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养生宝典编写说明: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简称《内经》) 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著作,它吸收和总 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建立了养生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如何整理、研究、 挖掘与提高《内经》中的养生学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即成为当代中医学界 的重要任务。我 3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而且在《内经》教学方 面亦有几千学时,因此,写出一部高水平并真正能反映《内经》养生成就的著作 就成为我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全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内经专家、成都中医 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马烈光教授的大力相助下,《(黄帝内经

  养生宝典》终于 成书。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衷心祝愿人们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增强体质、健康 长寿,对于我们这些著书者来说,这恐怕是最高兴的事了。《内经》养生理论博 大精深,加之编者时间仓促,学识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2008 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黄帝内经》养生基本理论 “养生”这一名词,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出现于《灵枢本神》 篇,与后世注家所说的“摄生”涵义相同,有卫生预防、却病延年的意思。养生 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卫生保健的一门学科,内容极为丰富, 并有着悠久历史。《内经》在这方面不仅有精辟的论述,而且提出了养生的各种 重要法则,确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为我国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奠定了理 论基础。 (一)天年 天年,即天赋的年岁,人们应该活到的岁数,《内经》认为人们活到的岁数应 该是百岁以上,如《内经》中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那么,为什么 现在许多人往往活不到这个岁数呢?《内经》认为,这和懂不懂得,执行不执行 养生之道有关,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养生之道。上 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到了100 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 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 岁,形体便衰老了。当然, 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能力、抗衰能 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中医学经典 著作《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 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 的“道”,就是养生之道。“道”是从一切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自然法则或规 律。若人们顺应这种规律,则可“长有天命”,如果违背这种自然法则,则要早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人类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先天禀 赋的强弱盛衰以及后天给养、居住条件、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医 疗预防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长生不老”仅是人们的愿望,是不可能实 现的,然而得享高龄倒是可以争取的。传说彭祖是我国著名长寿者,汉代华佗“年 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 牙完坚”,樊阿“寿百余岁”(《后汉书华佗传》)。唐孙思邈养生有道,并 且身体力行,活到一百余岁;“明清时期医学界 80 岁以上高龄的著名中医就有 l07 人”;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在 90 多岁时还挥笔作画。古今榜上的“寿星” 是数不胜数的。 《论衡气寿篇》:“若夫强弱天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 人年以百为寿”。可见“百岁乃得终”与机体“元气”相关是有充分的依据的。 “百岁”,《札记》曰“期颐”,在俗语中也常用“百岁”作为人享高寿的一个专 用词汇,但这绝非指人的标准寿限就是一百岁。《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为寿”; 《养身论》:“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人的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百岁以上,上寿 “百二十岁”,这个寿限常可在高寿人中达到。 医学的最终目的不外指导和帮助人们达到寿命上限。中医认为人的寿命一方 面决定于天赋,即母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和锻炼。张景岳说: “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 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天。”说明了先天与后天 因素对人的生命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的 提高,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接近“天年”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百岁以上的超级寿星,也居世界榜首。例 如,武陵(湖南省境)开元“性僻而高”的慧昭禅师,生于北魏孝昌二年(526 卒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活了290 岁(见《中国人名大辞典》)。西藏一位名 叫李忠云(译音)老寿星,活了250 岁。而在外国,据有关资料:日本曾有一位老 人,人们称之为年龄世界之冠的,也只活了242 岁,比起我国的长寿者还少活了 48 岁。其他国家l20 岁以上的也还有些。例如,阿塞拜疆的最老寿星希拉利穆 斯利莫夫享年l68 岁,埃及伊斯马依里郊区有位名叫易b 老寿星,活到l52岁还健康地生活着。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有位老寿星,名叫厄 塔姆卡约拉约拉,公元1984 年已经138 岁,记忆力还不错,只是视力不如前。 约旦有位妇女名叫哈拉夫。阿斯一苏别赫,活了160 岁。挪威的约瑟夫斯鲁林 顿,公元l984 年就已160 岁。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加维阿,佩雷拉的终年为l69 岁。