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与无形的道共生的。反观以往,可察验未来;反观古代,可洞察今天;反观他人,可了解自己。动静虚实的道理,假如跟未来和现在都不相符合,那么,就要回到历史中去探求。
在本节中,鬼谷子以一个纵横家的视角,阐明了“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应当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成长。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借助思维从间接经验中获得智慧,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获得宝贵经验的路径之一。生命有涯而知无涯,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直接经验是宝贵的,却是有限的,所以要重视对间接经验的吸收。他人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成为自己的借鉴,他人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智者在经历过坎坷之后,能“吃一堑长一智”,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而愚者却懒得去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总是重蹈覆辙。学习前人成败得失的经验,目的只有一个:少走弯路,少犯同样的错误。古之所谓俊杰,都深明洞察先机之道。看破时势,看透人心,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
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 用到我们今天的工作当中,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是本节所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过,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了,都是前人玩过的把戏。确实,历史总是在重复演绎,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过去,就能很好地作用于今天的决策,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即位为帝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治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尧、舜和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然后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大臣的意见,君王就会知道很多很重要的情况,那么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他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
隔了几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们说:“我看隋炀帝写的东西,觉得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也懂得尧、舜是有道的明君,对桀、纣这样的昏君也很讨厌,但是他为什么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情来?”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因为觉得自己很有才气,自视甚高,骄傲自信,所以他也只能嘴上说说尧、舜的好话,但是做事情的时候依然按照桀、纣的样子做事,这样言行不一就自取灭亡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上的唐太宗就是因为能够不断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懂得借古鉴今,才使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很多时候,在实际的摸爬滚打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单纯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西汉初年,刘邦看到太子懦弱无能,心里很是担忧。于是召集大臣们前来商议,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臣子们听了都不敢表态,集体去找张良,想让他劝谏刘邦。
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担任太子少傅一职,所以他便去对刘邦说:“废立太子不是小事,陛下还是等等再说吧。”刘邦摇摇头道:“我年事已高,等不得了。当下太子太过懦弱,连平定乱军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太子,怎么能担当一国之君呢。我已经考虑好了,你也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既然刘邦都这样说了,张良知道自己已经多说无益,想了想后就去找叔孙通。叔孙通是一代大儒,曾帮助刘邦制定礼仪,刘邦对他很是敬重。叔孙通来了,他一见刘邦就说:“陛下难道忘记了,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曾废掉太子,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结果导致晋国几十年的动乱。秦始皇也因为不早早定下长子扶苏的名分,结果死后被赵高假传遗照立了胡亥,以致秦朝二世而亡。当今太子仁爱厚道,天下共知,您与吕后又是患难夫妻,这太子怎么能说废就废呢?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刘邦听了叔孙通的话,浑身直冒冷汗,想了想历史,上废长立幼的例子,果然没有一个不是带来动乱的,便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刘邦能以史为鉴,放下废长立幼的想法,从而避免了一场动乱,实属难得。人们经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从失败中我们能积累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失败的好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从兴盛中寻找经验,应用于当世;从败亡中寻找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鬼谷子的智慧:借助历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