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跨越地域与流派锻造中医学“匠师”

  随着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举办时间日渐临近,地处大会举办地的惠州市中医医院,正忙着联系国医大师吕景山在大会前到惠州坐诊、施教。

  8个月前的2015年12月18日上午,一场国医大师的收徒仪式在惠州市中医医院举行。传统的拜师仪式后,来自山西的“国宝级”中医大师——82岁的吕景山将4位中医师收入门下。

  2000年来的传统中医,素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授诊疗理论和经验,其和学校教育、医院规培,可谓各有所长。

  日前,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认为,“老师—弟子”的传承模式下,学生学到的是老师的经验,而非一种规范化的模板,在出师之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会逐渐根据自身经验发展出自己的传统医学诊断和体系。

  《曲礼》曰:“医不三代,不服其药。”作为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徒传承的价值不可轻视,对其传承的中医药精粹也理应有文化自信。

  不久前公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直言中医药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对此开出药方: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师承教育。

  “勤学医源,广采新知。”这8个字写在国医大师禤国维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最后一页的第一行。由于常年翻阅,本子已破旧不堪,为防止散脱,每页都贴着透明胶带,但钢笔书写的字迹,清晰依然。禤国维说,这不仅是他50多年的治学格言,更是自己对每个学生的要求。

  禤国维从小生活在广州市龙津路,上世纪30年代,这里医馆云集,草药飘香。1957年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禤国维报考广州中医学院,立志“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在几十年的临床诊疗和潜心研究中,禤国维在皮肤病治疗方法上进行创新,将中医皮肤病的外治法根据其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概括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并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他还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借助基因组学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的研究。禤国维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和自己坚持“勤学医源,光采新知”息息相关。

  “松针,气味苦、温、无毒,久服令人不老,轻身益气,主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中关于“松针”药效的记载自然属于“医源”。在禤国维看来,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医师,首要的就是不断钻研作为传统中医典籍的“医源”,挖掘其中奥妙。“中医学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有很大贡献,是国人的守护神。”禤国维说,很多医方的组合都有神奇的功效,并正在被现代科学的研究所证明——这正是“新知”的一部分。禤国维仍以“松针”为例说,经现代研究发现,松针及松皮中含有大量的原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抗高血压和促进毛发生长等功效,这些正和《本草纲目》记载相吻合。

  作为第二、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禤国维通过“师带徒”模式,与弟子共同做科研,一起编写中医学著作,如今他的弟子已经桃李遍天下,行过拜师礼的8名入室弟子如今都成为中医学界的骨干。其中,弟子陈达灿成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他在特异性皮炎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课题,并获得了特应性皮炎、足癣两个全国牵头的重点研究病种;卢传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在银屑病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课题;刘巧则成为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等。

  对师徒传承的作用,禤国维有自己的看法:“学校传授的都是基本理论,而师徒传承则是更为精细的传授”,弟子入门后都会跟随师父出诊,禤国维不仅会修改学生所写的医案,对背诵中医学典籍提出严格要求,还会让学生对自己诊疗的病人另开药方,作为促进学生医术精进的考验和手段。

  2016年8月1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重点学科实验楼2楼,第一临床医学院妇儿中心主任罗颂平正与自己的博士生陈诗雅讨论着论文开题。“你还是要再多收集、整理一些临床病历,多做些问卷。”临走,罗颂平仍不忘叮嘱。

  罗颂平出生在中医世家,是父亲、中医妇科泰斗罗元恺开创的“罗氏妇科”学术传人,学校教育和家传绝学共同滋养了她在中医妇科学上的扎实功底。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广东中医界名老荟萃,但转眼间,老一代中医大家陆续仙去,不少医学奇技飘散无踪。业界有识之士感慨,只有罗元恺开创的“罗氏妇科”枝繁叶茂:他创建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现在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首屈一指,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欧阳惠卿、学术传人张玉珍,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学术传人、独女罗颂平,更相继扛起“中医妇科”大旗。

  罗元恺自幼跟随罗颂平的爷爷学医,十几岁开始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上学,后来不仅自己成就一代中医泰斗,而且身后传灯,继续造福病患。罗颂平回忆,自己从小就是父亲的私人秘书,经常帮父亲抄写教学讲义,接受中医学的耳濡目染。对她而言,父亲不仅给予自己生命,还将她引入医学的殿堂,是她的研究生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我的中医求学道路,与父亲的很相似,都是以学院派传承为主,辅以传统的家传师承。”罗颂平说。

