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按照事情的规律去做事,这样就能够保持非常平静的心态。健康的源泉,其实就在于我们的内心。
著名中医学家。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中药学术继承人指导专家,2006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多年来广泛涉猎和研读历代中医典籍,具有深厚的中医文化及理论修养,先后主持编辑《明清中医名著丛刊》、《明清名医全局大成》、《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等古典中医学著作。从事中医药临床与研究40年,始终坚持中医临床诊疗,在多种疑难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获得广大患者的高度和普遍欢迎。
2010年5月,我应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组的邀请,以“中华文化与中医养生”为主题,做了共计十次的讲座。讲座播出后,中华书局的编辑同志与我联系,建议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出版发行,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作为一名从医四十余年的中医大夫,我深知疾病带给人的痛苦。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常看到许多本可防患于未然的疾病,却因病家不予留心,养痈遗患,终致重疾,而这种情况尤以近十几年来为甚。痛心之余,我不禁思考: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为何病痛无减,恶疾丛生?答案大约有二:第一,今人凭借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已经可以做到许多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然而,当人们沉湎于现代生活的种种好处中时,已经不自觉地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这种逆自然而行的做法,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第二,今日社会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是几十年前无法想象的,人们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起居无节,喜怒无常,终日忙于经营,无暇顾及身心健康,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病已造成,再想恢复健康状态则慢如抽丝。因此,如何在身体健康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就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绝非一人一时可以解决,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于这些认识与想法,我总结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述,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试对中医养生之道进行阐发,以期于固陋之辞中,或有一二句有益于世人,则我心已慰。这就是我出版此书的首要目的。
在学习、领悟、运用中医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医是一门“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的学问。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背后,是积数千年之功的中华文化。透过中医,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是前人穷毕生之精力、言造化之神奇的智慧结晶。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笔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只待有心人发掘传承,以荫后世。我力虽不逮,也必尽心探求,以求不负前人苦心,抛砖引玉,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尽一己绵薄之力。这是我出版此书的另一目的。
本书经《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组同志整理校对,又承中华书局、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的同志负责出版发行事宜,在此一并致谢。另需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出版,主要面向大众,并非学术类书籍,但求言简意赅、明白晓畅,故书中不免有零散无序、管窥蠡测之弊。留待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养生是什么?养生就是我们要利用好元气这个“煤气罐”,“煤气罐”有个阀门,把握好这个阀门的开关,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养生方法和手段。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半罐,我们总是很节省地用着,寿命就长。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元气很足,我们二十四小时火门开着,寿命也不会长。我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寿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中医古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帝内经》。因为它不仅仅是个医生的必读书,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必读书。
