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是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日、学雷锋活动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就是惊醒;“蛰”是指蛰伏,指的是冬眠的各种动物。也就是说,到了惊蛰节气以后,气温回升,泥土解冻,冬眠的各种动物要被惊醒,植物重发绿芽,万物复苏。正如古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此时,农民开始春耕,草长莺飞的春天已全面到来。此时节的养生,也应顺应天时,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注重调节,才能更好地保养身体。
俗话说:“春天要捂。”其实主要说的就是惊蛰前后,因为这段时间,气温回升明显,人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夏天不远了,特别是中午,气温很高,很多人立即摆脱了厚厚的外衣。然而,这毕竟是早春,气温并不稳定,早晚温差大,过早地脱掉外衣很容易感冒。有些女性还特别喜欢穿裙子,其实很容易被风寒侵袭,尤其膝关节是缺乏脂肪保护的地方,长期受凉,容易引发关节炎。所以,“春天要捂”是很有道理的,《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从惊蛰开始,气温回升明显,人们感到气候宜人的同时,各种微生物也开始“蠢蠢欲动”,大量地繁殖起来。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是传染病的高发季。《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我们一定要调养好自己的身体。此时的饮食应该清淡而富有营养,可以多吃一些时令蔬果。此外,有必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白菜、西兰花、菠菜、桔子、石榴等,因为维生素C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惊蛰前后,虽然气温升高了,但空气湿度并没有明显增大,人们还是会感到干燥、易上火。所以,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为梨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多吃梨,可以预防外感咳嗽。
一到春天,人们常常会出现“春困”的现象,很容易感到困倦、乏力。“春困”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惊蛰要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以去“春困”。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以促进睡眠。晨起可站在阳台或窗前,充分舒展身体,微睁双眼,凝视屋顶,然后双眼微闭,将双手搓热,捂在双眼上片刻,反复21次,可以保养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干涩。白天多到户外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可以养人体之阳气,预防“春困”。
春天来了,正是锻炼的好时节。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惊蛰时节尚不宜做过多的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爬山、散步、骑自行车、踏青郊游、放风筝等舒缓运动,便于人体阳气升发。正如《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功效]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适合头眩、目疾、高血压、皮肤疮痈等患者食用。
[做法] 决明子洗净加水武火烧开后,转文火煮5分钟,待完全融化即可。用煮化决明子的水焖泡杭白菊、枸杞10分钟。之后代茶频饮。
[做法]将莲子洗净,泡发,去心,煮熟备用。干百合、粳米分别淘洗干净,放入煮熟的莲子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熬煮,搅拌至粥稠,调入冰糖即成。
[功效] 滋阴清热,健脾止泻,养心安神,助消化。适用于春季心烦气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眠。
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师承名家,主攻温病,擅长对老年病、消化系统疾病、男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努力钻研,致力于医药知识普及,主持或参与编辑多部医学专著和健康科普读物,发表医学论文数篇。曾在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栏目做专题讲座,在航天科工大讲堂及航天科工各下属单位做健康养生讲座,受到好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航天健康大讲堂】中医话养生之惊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