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5多少营养“新”事影响我们一日三餐?

  新闻回放:2015年初农业部提出,要大力发展土豆生产,让土豆逐渐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预计2020年50%以上的土豆将作为主粮消费。

  记者点评:提起马铃薯,老百姓更习惯称它为“土豆”。中国如今已跃居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醋熘土豆丝、地三鲜等也是人们常吃的家常菜。而今将土豆主食化,从“菜”转变为“饭”的大幕已经拉起,未来,马铃薯饺子、包子、面条、米粉等也会逐渐登上人们的餐桌,看来,“别拿土豆不当干粮”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话了。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背后,将是原料产品向加工制成品转变、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的大农业、大食物概念。

  新闻回放:2015年初,美国膳食指南修订中宣布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少于300毫克的限制将被撤销。中国营养学会在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已经没有设定胆固醇的上限值。有些关于鸡蛋消费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发现,鸡蛋摄入量与冠心病和脑中风并没有关联。

  记者点评: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太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专家指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含量其实是两码事。人体内大部分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经过吸收和代谢,能够进入血液中的其实很少。所以严格限制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其实意义并不大。锻炼和合理控制饮食,才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最好方法。

  新闻回放:2015年初,“一包辣条的制作线毛一包的辣条还是别吃了”等报道被大量转发。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辣条食用安全消费提示”,辣条等五毛食品问题受到全民重视。

  记者点评:尽管,各地食品监管部门都对当地校园周边的食品店、小卖部等摊位进行了专项检查,短期内清除了5毛食品安全隐患,但为长期确保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还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执法人员要定期开展日常巡查,从生产、流通、消费实施“一条龙”监管。并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带人校园,使得孩子们能从小树立健康意识,主动拒绝伪劣食品。

  新闻回放: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记者点评:从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健康中国”概念,到2015年9月,国家卫计委明确表示已经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再到2015年11月“十三五”规划建议落地,“健康中国”升级至国家战略。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始终围绕“想人民之所想”的健康主题展开,相信,在国家战略的规划下,未来的中国人,有望以更好的健康状况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新闻回放: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建议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益处。

  记者点评:“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砂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中的糖。游离糖摄入过多会产生龋齿和肥胖问题,而“游离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了自身的健康,平时应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食品和饮料,比如含糖饮料、含糖多的糕点等食物;用新鲜果蔬代替含糖零食;烹调时尽量少添加白糖、红糖、冰糖等。

  新闻回放:2015年5月17~23日,首届“全民营养周”启动,主题为“天天好营养,一生享健康”,同时确定每年的5月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

  记者点评:当前,我国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有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在贫困农村甚至达到29.3%和14.4%。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同时,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升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全民营养周”的启动,将科学的食物营养知识进村入户在群众中宣传,有助于提升民众的营养意识和规范健康生活方式,让日常三餐不仅吃饱,更要吃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新闻回放:2015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发布会。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标志着国民健康、营养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最高层面部门的工作内容。

  记者点评: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慢性病成为我国居民死亡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可以说,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国家最高层面部门对慢性病状况的重视,相关医疗监测和防治措施的逐渐实施,可让百姓尽量做到预防为主,治未病,少得病。

  新闻回放: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这两部“喂养指南”,为新手妈妈做了最专业、最权威的指导,为宝宝做了最科学的营养计划。

  记者点评:两部“喂养指南”的发布,可以说是对初为人母的新手妈妈们最好的支持。按照“喂养指南”的指导:“新生儿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并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婴儿6月龄起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须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先从含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顺应婴幼儿需要喂养,鼓励但不强迫宝宝进食”,今后,妈妈们会更加“心里有数”地科学喂养孩子,打好宝宝2周岁之前生命最初1000天的健康基础,减轻和降低孩子成年后各种慢性病的发病概率。

  新闻回放:2015年10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将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打破了之前全部采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受理注册的管理办法。

  记者点评: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审批制度弱化了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造成了“重前置审批,轻后市监管”的现象。在新版食品安全法中首次提出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概念,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按照新法规定,保健食品属于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外的,采取注册制,由国家食药总局受理;属于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内的,采取备案制,由省一级国家食药监局受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注册制与备案制双轨并行的方法更适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备案制下监管部门不进行审核,企业只提交资料,企业将承担上市后可能存在的下架、召回等风险。

  新闻回放:2015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研究机构(IARC)一纸报告,将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专家委员会解读表示,每天膳食中畜肉应适量,推荐每日畜肉类50~75克左右,少吃加工肉类。

  记者点评:中国营养学会官方微信显示,红肉被列入可能致癌物,是因为研究证据表明吃红肉的量比较多时,可能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其实,红肉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也并不意味只要吃红肉就增加癌症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推荐的每日食用50~75克左右畜肉类,既能帮助人们获得肉类中的各类营养元素,也有助于人们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不超过这个食用量,人们可以放心享受各类肉类菜肴,但不包括加工肉类。因为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经常吃火腿、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会增加肠癌风险,对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乳腺癌也有促进作用。

  此外,2015年还有一些营养事件也与百姓日常饮食息息相关,有些还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饮食健康。

  新闻回放: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5》蓝皮书指出,全国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长,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钙摄入仅为有关标准的40.6%,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骨矿量不足者超过50%,原本在中老年人多发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症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运动不足是目前慢性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终身健康。

  记者点评: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轻度的营养不良也较常见,多由于喂养不当、膳食不合理和慢性疾病引起。实际上,给孩子补充营养不一定就要吃大鱼大肉,常吃大鱼大肉反而易使孩子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专家指出,对中小学生来说,营养缺乏可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发生,对孩子的智力和发育也会有一定影响。解决办法是改变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多参加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一起纳入“特殊食品”。

  新闻回放:201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食品安全法》,在新食品安全法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一起纳入“特殊食品”。一直以来按药品实施注册管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作为“食品”的法律地位终获明确。

  记者点评:新规定的出台,不仅解决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本不食不药、亦食亦药的不确定身份,也为未来中国的“特殊病人”带来更安全多样的“口粮”。同时,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均被纳入“特殊食品”,也更有利于规范和治理目前这些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有益于保障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健康。

  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说。【详细】

  晨起第一次便便竟预示癌症健康的便便应该是条状的黄棕色的软便,有臭味,但不至于臭不可闻。如果大便很黏腻,有排不尽的感觉,异味大,说明体内湿热重。【详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回眸2015多少营养“新”事影响我们一日三餐?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