匈牙利的维洛罗汶夫妇,创造了结婚生活147 年的世界纪录,他俩分别活 了172 岁和164 岁。这些世界上罕见的长寿人,谁也没有突破我国历史上的超级 寿星的年限。可是,不公正的是“世界长寿冠军”这个雅号,却长期被英国l89 岁的弗姆卡思多所占有,而我国290 岁的高僧慧昭却不为人知。 今天,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百岁以上的寿星比比皆是。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就有865 人之多,占我国百岁寿星的32.5%,因此,新疆被国际自 然医学会光荣地列为全世界的第四个长寿区。新疆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有一户 “百岁之家”。这一家的两代人中有五位超级寿星,母亲活了110 岁,大儿子活 了135 岁,老三活了l03 岁,老四活了l01 岁。公元l982 年还健在的老二沙拉 伊已活了135 岁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长寿有多种因素,其中60%取决于自己。“长 生不老”,为古人所求,令人期盼,但限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古人易人巫 术、仙丹的歧途,今人易人“文明病”、“富贵病”的误区,无数大量的事实证明,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摧残是严重的,它占死因的44.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 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但如何养生才能健康长寿?不少人并不清楚,甚至错 误地认为,现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养生吧!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界限 的,人老时应该保养身体,年轻时、中年时,即使是幼年,也都应珍惜身体,真 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养生之道为时就太晚了。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只有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才能胜任繁重的任务。 不少人都读过文学名著《红楼梦》,都为贾宝玉没有和林黛玉结婚而感到惋 惜。事实上,贾宝玉不管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都不会是幸福的, 因为从遗传学观点上来看,他们是近亲结婚,他们的孩子不是傻子,就是发育不 全。父母的健康是后代健康之本,选择爱人,不应该违背优生的原则。事实已经 说明,生活在长寿家族中的人,他们的后代也大都长寿。 (二)顺应自然以养生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与外界自然环境亦息息相关。“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必然影响人体,人体亦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反应。 1.与环境相适应 四季气候更替,是自然变化的一个明显规律。随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 时变迁,万物出现生、长、化、收、藏的相应改变,人也是如此。故《内经》指 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与这种变化相应, 提出四时不同的养生方法。春令“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 舒畅气机,以使志生;夏令“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使 志无怒,使气得泄;秋令“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使 志安宁,收敛神气;冬令“闭藏”,水冰地坼。人应早卧晚起,无扰阳气,使志 若伏若匿。反四时之道而行,会影响五脏应时当旺之气,使正气低下,适应自然 环境的能力减弱,从而招致疾病。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 除四季气候变化外,一日之中,天地阴阳变化亦有一定的规律。在长期生物进化中,人类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生理节律。《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夜 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扰乱人体这种正常节律,则容易导致脏腑气机逆乱,从而发生早衰和疾病。《内经》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因此,《内经》强调必须顺应自然变化,做到“起居 有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从而保证脏腑功能协调有序。 总之,《内经》认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只有主动地掌 握自然规律,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正常的生活起居规律,才能年虽长而身不损, 以至长寿;相反,违逆自然变化规律,必然损伤形体,导致早衰。故日:“从阴 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认为社会环境的刺激是导致精神情志失调、脏腑气血逆乱,从而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素问气交 变大论》提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强调 养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而且要掌握社会规律。所谓“乐其俗”,“适嗜欲于世 俗之间”,就是教人正确对待社会,合理安排生活,使人与社会环境相合,从而 保持乐观情绪。 2.四季调食 中医时间营养学思想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指导下,依据人体生物节 律的变化而调摄食物,以求预防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科学思想。这一思 想源远流长,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礼》中就有记载:“食医 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变,气候有寒热温凉之别,人体阴阳也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消长。《素问厥论》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 气衰。”而食物的性能也有清凉、甘淡、辛热、温燥之异,故调和食物宜顺应四 时寒热气候之变化。 夏季,气候炎热,天气下迫,地气上蒸,万物茂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 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 气。《饮膳正要》主张“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若多着饴糖拌食以解酷暑 亦可”。并云:“西瓜性寒,熟者可食„„解暑名日白虎汤。”此时脾胃薄弱, 饮食要注意清淡,以多进瓜果蔬菜为佳,切忌肥甘厚味之品。《老老恒言》云: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 浓。”