《黄帝内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中国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还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他们又是高明的医生。早在五千年前,伏羲就用石针(古代针灸用具)给人治病了,那会儿还没有铜针和铁针。我们今天的汤药是怎么来的?传说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尝百草,一味一味地尝过去,一日遇七十毒,从而研发出来的。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这样。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断层的就是中华文化。我们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中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华民族如此繁盛和我们的祖先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祖先积累了很多养生治病的经验,他们把这些养生治病的经验总结成一部书,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止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怎样看病,应该怎样养生,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回答了“人从哪来,要往哪里走”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
因为大家的文化水平不太一样,我建议如果觉得读古文比较困难,可以读一些图文并茂的或者是别人翻译的本子,但是这只能作为入门。古文精妙的含义经过后人解释后,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感人的本意了。有机会的时候,大家最好还是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原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一点《黄帝内经》是有好处的,比您听谁的讲座都有益。
《黄帝内经》的很多篇是专门谈养生的,比如像《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人四季应该怎么养生。从形到神,都做了非常明确的描述。
中国人不讲万寿无疆,讲颐养天年。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在正常的生、长、壮、老过程里,怎么愉快、健康地走完我们的人生,这是《黄帝内经》告诉大家的知识。
我们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给的,这个生命,中医叫做元气。元气就像我们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中的煤气,有的煤气罐装得很满,有的可能只有半罐。
中医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 ,维持人的生命就是靠元气。当爸爸妈妈给了您元气以后,如果您没有呼吸之气,那半个小时元气耗尽就死了。如果您不吃饭,七天也死了。如果您通过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减少了元气的消耗,促进了生命的发展,那么元气就会持久,可以维持生长壮老的全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环境的影响使人的元气消耗越来越多,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有很多人说,这个药可以大补元气,那个药可以大补元气,我告诉大家,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爸爸妈妈给的。这个生命之气是一个定数,你要好好地珍惜它。如果是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甭走了,那些高僧也都甭走了。当元气耗尽的时候,即使医生拿人参养着,这个人也活不了。所以元气和生命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养生是什么?养生就是我们要利用好元气这个“煤气罐”,“煤气罐”有个阀门,把握好这个阀门的开关,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养生方法和手段。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半罐,我们总是很节省地用着,寿命就长。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元气很足,我们二十四小时火门开着,寿命也不会长。我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寿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就是让自己的元气不要过渡地消耗。中医有一句话叫“治病救不了命”,意思是当一个人元气完全耗尽的时候,医生也没有办法让他起死回生。但是在元气消耗的过程里,医生的责任就是用各种手段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到处去找养生方法了。从我们祖先那些著作中,从那些养生经验中,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保护自己、延长寿命的办法。
