“硬件”建设,先后投入4800多万元新建医疗护理实训大楼和中药康复实验实训大楼,改建基础实验实训大楼,校本部实验实训场所已达2.4万平方米。学校还大幅增加了护理、针灸推拿实训场所,新建现代化中药标本馆,加强了中药炮制、中药调剂、中药鉴定、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等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组建了学校中药实训中心。2013年,争取到了中央财政中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不断更新,高新尖科研仪器设备让实验实训教学“鸟枪换炮”。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为省教育厅示范性实验中心建设项目。

  该校五大实训中心并非只在教学时间开放,学生课余时间都能进行操作训练。仿真模拟实训甚至可以在模拟人的手腕上感受到脉搏,护理的仿真静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等通过电脑虚拟训练系统让学生如临其境。他们还借鉴本科院校的成功做法,设计和移植了一批能体现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性实验。

  每年进行的野外采药实践,备受学生“追捧”。学校在南岳衡山、浏阳大围山等地的深山里,让学子们零距离感受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现场“认药”,将采药成绩记入档案。充分利用寒暑假,发动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实践。学校将传统实习改为“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北京301医院、湘雅医院、千金药业和本校附属医院等120多个实习基地都是良好的练兵场。学生实习期间,通过与医院、企业员工一同上岗、交叉换岗、轮流顶岗等实战锻炼,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增长了才干。

  为激励和帮助贫困学生成才,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企业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困难帮扶等多元化扶贫助学体系。学校表示,绝对不会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影响学习,一定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

  讲究办学特色,力求不断完善适销对路的专业设置,着力打造特色专业体系,是湖南中医药高专的又一成功秘诀。

  校长郭争鸣坦言:“为什么我们的专业设置总是适逢其时?答案就是秉持‘农村基层不需求的专业不开’、‘自身基本条件不达标的专业不开’、‘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的专业不开’的‘三不’原则。”

  学校紧贴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建立以中药、针灸推拿、护理等重点专业为龙头,助产、中医、骨伤、康复治疗和医疗美容等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力求面向基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中备受欢迎。学校积极实行校企、校院合作,尝试开办“千金班”、“秀媛堂班”、“罗丽芬班”等订单培养班,为学生提前找好就业门路。如开办20多年的中药专业,由于“瞄准出口订制入口”,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用,实践操作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早早“预订”。新开设的医疗美容等专业也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

  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人们总会在学校操场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带着数十位学生打太极拳或持械练兵。千万别以为到了某个武术学校,其实这是该校王德瑜教授带领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闻鸡起舞”。针灸推拿专业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王德瑜教授别出心裁地推出每天45分钟的晨练功课,已坚持多年。

  原本偏爱骨伤科的王德瑜实习时师从湖南推拿前辈顾嘉雄,现学活用竟治好了母亲的坐骨神经痛。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推拿专业,成为该校这一专业的缔造者之一。近30年来,王德瑜教授和他的团队坚持教学与临床结合,已公开发表论文47篇,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18部。目前,该专业15名教师全部成为“双师型”教师。

  他们创办的针灸推拿门诊,是株洲市同行业最早的专科门诊,为学校附属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将传统的理论考核改为“理论+实践”方式,《推拿手法技术》更是将实践分数比例提高到60%。他们创造的“三步教学”法,即“初与师合,形神相似,终与师离”的中医传统“师承相授”教学模式,已成为经典。开办近30年的针灸推拿专业,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王德瑜教授也成为湖南省高层次“225”工程推拿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推拿学科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拿手法技术》负责人。由于培养目标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2004年学校升格以来,11个大专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专业评估。《推拿手法技术》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医护心理学》、《经络腧穴技术》、《中医外科学》和《推拿手法学》等课程,先后跻身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学校正在进行老年服务等新设专业的论证,以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人才短缺的市场需要。

  步入学校综合楼宽阔的走道,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具有浓郁中医中药特色的文化长廊。整合校史的开放式校史展览馆、集古今医学大成浑然而生的医学发展史馆“润物细无声”。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被生动呈现,“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核心理念和学校瞄准基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贯穿其间。一条条普通的走道,通过管理者的精雕细琢,使中医药文化于行走中得到尽情观赏。

  如果说开放式的杏林文化长廊是“静默的文化”,那么一年一度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则见证了校园文化的“动态美”。他们以“博学励志、青春飞扬”为主题,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长达50多天的艺术节用年轻的生命起舞中医药文化的辉煌,也折射出“朝阳产业”的勃勃生机。

  学校十分注重立德树人,将德育与杏林文化巧妙结合,让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仁、和、精、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铭刻于每位学子的心灵,为该校毕业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被《人民日报》等许多媒体相继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最美护士”的何遥,就是该校毕业生的杰出代表。何遥挽救的是他人的生命,展示给社会的却是人性的善良和温暖,是一种超越了一己之私的人间大爱。她的力量,除了来自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也来自于母校的德育熏陶、谆谆教诲和悉心培养。

  还有针推科研硕果累累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雷龙鸣,商海弄潮20年的麓谷医药公司董事长毛仲兴,首届针推专业优秀毕业生、湖南民生堂总经理屈文策,湘潭民康医院院长张明,建功新农村的村官李黎等等,都是从该校走出来的,优秀人才不胜枚举。

  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曾是该校的短板,起步于1998年,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未成气候。2004年学校升格后,他们抓住机遇强化科研工作,很快成立了科研处,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创办了学术交流平台《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建立了康复科研实验室和药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对科研工作实行政策和经费倾斜。凡科研立项有经费下达的,学校均按1:1经费配套,无资助的立项课题按等级分别资助0.5~2万元。对获得科研立项、成果获奖、发表论文、专利授权的科研人员及著作者,给予相应奖励。新进博士生和研究生,都能获得科研启动经费支持。

  注重产学研结合,为学校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2004年前的45年,该校仅获批立项课题12项,2004年后每年获批国家、省、市级立项课题40项以上。近3年来,共承担和完成各级科研课题145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3项、市厅级课题98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达33篇。有4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十二五”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一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株洲市科技进步奖。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有65位教师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第一、二、三轮规划教材编写,其中主编15人。近3年,全校主编和参编教材达194部。学校积极搭建校企科研合作平台,与湖南德康制药公司合作申报的科研项目,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学校编写的《中医药,让我们更健康》养生宣传册深受市民欢迎,与株洲电视台合作的“养生一点通”栏目,荣获“全国十佳健康品牌栏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刘后红书记、郭争鸣校长满怀信心地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抓紧抓好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已于2011年通过省发改委立项,建设用地为533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16.1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可容纳学生1万人,初步达到升为本科院校的各项基础条件。到2020年,要力争把学校建成中医药特色鲜明、办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本科院校,努力为基层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为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铸造实用型医药人才的摇篮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