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调节肝脏糖代谢速率的丙酮酸激酶活性和胆汁分泌呈 现年节律变化,从秋季到冬季增高,夏季最低,而人体胰腺的分泌功能在夏季最 低。故夏季尤以调脾胃为重。在药补方面,《遵生八笺》提倡服用四顺丸(神曲、 麦芽、草豆蔻、甘草)及橘红散(陈皮,肉豆蔻、甘草)等健脾益气之药助老人消 化。葛洪《抱朴子》主张三伏天用甘草3g、滑石18g 以免中暑泄泻。哮喘阳虚病人可根据春夏养阳原则,进用参鹿补膏、二仙膏等补阳之品,防止冬季复发。 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风肃杀,万物凋谢,气温转凉,人之毛发枯 饮。”此季应少用辛燥之品,多进芝麻、蜂蜜、甘蔗、柑橘、乳品及蔬菜等濡润之物。老人脾胃虚弱,若食生冷,易致秋泄,故须禁寒饮。药补也宜滋润而恶耗 冬为万物闭藏之季,自然界朔风凛冽,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万物生机潜藏,调食须顺阳气潜藏。《饮膳正要》指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古 人多推崇羊、狗、鸡肉等性温有滋补强壮作用的食品,晨起应服热粥或酒以防寒。 《遵生八笺》谓“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饮食宜热进。陈直《寿亲养老新 书》云:“冬季间常温而食之,颇宜,但不宜多食。”冬天是药补佳季,因为此时 阳气内藏而不外泄,运用补药能提高利用率,促进人体功能活动,故民间有补在 三九之说。《遵生八笺》主张冬月宜服枣汤、钟乳酒、枸杞膏,地黄煎等,以养 和中气。 3.四季调神 (1)春季调神:《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是指在春天的 个月中如何调神的具体方法。春天的3 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生机勃 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又如何养生呢?具体到精神上,一 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 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春生” 之气相适应。 (2)夏季调神:《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无厌于日,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本句是说,夏季的3 个月是 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人们此时在精神上 易产生厌倦感,但夏主长气,人气不宜惰。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开 放成秀,以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发,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3)秋气调神:《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本句是说, 立秋后阴气始盛,阳气始衰,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之“天 气以急,地气以明”的自然状态。万物已经成熟,达到形态已定的“容平”阶段。 人体之阳气亦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 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4)冬季调神:《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使志若 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本句是说,冬天 个月,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阴盛寒冷景象。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内藏,不宜外露,像有私意存于胸中不欲吐露告人 一样,又像已有所获而内心愉快,这样就能使情志与“冬藏”之气相应,符合冬 季保养“藏”的道理。 综上所述,四气调神的养生方法,是建立在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基础之上的。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就体弱多病,甚至夭折。 后世不少医学家也很重视顺时调神。如元代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分述 春、夏、秋、冬四时的养生方法,就十分重视顺时调神,如其写道:“春日融和„„ 以畅生气。不可久坐,以生抑郁。”“夏三月„„澄和心神,调息净心,常如冰雪 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 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丘处机也强调寒冬之季要“养心”。 古人顺时养神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因为,人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 才能成长。人的养生,不仅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顺应四时, 调养精神。 (三)养生重在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不要等到病已成而 去治病,应在患病之前就研究养生之道,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要有病早治, 无病防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中国历代医学家很重视治未病,名医扁鹊就是 如此。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相传他在针灸、脉 诊、外科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史记》就有一则关于扁鹊治未病的故事。 一次,扁鹊路过齐国的都城临淄。国君齐桓侯亲自在宫殿里接见了他,言谈间,扁鹊注意到齐桓侯气色不好,就告诉他:大人得了病,目前在浅表的部位,只要 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好的。齐桓侯听罢,摇着头道:我身体好好的,哪里会有什 么病?等扁鹊走了以后,齐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总贪图名利,把没有病的人 说成有病,目的是想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邀功请赏。5 天后,扁鹊又 去见齐桓侯,并对他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血脉,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越来越严重 的。齐桓侯非常不高兴地对扁鹊说:我根本没有病!又过了 天,扁鹊再一次去见齐桓侯,并严肃地告诉他,病已经蔓延到了肠胃,再拖延下去就无药可治了。 齐桓侯仍不理睬扁鹊。 几天后,当扁鹊见到齐桓侯时转身就走,齐桓侯很是奇怪,派人来问时,扁 鹊说:病在早期和中期,还可以想办法治好,现在病已经在骨髓,没有办法治了, 所以我只好避开。又过了几天,齐桓侯病倒了,他后悔莫及,再派人找扁鹊时, 他早已离开了齐国。不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1.