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湿 气 论----寒湿体质的危害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 医 湿 气 论----寒湿体质的危害
中 医 湿 气 论----寒湿体质的危害 中 医 湿 气 论 中 医 湿 气 论 盖闻坤土主湿,湿土 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人知避风寒,不知避 湿。能避风寒,不能避湿者,以风寒伤人显而急,湿伤人隐 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湿 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然阴气必 得阳气而后升,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 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则湿之化气,又为阴中 之阳。阴中之阳,为湿热。为温病,湿热、温病,固同气异 名者。 湿热为病, 湿与热犹分为二; 温病, 湿与热直合为一, 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故谓之温。 治之者, 须要分别为本气,为化气,为分邪,为合邪,为外感,为内 伤;于外感中,又须分别兼风、兼寒、兼暑之因;于外感、 内伤中,又须分别湿多、热多、化燥、化火之变。 伤人身天气、地气之次第,入气分、血分之浅深。大抵 湿之化气,多从上受,邪自口鼻吸入,故先伤天气,次及地 气。经曰∶伤于湿,首如裹。又曰∶湿上甚为热,是也。湿之 本气多从内受, 总由脾肾阳虚, 不能化水所致, 故先伤地气, 后及天气。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肾主水,肾为 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是也。湿之本气,又或 从外受、下受,伤天气,并及地气。经曰∶风湿之伤人也,气 血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 坚固,营血涩,卫气去。又曰∶阴受湿气。又曰∶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是也。 夫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虽有形质,属地,而其空 窍之营运,实皆天气主之,此天包乎地之说也。界乎人身天 地之间者,则有膈膜。膈膜之下,肝、胆布焉,三焦(右肾 旁三焦腑。 )之经脉行焉,相火寄于肝、胆。湿邪伤肺、脾、 胃之表, (肺之表,皮肤也;脾之表,四里下行,肝、胆、 三焦适当其冲,上下为邪所阻,不得遂其条达之机,其所寄 之相火,必与湿热同升为病,而见寒热往来、耳聋、口苦、 干呕、胁痛、停饮、膈痛等证。居乎人身前后之间盖湿土郁 蒸之气, 湿中有热, 热中有湿, 其秽浊粘腻之邪, 由地而上, 从口鼻传入,直趋中道,流布三焦,故膜原为藏邪之渊薮, 伏邪多发于此焉。 (邪伤毛窍经络之表与脏腑之里,皆随感 随发, 惟膜原空隙, 如夹墙腹里一般, 最易藏邪, 超时乃发, 名曰伏邪。温,伏邪也。 金之刘守真论温病主三焦,明吴又可又于三焦中揭出膜 原。膜原本自《灵枢经》 ,二公之论,皆独超千古。 )伏邪往 往因风寒而发,得药开通肺气,在经之邪,从汗而解,暂觉 病退,而半日一日之间,忽然转重。此无他,膜原湿热互酿 之邪,从中而作。斯时也,必视其所传而药之。传表则从汗 解;邪气遏伏重者,则从斑疹解;传里则根据附胃肠糟粕, 必从大便解。 湿为浊邪,以浊归浊,故传里者居多。药之邪退,迟一 二日,复作复传,反复循环,往往经屡下而邪始尽,吴氏又 可所谓九传是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其进缓者其退迟;在春 夏发者退速,在秋冬发者俱迟。愈期速者,两候(五日为一 候)三候,迟者五七候不等。凡温病及伏暑晚发,暑湿疟、 痢,多见如此,虚者尤甚。请析言之。湿之化气,为阴中之 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 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 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 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 (脉为邪遏,有似虚寒之象, 误治为害非轻。 )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 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无烦渴热象,天气为湿阻遏,不能 外达下行,则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 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 腿足痛而且酸。胸痞者,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寒热,状若 阴虚者,申、酉、戌时,金气主令,又湿邪本旺于阴分也; 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 因而不利也;大便溏而不爽,或濡泻者,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天气病地气因而不调也。 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 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自化, 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气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 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浓朴、藿梗,淡如 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 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经曰∶ 水郁折之。谓水上泛,折回而使之下也。贾真孙曰∶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兼风者,汗出、恶风;兼寒者,恶寒、无 汗。前法酌加苏梗、桔梗、豆豉、葱白、生姜之类。邪在经 络,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类,以开毛窍 经络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烦,前法去蔻仁,酌加 扁豆花、 鲜荷叶清香辟秽, 连翘、 山栀、 滑石轻清微苦淡渗, 以解暑湿热之结。热多者,及湿热合邪病温者,前论气色苔 脉诸证毕见,更加神烦、口渴,亦用前辛淡法,酌加芦根、 淡竹叶、滑石轻淡辛凉之类,清金泄热。肺得清肃之权,自 能化湿热于无何有之乡。肺是人身天气,天气下降,浊邪焉 有不降之理?或从汗解,或从小便解。湿热内郁时,溺赤而 清;湿热下注,则溺赤而浑。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余氏 春山曰∶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每见恶寒、足冷,若拘伤 寒恶寒之说,投以温散,其寒反甚,但用芦根、灯草甘淡通 阳利窍,滚煎热服,下咽即觉热从外达,津津汗出而解。屡 验不爽, 此其证也。 其有初起神烦而昏者, 此湿热郁蒸过极, 内蒙清窍,前辛凉淡法去蔻仁、浓朴,加细辛二三分、白芥 子钱许,辛润行水开闭,合之芦根、滑石等味,轻清甘淡, 泄热导湿,蒙蔽即开,亦屡验不爽。若初起神智模糊,不能 言语,舌苔白腻,无热象者,此寒燥之气搏遏水湿,内蒙清 窍。急用辛开淡渗法,如杏仁、牛蒡、桔梗、芥子、细辛、 通草、茯苓、泽泻之类。其辛香辛燥升散诸品,切勿沾唇, 即生姜辛润不燥, 亦不可用, 以其性升故也。 红糖甘缓填中, 糜粥浓浓腻邪, 均在禁例。 愈后亦须忌一二日。 此病与痧麻、 霍乱,治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 医 湿 气 论----寒湿体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