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西医谈

  “健康就是健康,生病就是生病,现代医学在临床上有明确的界定!”山东省健康教育所所长孙桐说,亚健康是十五六年前非常热的话题,最近几年在正规场合提的已经非常少了,但亚健康这一概念被商业机构用得却越来越多起来。

  身体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却又浑身不舒服……身体虽然检查达不到临床疾病诊断的标准,但有疲劳、困倦、乏力、腰酸腿疼、精力不集中等“症状”,有专家还把这一状态,称为亚健康。孙桐认为,亚健康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和疾病都有明确定义,而对于亚健康的概念则未提及。严格意义上,“亚健康”的概念,既缺少循证医学的依据,又没有非常权威的学科背景,概念过于模糊、宽泛,也成了其被滥用的主要原因。

  “只要是解释不清的情况,就归纳成‘亚健康’”。孙桐说,部分商业机构和别有用心的人就利用这一概念,给人们推荐这样那样的“保健品”,推荐采用各种方法“调理”、“保健”,让人眼花缭乱,上当受骗。争论亚健康的概念没什么太大必要,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滥用概念,炒作概念,才真正应该引起各方注意。结合一点中医理论或者西医概念进行延伸,缺乏实验验证的环节,“公园里总能见一些人在拍打颈椎、揉肚子,口口相传普及面很广;但这样的拍打方式有科学依据吗?拍打次数和力度做过实验吗?拍十次管用,九次管用不管用呢?”

  孙桐提醒:由亚健康引出的这些养生运动肯定不乏“想当然”的成分,学会辨别各种养生方法的科学性,这也是大家健康素养下的一项基本能力。缺乏医学依据的偏方不要轻信,中医“治未病”是从预防疾病角度出发,比较合理,但把“治未病”和亚健康硬挂上钩就有偷换概念之嫌,打着“亚健康”的旗号进行“养生”理疗,更是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

  病与非病,亚健康是“人体由健康向疾病过渡”的“中间”状态,这个概念属于疾病与非疾病“第三状态”或“中间地带”。据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介绍,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在组织起草、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这一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危机却潜藏在身体内部,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一些手段探测到,如脉象就能发现人体心理疲劳,身体气血、阴阳紊乱;西医对早期的功能障碍也能有所认识。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平衡失调、还未完全失衡的阶段,中医已关注到这一过程,并且能够提出最好的预防措施,如运动少了,应加强运动;身体上太累就休息休息,减轻劳动强度;郁闷生气、心理压力大了,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缓解思想压力,不致坏的因素积压,让失衡的状态恢复,让已出现的紊乱重回秩序。亚健康状态包含躯体和心理两个层面,躯体上发生疲劳疼痛等感觉,心理上有负面情绪积压。

  齐向华认为,目前,社会上亚健康概念炒乱了,跟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有很大区别。“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两层意思,首先要在没有疾病的时候,防止疾病发生,这是“治未病”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含义,其次是说已经生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防止侵犯未病变的脏器。不少养生保健机构打着“治未病”幌子,实际上是断章取义,普遍存在扩大“亚健康”概念之嫌。

  近日,山东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主题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透露,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的比重正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媒体行业、科技领域或常加班的白领等群体特征比较明显,亚健康的人数占总体的70%,甚至儿童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Berkman)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以及广义的亚健康状态的概念。1998年4月,第二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召开,并启动了亚健康问卷调查这一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6年组织起草、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亚健康”中西医谈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