防病与长寿的统一 《内经》养生学说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长寿的前提,要长寿必先 防病,防病就是为了长寿,防止疾病发生的各种措施及方法,也就是养生的具体 方法,从而把防病与长寿统一起来,创立了养生学说中的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内经》养生学中的治未病思想,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的。 (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生之前,积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因疾病 而天亡,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是《内经》养生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如《素问上 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指要从外避六淫之邪的侵袭和内免精神 情志妄动两方面做好预防。 在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基础上,后世发明了不少具体的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 生的措施,如汉代医学家华佗,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 禽戏”的健身方法。其后又衍生出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形式的健身活 动,其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具体防病方法,固然着眼于增强体质,但用《内经》发病学中的“正 邪相搏”的观点看,它既具有防病作用,也正是延缓衰老进程的重要措施,这就 是《内经》养生学说中防病与延缓衰老两者统一的学术思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则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指出外邪侵人人体后,如果不早期治疗,就有可能由 表传里,由轻变重,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造成不良的后果。故《素问八 正神明论》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法则,也是《内 经》养生学中既病防变思想的具体应用。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胜邪 去则疾病向愈,邪胜正衰则疾病加深,而在五脏病的传变过程中,虚则受邪,实 则不受邪。故此,防病传变的思想,实质上也就是卫护正气,如果正气不衰,既 能防止疾病的传变,祛邪外出,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起到了防止夭亡,延缓衰老 的作用。 2.内因(正气)为主的养生思想 《内经》养生学说中以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与发病学说内因为主导的观点是 相一致的,所以认为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过程的关键,则在于人身的正气。如《灵 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 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 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两虚”,即指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之虚。“两 实”,即正常气候和个体正气充实。这种“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和“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观点,也同样反映出养生学说中预防疾病发生的以内因正气 为主的学术思想。 正气,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真气”,所以真气的盛衰存亡既关系到疾 病的发生,也关系到人体衰老的进程以及生命的存在与死亡,这也就是《内经》 养生专篇所以名为“上古天真”的题意所在,并且还特别提出,只有“真气从之”, 才能“病安从来”。真气,其实质是一个以肾气为主的综合性概念名称,所以肾 气的自然盛衰,既决定了人体生长衰老的过程,也是机体卫气的先天源泉,如《素 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就指出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决定于机体本身肾 气的自然盛衰过程。因此,《内经》养生学说认为养生理论最根本的原则,就在 于保持人体内肾气的充盛不衰及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期限。如果妄泄肾气,就是 易生疾病和未老先衰,甚至天亡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病因学说 将房劳列为内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的依据。 《内经》养生学理论以内因(正气)为主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古代养生学的发 展和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3.治未病必须了解自身的健康底数 退休教师张大爷已 60 有余。他身体一向不错,平时喜爱运动,每天都坚持 游泳健身。一次,他在身体已感不适的情况下仍跳人池中“游泳”,结果因为发 生了脑出血而不幸去世。 上面的例子虽不是屡见不鲜,却也并非罕见。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常以健康 自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底数”缺乏必要的了解,忽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 己的身体在老化,各个脏器的功能在减退的客观事实,结果导致了上述悲剧的发 那么,什么是“身体健康底数”呢?面对这样的状况,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应采取哪些相应的保健措施? (1)心搏出量:心搏出量是指每分钟由左心室输出的血量。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心搏出量也在不断下降,即使没有心脏疾患,65 岁的老年人与25 岁的年轻 人相比,其心搏出量也减少 40%,而 70 岁老年人的心搏出量只相当于自己 40 50%。心搏出量减少,心功能下降的人自然难以承受激烈的体育活动或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高速进行的体育竞赛活动。 (2)脑血流量:脑血流 量是指流经脑组织的血液量。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重的 2%~3%,但人脑 的耗氧量却占人体总耗氧量的 20%左右。人的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供能物 质的储备,全部依靠脑循环带来的新鲜血液及血液里面的氧气来维持生存和执行 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70 岁左右的老年人,即使没 有脑血管疾病,脑血流量也会较年轻时减少 20%。因此,老年人对缺氧更加敏 感,稍做激烈运动或室内通风不良时,便会出现头昏、头痛等症状。 (3)肺泡面积:肺泡面积是维持人的呼吸功能、保障人体代谢正常运行的基 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肺泡面积也在不断萎缩。肺泡面积的减少,必然会 影响人体的换气功能,从而易造成人体缺氧。 (4)肾小球滤过量: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大部分需经肾脏从尿中排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肾小球滤过量也会大大减少。60 岁老年人的肾小 球滤过量仅为年轻人的 50%。老年人由于排出代谢废物的能力较低,因此其体 内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身体出现乏力、浮肿、下肢麻痹等不适症状。 同样的道理,老年人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能力也较低。所以,同年轻人相 比,老年人更易发生药物中毒。 (5)骨髓造血功能: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与年轻人相比下降了一半。由于 造血功能的减退,老年人更易发生贫血,而且发生贫血后不易恢复。 4.治未病重在防治亚健康 (1)亚健康是21 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众所周知,没有健康,就没有国家 的繁荣、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和睦;没有健康,也就没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 飞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健康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柱,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 向。但遗憾的是,现代人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高度的工作压力、生活环境中各 种有害物质污染、家庭遗传基因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种亚健康状态人群 和各种慢性疾病都在不断增加。人类从生理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状态(比如,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脏疾病等等),往往都会经过一个较 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这些人正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 而人们往往对自己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的察觉。这样就告诫我们亚健 康如不能阻截,就会发展为疾病;其阴阳失衡,就会由轻度变为重度,于是疾病 显现,身体恶化。所以亚健康不是健康,在它的后面危机四伏。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当中,真正健康的人约占 总人数的 l5%左右,真正被医生确诊有疾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人也只占 15% 左右,另有 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见亚健康状态是人群中普遍的体质状 (2)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学中有关与亚健康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名医们早就认定医学的目的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 获安”,其次才是治病。所谓的“未兆”,就是未有显著的疾病征兆之时;所谓 的“赢劣”,也就是指身体的疲惫虚损状态。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 自身阴阳的动态平衡的结果,中医对医学目的的认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健 康标准的内容等方面,都涉及亚健康的不同层次的内容,只是没有用亚健康一词 而已。根据中医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中医从病因病 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在 中医古籍中对惊悸、眩晕、不寐、健忘、夜惊、梅核气、汗证、虚劳以及阳痿、 遗精等的记述中都可以见到并有详细的阐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也的 确有其独到之处。 (3)哑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社会、自然等多方 面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形神失养所致,由此, 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养脏腑、精气形神,是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运用中医学四诊、八纲、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具有优势。 目前,中医学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常用分型治法如下: 1)肝郁气滞型:常 表现为心情郁闷,意志消沉,喜叹息,或性情急躁,焦 虑易怒,腹中攻窜作痛,心悸怔忡,女子月经不调,舌淡红或黯红,脉弦。治疗 宜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兼以宁志安神。重视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紧张压力长期 超越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药物治疗可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 白芍、佛手、合欢花、当归、青皮等。 2)肾衰早老型:常表现为体力不支,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精神烦躁,精力不 足,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机能减退(阳痿、月经不调或早闭) 等综合征状,药物治疗可用左归丸、封髓丹等。药用枸杞、淫羊藿、巴戟天、山 茱萸、何首乌、肉苁蓉、怀山药、黄精等。 3)心脾两虚型:常表现为疲劳,健忘,失眠,惊悸,纳差等,舌质淡,脉细。 治以补养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茯神、党参、炙甘草、木香、 枣仁、龙眼肉、当归、远志等。 4)阴虚火旺型:此型与先天体质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形体消瘦,潮热多汗, 睡眠较差,多梦,内心烦热,口干咽燥,便秘,尿黄,颧红唇赤,舌红少苔,脉 细数。可选用知柏地黄丸、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治疗。药用知母、黄柏、生 地黄、青蒿、鳖甲、当归、黄芩、黄连、栀子等。 5)肝。肾两虚型:常表现为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筋骨无力,身 体消瘦,带下淋漓,腰酸腿痛。治疗滋肾阴,补肝血。方选六味地黄丸、七宝美 髯丹加减。药用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牛膝、菟丝子、 冬虫夏草、枸杞子等。 (4)跳出亚健康,贵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席说过:“中国医 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事实的确如此,伟大的中 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这和祖国传统中医药是分不开的。