您注意观察会发现一种现象,公园里跳舞的、小区里站岗的全是老太太。《黄帝内经》第一章就介绍了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说女同志以阴为主,它跟着月亮走,所以女性的月经与月亮有关。月中的时候月亮是圆的,月初月底的时候月亮是缺的。月亮的圆缺在女性那里就表现为,当她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她的血往下走了,气就浮起来了,这时候相当于月亮月缺的时候,所以世界特别黑暗,见谁就跟谁生气。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的血非常充盈,就感觉世界非常美好。女性的生命跟月亮有一种相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主;而男性的生命跟着太阳走,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以阳为主,以气为主。所以说男性不能伤气,女性不能耗血,就是这个道理。
女性属阴,她的生命过程每七年有一次变化,她的数是七。什么叫“数”?就是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每七年有一次生命的变化。女性是属阴的,但数的变化是个阳数,七是奇数。男性以阳气为主,但他的数是偶数(阴数),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到五十六岁男女就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
七岁的小女孩子齿更发长,就是开始换牙了,头发长长了。一年级的时候,小女孩都特聪明,班长、大队长磊部分是小女孩,小男孩全在后头屁颠屁颠地跟着。因为小男孩他八岁脑袋才开窍,小女孩七岁就开窍了,所以就显得聪明、活泼,老师都喜欢。到14岁,女孩子“天癸至”,月经来了;21岁智齿生;28岁身体长极。女孩子前面的四个七,就是从7岁、14岁、21岁、28岁,她的生命一直在迅速向上长,28岁是女孩子的顶峰了。过了28岁,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28岁到35岁又七年,35岁阳明脉衰,就是脾胃运化的能力减弱了。我们知道,气血要上充于面,当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以后,脸上的皱纹就出来了。到42岁又一个七年,42岁的时候三阳脉,即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都衰落了,这时候鬓角的白发就出来了。49岁“天癸竭”,月经要出现变化了,就是更年期到了。
男性是以阳气为主,但是他的数是偶数八,所以他的表现是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有变化。很多人说男同志耐老,为什么?因为他八年转一圈。小时候7岁和8岁只差一岁,到女孩14岁男孩16岁就两岁了。女性的21岁跟男同志的24岁一样,女性的28岁跟男性的32岁一样。男性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就走下坡路了。男性40岁阳明脉衰,48岁三阳脉衰于上,56岁鬓角白发全出来了。
很多女同志说我们特倒霉,转得快,说着说着就老了。其实老天爷是非常公平的。小时候,小男孩都特活跃,小女孩都特文静。当然现在的小女孩有点男性化了,也没那么文静了。但是总体上小男孩比小女孩要活泼。女性经历了从少女、中女、长女这么一个过程,到56岁以后,越来越活跃。穿着大花衣服满世界去旅游的全是女性,男性都回家了。为什么呢?因为女性的生命过程是从阴到阳的,阳气越来越旺盛;男性的生命过程是从阳到阴,他的阳气越来越少。所以56岁以后,老太太全上街来了,老头全回家了。别看女性转得快,但她的总体寿命比男性长。
孔子讲男子三十而婚,妇女二十而嫁,这不是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同志在21岁到28岁,是向上走的过程。如果她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她生育以后,迅速就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如果再生几个小孩,体形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母亲生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将身体机能打散了再组合的过程。如果过了28岁生孩子,身体机能被打散之后就组合不成了,您再想美也不行了。我有兄弟姊妹七个,但是我妈妈他们六七十岁的时候仍然非常漂亮。她24岁就生了我的姐姐。第一个孩子生完以后,后面的生育过程已经对她的身体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了。
现代人吃的住的都也比过去好,但就是孩子生得太晚。还有的人是先做人流,后生孩子。女人怀孩子,就像藤上结瓜一样。正常生产的时候,叫瓜熟蒂落。如果做流产,就像在瓜秧上摘瓜,那对整个瓜秧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中国人讲,小生比大生更需要养。我们现在可好,很多人做完人流,三五天上班了,这样绝对不适合养生。
所以女同志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您生了个儿子坐月子还要一个月。做了流产,两天就上班了,这个是绝对不行的。这样的结果,现在你还看不出来,到过了48岁进入更年期的时候,您会发现生育比较晚的或者是损伤比较重的,病这时候就要找到您了。因为更年期的时候,随着经血越来越弱,全身又要进行一次组合。这个时候,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原来哪里受过伤,现在就表现出来了。
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疾病,它还研究了人从出生之后各个生命阶段应该是什么状态。如果您的生命状态和所描述的一致,就说明您的身体基本健康;如果您的状态过度衰老,本来您刚二十四五岁,就表现出三十多岁的状态,那肯定是身体有病了。
作为医生来讲,我看病的时候看的是什么呢?您不要以为给您号完脉,我就能诊断您是肝炎还是肺病。中医不讲那个,那是西医通过一系列检查做出的结论。我给您看病的时候,您说48岁了,我脑子里想到的不是您活了48年,我是要考虑你现在这个生命是处在哪个阶段,您的状态和这个正常的阶段又有什么距离。西医不管男的女的多大岁数,感冒了都是这个药;中医则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药。
