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在上古时代,食物和药物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处于一种以觅食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和认识到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用,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填腹充饥,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病症。故中医也有寒凉热温、辛甘酸苦成以及食物归经的理论。
“药食同源”,在上古时代,食物和药物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处于一种以觅食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和认识到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用,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填腹充饥,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病症。故中医也有寒凉热温、辛甘酸苦成以及食物归经的理论。
正是由于食物也长期食用也有药效,所以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作用。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所谓四性即寒性、凉性、温性和热性,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故也有人称为五性。了解食物的四性,就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饮食宜忌。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一种食物当做一个药方来看待。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食物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又如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中喝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这是将一味西瓜比做多味中药组成的清热名方“白虎汤”。
食物有四性五味,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五种滋味。四性五味合称性味。不同的性味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不了解食物之性,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的道理。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征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征象的梨等都属于寒凉性质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征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征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征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寒与凉,温与热,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温热性的食物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的作用,寒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平性食物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食物,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医认为,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是温性或热性。同样的道理,凡热性或温性的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凡属寒性或凉性食品,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或者说,寒证病人或阳气不足者,忌吃寒凉性食品:热证患者或阴虚之人,忌吃温热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