  罗颂平的学生陈诗雅是香港中文大学首届中医学生,也是一名在港注册中医师。由于香港的中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陈诗雅又迫切希望能在中医学习上更进一步,便到广州求学。她说,之所以选择罗颂平,一是因为其在学界和业界都建树颇丰,二是因为罗教授十分注重临床教学,这都让她受益匪浅。

  在罗颂平看来,不论是学院派传承还是家传师承都各有利弊,学院派传承更系统、更规范,少有门户之见,以公平、丰富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中医学子;相比之下,家传师承更接地气,一般都是学徒在侍诊的过程中向师傅汲取知识,因而更能注重个性化的教与学,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医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学院派为主,让师承成为学院教育的重要补充。”罗颂平说。

  这一点,也得到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的赞同。杨志敏表示,学校教育是中医学系的第一步,对疾病和诊疗的认识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总结,师徒传承可以将宝贵经验传下去,从而大大缩短后辈中医师积累经验的时间。

  如今,已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的罗颂平,正以更多样的方式将中医精华传递后人。除了收徒和授课之外,她还把“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工作站开到了深圳、中山、台山、番禺和香港,定期教授岭南罗氏妇科临床经验。

  无论是拜师入门还是家传医学,师徒传承的中医学传授方法都存在传授时间长、传授人数少等限制。罗颂平坦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全国范围内,中医传承经历了从家传师承到学院传承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社会对医生需求量的骤然大增,同时也是受到西医的冲击所致。

  从21世纪初开始,广东省中医院探索形成了以全国名老中医为龙头的集体带、带集体的新型师承模式,为师徒传承的老办法寻获新生命。

  2001年,随着老中医逐步退居二线,数十年临床经验面临乏人继承的问题,国家布置的师带徒计划,带徒范围小,传授效率低。在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的积极呼吁下,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中医医疗系统率先拜师全国名中医,启动“名医工程”,聘请邓铁涛、颜德馨、周仲瑛等30位全国名老中医进院带徒,挑选中青年骨干拜名老中医为师。一批徒弟出师后,马上带第二批徒弟,在“集体带、带集体”模式下,已有100多名医生跟随院外大师学习。

  每年,这些全国名老中医都会聚集广州,开研讨会,集体授课,全部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加。杨志敏说,传授的方式有些类似于大学,是每组师徒传授的“小灶”和跨越地域与流派集体传授的“大课”相结合。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名医学徒可以兼听各地域流派的见解,思维也就更加开放。与此同时,拜师的骨干医生自身也在中医院校毕业生等群体中招收徒弟,让这些中医学的“初学者”也能接触到中医大师,实现名医技法“同步传”,名老中医“一代带两代”的效果。

  如今,广东省中医院开创的“集体带集体”授徒模式,已经在全国中医院产生示范效应,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医院采取类似模式培养中医学骨干。

  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第一批跟师受益者,杨志敏相继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本院名师带徒”、“全国拜师”、“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等项目。在拜师学艺之前,杨志敏在给病人辨证看病时,只注重病人当下所患的病状,而对于病状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存在的因素,例如病人原来的体质、生活方式、地域气候特征等都考虑得很少。跟师颜德馨后,杨志敏发现老师对前因后果有着非常缜密的分析,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放过。

  “中医治病离不开药,跟诊时我都先学习老师的用药处方规律,讨教用药思路;回来后看他的著作,自己一定要试用这些方子,再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规律。”随着与邓铁涛、张学文、樊正伦、李可等大师的学习,杨志敏学会了更准确地认识不同疾病的特征特点,以多维的角度去辨证、辨识疾病。

  对杨志敏来说,拜师最大的影响,则是她将源自上海的膏方带到岭南,改良后的膏方适合岭南人的体质,渐渐成为进补“新宠”,杨志敏也被称为“膏方女王”,而这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所难以实现的。

  跟随吕景山学习“吕氏对法”的黄桂琼,则是跨地域拜师的又一例证。她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先是跟随惠州市名中医陈洪学习临床诊疗,后又和陈洪一起进入国医大师吕景山门下,学习“对方”与“对药”。

  “跟随吕老,最大的感受是传统经方好用,怎么用大有文章。‘对药’讲究中药之间的相互补充、抵消、促进和转化的关系,对使用经方大有帮助。”黄桂琼说,她的“对药”学自吕景山,但这一方法却并非吕景山首创,而是他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时所学,并将“对药”从200多对增加、完善到300对。中医学的诊疗原则和经验,正是这样点滴积累,代代相传。

  在学校教育和医院规培成为中医学“官方”传承方法之外,师徒传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师徒传承跨越地域与流派锻造中医学“匠师”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