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有感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芒

  老师从小教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是学习了的知识时常温故,这不是很高兴?有朋友从大老远过来找你,你不是很快乐?其他人对我不了解,我也没有怪怨,我不也是君子?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颠覆了我的观念,用幽默的方式反驳了古人对这几句话的解释,由于世代的误解,造成了“四书五经”在年轻人中的反感。

  南怀瑾老师在书中就解释了孔子指的学问不单单是文字、知识和读书,而是从人的经历,以及待人处事方面领悟,要灵活。看见其他人犯错了,自己就要及时的反省,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正中了孔子说的“观过而知仁”。

  只有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我们才记得牢记得深,才会有提高,才能领悟出个中的意境,这才是学问。然而现在的学生,一天八个小时都在念书,更甚者,周末还要上补习班,作业又一大堆,这种恶补的方式,学生能做到“不亦说乎”?这恰恰与实际所不吻合,把学生们从社会中吸收知识的路给堵了。

  《论语》所提倡的“尊师重道”精神,在现今过时了?南怀瑾老师列举了七十年代台湾学生的状况,学历越高的,尊师重到的精神就越缺失。读小学的小朋友,整天把老师挂在嘴边;中学这种意识就没那么前,被淡化了;到了大学,跟老师行同陌路人,见面了都好像是不认识的。我们的身边也开始出现这种情况了,在最近的几年。或许是受到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老师为我讲课是天经地义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我给钱了;学生给了多少钱,我就讲多少课,这是老师的。将教学搞得如此的商业化,把尊师重道的传统都抛弃了。

  读完《论语》,觉得里面都是围绕着“为人、处世”来讲的,全文都是教人怎么做人,怎么立身的。然而现在的学校里面参杂了很多的功利,尽管现在一直都强调要加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然而现在的人偏偏对人文精神这块的缺失熟视无睹。

  读了《论语别裁》不得不赞叹孔子思想中处处闪现出的人性光芒,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南怀瑾老师说“孔子学说与《论语》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有感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芒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