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各个生命阶段的状态。28岁以前您折腾点没关系,因为您的气血都在往上长。过了35岁女性就得注意了,因为阳明脉衰了;男性过了32岁,“将军肚”出来了,发福了。为什么呢?因为代谢缓慢了。这时候您从饮食到起居到精神都要开始注意了。所以一般来讲,男性32岁以前女性28岁以前,重在练形,因为这时候形体还在生长中。男性40岁以后女性35岁以后,重在练心,就是让你自己心平气和,运动和锻炼不要太过度,因为这时候您的形体已经铸就了。
什么叫病?中国古代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个“病”字现在是一点一横一撇,这边一点,这边一点,里面一个丙字。这个字是个什么含义呢?在甲骨文中,这两个点,这一撇是个是床,就是一张竖着放的床。这中间有三个点,表示出汗。这边是一个人,意思是一个人靠在床上出汗。里面为什么加个丙字?丙在中国古代是火的意思。人一发烧就没劲了,没劲就得找个靠背,靠着靠背后面还在出汗,那就是疾病的状态。
中医说这种疾病的状态是表现出来的症状,您发热了,出汗了,没劲了,这都是外在的现象。从医生的角度讲,病人感觉不舒服了,自己已经没法恢复了,这就叫病。所以就要找一个靠背。
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也不叫三生?他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依靠的依,医生的“医”和依靠的“依” ,同音同源。病人医生,医生是责无旁贷的,因为他的职业就是椅子,是病人的靠背。所以医生不应该对病人说,您别找我,您找别人去。
中医认为天热了出点汗没有关系,这是正常状态。如果您出现了既发热又没力又出汗的状态,从中医角度看,是您体内的阴阳不平衡了。什么叫阴阳平衡?您晚上睡觉,白天干活,晚上睡得香,白天干活有劲,这就是平衡的状态。如果个阴阳不平衡了,中医认为就是疾病的状态了。比如有的人,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他睡不着,睁着俩眼睛看天花板。白天该干活的时候,他坐在那儿就打盹,这种状态肯定是阴阳不平衡,中医就叫做疾病。
所以医生的第二个含义就是通过药物、针灸各种方法,把这个被破坏的阴阳平衡调整过来,变成阴阳完全和谐的状态。这种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大写的“一”,“道生一”的“一” 。这个“一”字,不仅仅是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它是阴和阳的完全结合,就叫做“一”。这个“一”说起来就是太极。中国古代文化有个点,这个点就是太极,就是人最原始的状态。就人来讲,爸爸妈妈怀您的时候,您就是从精子和卵子的那个点发育出来的,这就是一的状态,变成生命就变成一了。
医生治病的最后结果是是治成一的状态,就是回归到了阴阳平衡。所以《黄帝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就是你阴气很平和,阳气非常固护自己,这时候就处在一的状态。身体和你的心态都非常平稳。如果治到最后变成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状态,就是阴是阴阳是了,阴阳合不到一块了,这个人就上八宝山了。
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是亚当、夏娃结合的产物,是偷吃了禁果的结果。中医文化的最早的一部书,是老子的《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了。它们回答的都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道德经》五千言,薄薄一本,要讲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什么叫道生一呢?道就是规律,就是在一形成之前,宇宙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有一团物质在那不断地运动,这种恍恍惚惚,人们似看见又看不风的东西,老子姑且称为道。这样一种物质在它的不断运动中,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一,一就是太极了。
阴和阳完全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就跟一个家庭似的。两个人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家庭就像一个太极,既有高兴的事,也有不高兴的事,就是两个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有矛盾,没有一对夫妻不打架,就是此消彼长。
中国古人认为,在地球没有形成之前,宇宙民这么一种状态。当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是形成了天和地的二的状态。像太阳系里面,除去地球以外,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它们都是有清有浊,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天和地。为什么地球上有人,有生物,而其他星球上没有呢?因为老子讲了三,这个三是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种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的环境,是地球独有的,它有一种天地交泰的运动着的气存在。别的星球上有天有地,因为它没有三,没有这个运动着的气,所以它就没有生命。
人在这么一个运动着的气的环境里生活着。大家经常讲“运气”,这个词其实就是从老子讲的运动着的气衍生过来的。有了这个三的存在,才有了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我们中医学说,人法天地而生,顺四时而成。就是说由于有了天和地,有天地之间运动着的气,所以才有地球上的生物。
老子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抱阳就是面对着太阳。古人练功的时候,总要对着阳光,当阳光在南面的时候,他的后面就是阴面,前面就是阳面。您看苹果,对着太阳那面是红的,另外一而就是青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里面有一种相互和谐的气在相互交流着,这就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人和其他生物在这个角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大自然给也人生命的权利,也给了动物、植物以及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命权利。
