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那么,如何科学掌握冬季养生之道,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呢?以下从中医角度浅谈冬季养生。
冬季是指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于五行为水、五味为咸、五色为黑、五化为藏、五气为寒、五方为北、五季为冬、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五官为耳、在形体为骨、在情志为恐。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是自然万物闭藏的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应顺应自然,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规律。倘若违背,则伤害肾气,甚至到春季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冬季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去寒就温”,但应避免暴暖过汗。冬季气候严寒易使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预防降温等不良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对体质虚弱的人,备好应急药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穿衣要做到轻、软、暖、舒适,所谓寒从脚入,足部受寒势必会影响内脏,脚离内脏最远,血液供应不足,因此脚的皮温最低,足部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冬季万物肃杀,生机潜伏,阴气内藏,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使神藏于内,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
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平静。此外,冬季要注意预防季节性抑郁症的发作,冬季草木凋零、日短夜长,易使人的身心处于低落的状态,尤其是体质虚弱或常年有病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冬季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冬季饮食调养宜多食温热性质的食物有肉桂、辣椒、花椒、桂圆、荔枝等。还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补肾助阳作用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此外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加旺盛,从而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功能。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之阳气。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季运动应选择运动幅度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切不可放弃运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足以说明冬季运动的重要性。冬季锻炼应注意防寒保暖,晨起室外气温较低,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此外冬季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有度,不能骤然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晨起运动并不是最佳的时机,因晨起气温较低,而寒性收引,血管易收缩,寒性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使原有的疾病复发或加重,对这一人群来说傍晚锻炼,是不错的选择。
入冬后,睡前热水泡脚,一边泡,一边用手上下反复摩擦后腰(肾俞穴),有补肾祛寒之功,上下摩擦64次(一上一下为一次),到微微出汗即可。
腰为肾之府,腰可是肾的家,肾以温为补,所以我们要经常搓一搓腰眼,别让它冻着。
泡脚,一定要“泡透”,切不可“草草了事”。用38℃-40℃左右的泡脚水,摸过脚踝,泡到身体微微出汗,一般不超过30分钟。
泡脚时,加点生姜水,或者肉桂水,温肾助阳,效果更佳。此外,泡脚后,配合足底按摩,揉捏、挤压、推拿等,补肾效果更佳。
冬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危害身体健康。而晒太阳,有助于调补阳气,补肾气。
站立,挺胸,两眼微闭,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以脚跟和膝盖为轴,发动浑身上下各部位的肌肉和内脏的颤抖。
双手握拳,拳心虚空,拳背轻贴肾俞穴,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来按摩穴位,进行反复摩擦。
通过双拳按摩肾俞,能激发肾气,起到补肾,可鼓动肾气,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
总之,冬季是一个生机闭藏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所以冬季养生重在养藏,贵在养肾。而冬季的养生质量直接关乎来年的健康,冬季养生在四季养生中显得尤为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之道(简单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