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语言无法用心机意识猜想,若用情识求解,反倒离真理愈远。禅宗俗语耐人寻味,表面是寻常语句,但内里却是石火电光,孤峻峭拔。禅师们的这些答话用人们的惯常思维来看,都不通情理。如果用日常语言的逻辑规则去“寻言逐句”,难免会“死于句下”。其实,禅师们的回答是在荒唐中蕴藏真谛。禅悟境界属于感知的,不好说,甚至无法说,需要用心体会。而僧徒们却恰恰想获得一个直接的答案,于是禅师故意回避从正面作答,而用众人熟知的俗语为学人参悟佛法开一线道,让他们在学佛悟道时,不因语言的障蔽而退却。禅师将俗语的解释权转交给接受者,希望他们在轻松熟悉的话语游戏中,从世俗惯常的逻辑思维里解脱出来。禅师的这种接引法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在不落痕迹处开悟学人。
禅师教化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僧徒彻见心性本源。古奥玄妙的言辞难以让学人当下顿悟,明心见性,还有可能落入言辞义理的窠臼中。通俗淳朴的俗语则可以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禅师为了方便学人,有意使用俗语譬喻禅理,使学人在日用熟习的话语中启迪心智,反观本心,以收到更好的教化效果。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五灯会元》卷三《大珠慧海禅师》)
禅宗修道无关乎诵佛习教、坐禅念经,而显现于日用平常事之中。禅宗的语言实践与宗教实践同步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民间化色彩。禅师用“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日常俗语回答学人“修道”、“用功”之问,将修禅习佛的高妙之论归于平常,使高清远韵的禅悟境界呈现出活泼灵动的日常之机。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反观本心,平易淳朴的俗语正是禅宗悟道的自然流露。
弟子问得深,禅师答得浅,弟子问的是宗教问题,禅师答的是世俗生活,用禅宗术语来说,弟子问的是“体”,禅师答的是“用”。禅师在接化学人时,完全抛开了抽象的佛教术语,使用一种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用语,力求语言“平实安稳”,“更不伤锋犯手”。寓禅于日用事之中,让僧徒在无意间的三言两语中体悟佛法禅旨。禅师用智慧的俗语重新诠释了佛法,让僧徒们深深体会到日常生活本身就具有终极真理。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禅法机语不可直言道破。俗语多言外有意、意在言外,禅师用俗语接引学人恰好与禅宗的语言观相契合。有时,禅师为剿绝僧徒的凡俗别念,需要用峻烈锋利的机语斩断学人的问话,使学人无他路可寻,当下开悟。俗语简短凝练的形式便于禅师接机化人,在三言两语中直指人心。
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东海浮沤。”曰:“如何领会?”师曰:“秤锤落井。”(《五灯会元》卷九《牛头山精禅师》)
僧徒句句紧逼,希望从禅师处悟得古佛心性,禅师用“东海浮沤”作了回答,所谓古佛心,就是随缘任运,无所挂碍,如海中浮沤,随处漂流,时有时灭。但学人愚钝,不解其意,继续追问,禅师便用歇后语“秤锤落井”截断学人的话头。秤锤落入井中浮不起来,“浮”与“扶”同音,禅师有意省去歇后语后面的解说部分——“扶(浮)不起”,既含蓄地讽刺了学人反应迟钝、不明机语,又为其领悟禅旨留下了思维空间。禅师利用歇后语引语和注解语前后分离的形式,将话题的中心隐藏起来,学人要参悟禅师之语,必须寻找话外余音。
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师曰:“坐久成劳。”(《五灯会元》卷十五《香林澄远禅师》)
学人问祖师西来之意,香林禅师随机以“坐久成劳”干脆利落地斩断学人的话头,令其没有思索的余地。香林言外之意,要让学人抛却一切情尘欲累,让烦恼、菩提一齐消泯,刻意寻言逐句追问西来之意,如同让身心不住地奔忙劳碌,最终积劳成疾仍不得真理。俗语“坐久成劳”字面浅显却是话外有意,禅师单刀直入剿绝学人情识,让学人知见任何执著固守都难以契悟佛法禅理,反而会落入烦恼业障之中。俗语的言外之意,是要启发僧徒将肩头的所有问题统统放下,超越一切进入脱落之境。
“言说有响,句里藏锋”,禅师利用俗语的多种表意和暗示功能应对学人的提问,力图在不落痕迹处斩断学人的愚情妄见。俗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往往相隔千里,单看字面有时难会其意。俗语表面描绘日用之事,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但内里却寓意深刻,在禅宗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更是话外有话,字里藏锋。禅师利用俗语的言外之意应机接人,使得整个接引过程更具有游戏性。同时,学人要领悟禅师之语,则必须透过语言文字而体会话外之机。
禅师利用俗语接化学人,使得师徒间的对话交锋充满机智,淳朴的俗语也因蕴含了深刻玄妙的禅旨佛理而变得犀利、隐晦。禅宗由“不立文字”、棒打喝骂、消极否定语言的接引方式转变为积极利用语言。形式上,利用俗语的双关性、矛盾性、荒诞性、通俗性和多义性,变换不同方式对学人设机勘验、接化引导,用杀人之句破除执迷,用活人之语启发开悟,用言外玄谈绕路说禅,用弦外余音剿绝情识。那些稔熟于心、信手拈来的俗语在禅门师徒的机锋酬酢中显现出石火电光,俗语本身的意义被淡化甚至被取消,成为了师僧对话中表达和获取意识的工具和手段。禅师利用俗语接引学人,目的不在于造成语言的碰撞冲突,而在于借助通俗淳朴的俗语沟通思想、交流感悟。俗语成为禅师接引后学的一种方便施设。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点石成金:禅宗语言的风格与智慧——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