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这些养生知识你应该了解

  中医文化是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传统哲学与生命健康技术的融合,它形成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时期。从古到今,涵盖在衣、食、住、行中的习惯早已潜移默化地传承着,比如端午节的雄黄酒、腊月里的腊八粥、卫浴台上的硫磺皂、厨房架上的香料盒等等。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据记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

  酒与医素有不解缘,繁体“医”字从“酉”,酉者酒也。这大概是因为先祖们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的瓜果汁,发现了它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类的疾病,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下了缘。《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显然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适量饮酒,可以怡情助兴,但过饮则乱性,酗酒则耗损元气,甚至于殒命。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其实,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并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药效,这就是药酒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

  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如今饮茶已不仅限于中国,茶叶与咖啡、可可并列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相传茶的发现与使用源于神农氏。药茶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昀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

  梁代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唐代的陆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这部书中系统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采制技术及烹饮方法等,推动了饮茶知识的传播。在广东地区烹煮药茶的传统至今盛行,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多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远销海内外。药茶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选用恰当的配方。饮用药茶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药茶性质和疾病状况而定。临床饮用药茶,为了确保安全有效,除了注意中药的“十九畏”、“十八反”和妊娠禁忌外,还应注意服药的“忌口”。

  人生约有1/3的时间处于睡眠中,充分利用枕头,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枕就是改善睡眠的一项重要措施。药枕中的药物多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作用于头部后侧的穴位,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对人体有调和气血、祛病延年的作用。药枕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患者,如鼻炎、颈椎病、偏头痛、高血压等。

  通常选用质地轻柔的花、叶、子类药物充当枕芯。较为常用的药物有菊花、川芎、薄荷、白芷、决明子、晚蚕砂、蔓荆子、黑豆、绿豆等,也有质地较硬的药物研为粗末后使用的,枕套常用真丝软缎,枕巾多为纯棉材质。填装宜松软舒适,使药物充分渗透到头颈部。药枕中的药物也有保质期,在不使用药枕时,为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应当用塑料袋包好,一般1~3年就需更换一次枕内药物。需注意药物过敏者和孕妇慎用!

  中药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

  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之,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因如此,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至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时,我们以较快的速度进入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恢复期。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很多人再次感受到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已融入我们血液的文化代码,千百年来,中医药是国人的美味药膳和养颜茶饮,是端午的香囊和助眠的熏香,更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和“上工治未病”的大智慧。中医药在现代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中医药“生活化”,让中医药渗透进我们的一日三餐、起居作息,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更高的生命质量。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这些养生知识你应该了解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