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中医学从来不讲杀死谁。我们认为您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之间在这个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的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现在西方人也看到了。西方人过去不承认,现在承认了,叫做天地生,就是三生万物的生。中医认为,人跟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但是又不同于其他的生物。人为万物之灵,天地最精华的东西在人的身上高度体现出来了。西方人做试验的时候,从老鼠到兔子,从兔子到猴子,说都是哺乳动物,它们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我告诉大家,人就是人,猩猩、狒狒、儿子可以接近人,可以模仿人,但它绝对不是人。因为地球上只有人具有反过来认识天和地的能力,其他的生物有吗?任何一种生物都没有。中华民族在知道天地生前提下,突出了人的主体在自然界生物中的代表作用。
我们的祖先说,人为万物之灵。怎么体现呢?人作为直立的生物,上顶天下站地(上唇中线的垂直沟)。小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做九窍不通一窍通,窍就是门的意思,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着,妈妈就是个屏障在保护着他。一旦出生,一窍不通九窍通。九窍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已经和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着性。他这个门打开了,妈妈已经不他了,因为那一窍已经被关掉了。
我们看看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人中以上的窍都是偶数,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这以下的窍都是奇数,口,前后阴。上面三个偶数,下面三个奇数。偶数(阴数)在中国文化是代表地,三个奇数(阳数)在《周易》里面对应的是乾卦,它代表的是天,本来天在上,地在下,但如果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我们说的二的状态,天在上地在下,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那就不能有生命的存在。
而如果上面是偶数下面是奇数的话,就反映了生命的状态是地气在上升、天气在下降,这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状态,所以《周易》里把它叫做泰卦,人的九窍分布就是泰卦的体现,它体现了阴气必须上升、阳气必须下降这样一种自然的轮回,这种轮回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如果有人昏倒,第一个办法就是掐人中。这个地方正好是天地交通的地方。一掐这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醒了。这就是人法天地而生的道理。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医的话,就会知道,天人合一不是一句空话。人是天地的产物,不要天天想着跳出这个圈去。人是天地的产物,可以顺应自然,也可以认识自然。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认识了自然之后,更好地利用了自然,但是不要天天想着去破坏自然。等到把构建我们的天地都破坏的那一天,人类一定走到了末日。
观众:我有两上问题,一个是我年轻的时候学小周天,学逆式呼吸法,这个方法对养元气有好处吗?二是我们平常总讲营养的均衡,这对养元气有没有作用?
樊正伦:小周天是中医养生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什么叫小周天?中国人认为,人的真气它有运行的通道。人的真气由三部份组成:第一个是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生命之气,即元气;第二个是呼吸之气;第三个是水谷之气。是这三个气的组合,我们叫做真气。真气在体内是要运行的,这个运行的通道就是我们的经络。而这个经络,跟五脏六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手太阴肺经跟肺有关系,足阳明胃经跟胃有联系,它们都是经脉,是真气运行的通道。
人身上还有两条非常重要的经络,一条叫做任脉,一条叫做督脉。任脉起于中极,就是肚脐下面,沿着人的正中线上行。督脉也起于中级,沿着人的后脊往上走。这两条脉交汇于人中的上下。这两条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十二经脉是分阴和阳的。任脉,任是担当的意思。女人怀孕的时候,为什么叫妊娠?因为她有担当抚育的任务。这个任脉统领一身之阴气,就是您所有的经脉的统领是任脉,所有的阳脉的统领就是督脉。如果做个比喻的话,任脉和督脉就像人体中的两条大河,一条统领阴气,一条统领阳气。大河如果有水了,小河就满了,十二经脉就畅通了。如果大河没水了,小河就会干了。小孩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任督二脉和十二脉都是非常通畅的。所以小孩精气十足,皮肤特别娇嫩。但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气的运行受阻了,就会影响到身体的代谢,影响到人的寿命。
小周天就是让任督二脉先运行起来,阴气和阳气运行起来,就有一种阴阳气的交汇。这种阴阳气的交汇就像什么呢?白天过去是黑夜,黑夜过去是白天,要是光有白天,或者光有黑夜,生命肯定不存在了。小周天的练习实质上是让任督二脉的气在后天的导引下运行起来。这是属于导引的范畴。通过导引,使得大河的水不淤滞了,它才能够向十二经脉疏通。
观众:人出生以后就九窍通一窍关,但是有一种脐疗的方法。在脐冶当中,您说咱们这一窍是通还是不通?
