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论文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黄帝内经养生 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杨毅 陈云华 2011 年 12 月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构成,文字古奥,博大精深,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几千年

  黄帝内经养生 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杨毅 陈云华 2011 年 12 月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构成,文字古奥,博大精深,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几千年来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 宝藏。唐代著名的道家医学大师启玄子王冰,以自己多年修炼道家功夫的体悟, 重新整理了一个本子, 开头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就把养生摄生的要点说出来了, 可是自王冰之下的近千年的时间里,因为缺少体认的功夫,大部分的学家都在对 这部千古奇书进行随文演绎,以经解经的注解,少有新意,无法理解到其中的精 妙。 《黄帝内经养生》是则一门以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医疗方法为基础,利用其进 行养生保健的课程。 经过选修课的学习,我知道了黄帝内经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而其四大方面则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以及形与神俱。 就拿饮食来说 饮食是摄取营养、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更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食养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食养可“预防疾病”。 《内经》中强调:“饮食要遵循规律、有节制、五味应该调和、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 饮食要遵循规律。古训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内经》强调“五谷 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就是指粮食,大豆、小豆、小米、 米、面这五种东西,是养生最重要的食物,尤其在春天,更应注重粮食,因为春 季是生发的季节, 而此时的粮食多为第二年的种子 (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吃新粮) , 而种子都是具有生发之机的,可帮助人体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 生而旺的规律。 宝贝们, 可见目前所流行的所谓‘蔬果减肥法’‘肉食减肥法’‘蜂蜜减肥 法’等都是有损于健康的,只有主食与副食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 有益于人体健康。 饮食有节制。就是告诉我们“不多食”,吃饭只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对怎 样养育子女, 古时有这样一句话: “欲得小儿安, 需带三分饥和寒”, 由此看来, 当今的小皇帝、小太阳们三天打针、两天吃药都是因为家长过分宠爱又缺少养育 知识造成的。 无味应调和。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味不同,在人 体当中的作用也不同。 《内经》中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奏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 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味失调给人带来的危害——过 咸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淤滞,甚至改变颜色(这也就是为何北方人容易得动脉 硬化);过苦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过辛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 过酸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过甘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那么如何做 到五味调和呢?一、 饮食要浓淡适宜。 二、 日常饮食应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 三、 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我们在韩国餐具上经常看到的“身土不二”的 含义, 在什么地方生活就要遵循当地的饮食规律, 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补养”, 如让火气大的北方人像广东人一样天天和煲汤,最后定会落得口舌生疮。在进食 时应少吃非本地产食物,多食当地特产。 这只是研习黄帝内经养生的一部分,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方面。 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 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 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 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 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 篇云: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 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 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 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 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 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情志养生思想 情志养生历来是养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情志 养生思想。《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 精神活动状态。 但突然、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 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 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该篇 还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志变化能 够使气机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故《素问·举痛论篇》云: “怒 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 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 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则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所以《素 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 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认为保持良好心境,没有过多过重的欲望才能调节安 定人的性情,使人们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若不能很好地调养精神,顺调意志, 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则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 经络功能紊乱,引起许多内伤疾病。故《灵枢·本神》提出情志养生的原则“智 老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 运动养生思想 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的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黄帝内经》 中记载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充 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同时运动养生也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遵循的一条丛本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包括人类在 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始终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并且将这种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概 括为“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 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 作矣。”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 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 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它首先肯定了物质 世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本领和特性,运动的方式是“升降出入”。凡是存在于 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无一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之中生生化化;无论是动物 界的“生长壮老已”,还是植物界的“生长化收藏”都存在着“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运动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内经》虽然主运动,但是也重视静。 提倡四季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反对“久坐、 久卧。”强调要“形老而不倦” “和于术数”。运动养生的原则是动静结合, “动 以养形,静以养神”。《内经》中记载的运动养生方法有散步、导引、按跷、吐 纳、冥想等。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导引可以预防和治疗疫病。在进 入传染病室之前,先想象:“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 青气自肝而出……次想白气自肺而出……次想赤气自心而出……次想黑气自肾 而出……次想黄气自脾而出……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 入于疫室。”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头部按摩和漱咽运动:“肾有久病者,可以寅 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 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再把舌下的津液咽下去,甚有补益之效。 房室养生思想 房室养生,《内经》指出,房劳损伤脾肾,容易导致早衰。如《素问·上古 天真论》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故而提出要节欲,即“节阴阳 而调刚柔”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 对于房室,虽有节欲的理论,但是不是 禁欲。只要房事适度,还能调节阴阳,保养精气,进而延年益寿。《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中记载:“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 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所以《内经》的房室养生思想主张在节欲的同时,对于房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 总之,《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为中医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而学在其中我也受益匪浅。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养生论文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