樊正伦:从自然界的角度讲,脐疗是人为的治疗方法。它和刚才说的九窍通,就是自然地开通是两码事,因为这个窍已经被关闭了。但是这个窍在生命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下面就内接丹田,上接脾胃,后接肾气。氢以脐疗对于虚损性的疾病是有特殊功效的。
樊正伦:两个原因,一是这屋子太凉了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形寒饮冷则伤肺,如果您内里有热,对外面就敏感,一敏感就咳嗽了。再一个就是夏天冰箱里的东西吃多了,积住了。一积住以后,肺气不能降,就会咳嗽。夏天少吹点空调,少吃点冷饮。
观众:我这人出气老是出半气,就跟这里截住似的,特别困难。都有点猫腰了,直不起来了。就是气短,接不上底气。
樊正伦:这种情况呢,在中医里面叫做短气,就是我们是韩乾说的气短。中医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吸喝为肺主,但需要肾主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当您觉得气短的时候,实质上是它吸气吸不到底,呼气又呼不到头。我没有看您具体的疾病状态,也没有看您的脉象,但是就您叙述的来讲,我觉得应该注意中焦脾胃的运化了。只有中焦的脾胃运化好了,清气才可升,浊气才可降。
观众:请您说一下,面对当前的鱼龙混杂的养生现状,怎样更明智地去寻求医和药?另外,怎么才能更好地明白地活着?
樊正伦:这个问题非常大。但其实呢,大家静静想一想,人人皆为尧舜,人人皆是神仙。不要只相信别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其实老百姓总结的很多养生经验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是黄豆做的,其形就像人的胃,颜色是黄的,它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白菜呢,冰凌响,白菜长,白颜色的补肺气,而且它得秋气最重。秋气是下降的气。所以在黄豆补脾的同时,又能够让白菜起到它补而不腻的作用。
老百姓还经常说,草死草活的时候最容易犯病。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是从里向外走,秋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是从外向里走。人跟落叶是一样的,当气血从里向外走的时候或者是从外向里走的时候,如果道路不通了,就会表现出症状。就像早上塞车、下午塞车,,半夜不塞车、中午不塞车的道理是一样的。草死草活的两个季节,正好是气血运行的时候。不过,这时既是犯病的季节,也是中医治疗的最好季节。因为藏着猫着看不见它,它一动的时候就看到了。中医治病因势利导,所以这两个季节是调养身体的好时候。
另外,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一个是气血全在外面,一个是气血全在里面。当气血全在外面的时候,如果吃点不干净的,黄瓜、拉皮什么的,就容易闹肚子,这时候不仅仅是细菌的问题,是因为您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是空的。这个时候吃东西不能过于寒凉,因为您外面热,里面是凉的。到了冬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相对不足,所以冬天不要把暖气开得太大。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到春天你就要有病了。我觉得养生其实就存在于生活中。我们的老百姓都是圣贤,我今天讲到的很多养生知识,都是在在临床的过程中我和患者交流获得的,所以我觉得不要把养生看得那么神秘。
观众:我觉得过去的李时珍和张仲景他们那个时代的药,都是深山老林自然生长的。可是现在有的是盆栽的,有的是养殖的,这样的药还能起到那么好的作用吗?我看中医时脑子里老有这么一个疑惑,觉得有时候这中药一剂不行,两剂不行,吃了半年都不怎么起作用。
樊正伦:医和药是不能分开的,我们的农耕历史很长,既有天然生成的药,也有人工种植的药,就像水稻、小麦一样,我们把野生的东西通过努力变成了人们更方便使用的,比如说白术。白术养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还有阿胶,汉代就熬出来了,它是用阿井的水熬出来的。是在西方文化进来之前,我们所有的食物基本都是天然的。咱们小时候吃那个西红柿,就是烂了,它也不长绿毛。现成买的那西红柿放三天,看着还好着呢,上面的绿毛都出来了,这是农药化肥所造成的污染。
药物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只要这一条街上有一个药铺,满街全是药味。现在您就是进药铺里面,药味也不浓了。我们的药物重确实下滑了,但又不能不用它。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讲道地的药材。橘生江南则为橘,橘生江北则为枳。宁夏的枸杞子和河北的枸杞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患者,大家可以呼吁,我们作为医生也要呼吁:尽量减少人造的,更多一点天然的。这样,药物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治病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转载]樊正伦---中医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