今天,在防治亚 健康的战斗中,我们仍然需要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原则、方法,尤其是要努力做到 “治未病”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早在2000 多年前就已提出的 健康原则。这条原则对于机关工作人员、公司白领尤为适合。这是因为机关工作 人员、公司高级职员,多数从事较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由于脑力劳动的复杂性、 连贯性及工作内容充满着种种事先难以预测的动态变化,使得机关工作人员、公 司白领常常无法线 小时的工作制,有时甚至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样就难 以保证正常的饮食与休息规律。加上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导致躯体与精神的双 重疲劳,成为亚健康状态的易发人群。 1)治未病重在善于养神:中医认为,人之三宝——精、气、神。跳出亚健康, 首先要重视保养精神。《黄帝内经》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这个道 理。保养精神的方法很多,但以下几条尤为重要。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只要人们的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于 外,人们又怎么得病呢?而“精神守于内”的关键是在于“高下不相慕”,既不 追逐高官厚禄,亦不为自己过着平民生活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静者神藏,躁者消亡。”保养精神要努力做到使神志安静,不要整天挖空 心思,绞尽脑汁,钩心斗角。如果每天只想着升官发财,达不到目的就精神烦躁, 这样就会严重损伤人的神。 “调七情,免刺激”是说,要努力避免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不良 情绪于人的影响,即使是发生了再不顺心、再使人生气的事,亦要想得通,要“以 恬愉为务”,即要经常保持精神愉悦。 2)治未病要努力做到“吃得好”:不少人理解吃得好,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 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这是大错特错的。所谓吃得好,就是通过吃能满足人体 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对人体所需能量的需要。要吃出健康,不要吃出疾病;要吃 出延年益寿,不要吃出死亡。要这样做,就必须因人、因地、因病、因时选择饮 食,而不要随心所欲地吃。许多亚健康的人不重视饮食养生,常常暴食暴饮,吸 烟,酗酒,在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女性,她们为了体型美,常常不吃早饭, 即使是中餐、晚餐亦吃得很少,这样做的后果是工作时无精打采,既没有体力, 也没有精力。此外,吃得好还必须懂得食养、食补、食疗、食忌,如果这八个字 做得不好,亦会导致亚健康。 3)治未病要睡得好:由于人生命的 要在睡眠中度过,因此,能够睡得好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亚健康者,要跳出亚健康必须学会睡觉。不少人喜欢白 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开夜车,这是最得不偿失的,正确的方法是早睡、早起, 把没来得及做的事在上班前做完。 4)建立“健康中心”:健康中心应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里有健康讲座,教你怎么吃、怎么喝;这里有保健按摩、气功、太极拳、武术、 药膳、花香疗法、美容、健身等。 (四)衰老 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 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 及抗衰老的措施十分重要。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随年龄的增 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 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 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指50~60 岁以后,国外 40~60岁,称为渐衰期,60~74 岁为近老年期,75~89 岁为老年期。90 以上就是长寿者。由于人的体质情况和平均寿命不同,单凭年龄来划分衰老分期,是不够科学的,还应结合衰老的特征来划分衰老分期,这样才比较灵活、实际。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甚至采取神秘的法术,但结果却 是徒劳无益的。从现代的科学水平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要使人类寿命 普遍延长,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抗衰老。正如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所长格留利 其所说:“迄今为止,我们最大的努力,在于对衰老过程有更好的了解,这种努 力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技术,它必能大大延长人的平均寿命。” 对于衰老的探索,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大量而 深刻的阐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里描述的是女子 35 岁后逐渐衰老的 过程及其发生的原因,说明衰老的最初变化,是毛发脱落,变白;再经过 14 时间,由于与肾气密切相关的一种物质,天癸的衰竭,而导致了女子生殖功能的完全丧失,即月经停止,没有生殖能力,形体更加衰败,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 完全一致的,即内分泌系统的性腺在老年时萎缩得最为明显。 同样,《黄帝 内经》对男子衰老的原因及过程也有详细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又说: “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 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男子衰老的表现除了女子所具备的毛发落、头发白、生殖能力丧失外,原文里又 有了新的内容,即牙齿脱落和运动障碍。以上外形的改变,是人衰老时最明显的 标志。根据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即体表的变化是内脏的反应,也 就是说,外观的老化,是五脏衰弱的表现,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外形的改变,常 常伴随着一些内脏生理功能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内脏器官储备力降低的观点是一 致的。关于这一点,《灵枢天年》阐述得更为清楚。原文日:“四十岁,五脏六 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 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 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 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 独居而终矣。”从原文可以看出,五脏的衰弱,才是人体最根本衰老的原因。人 体的衰老,是由于五脏的虚衰所致。另外,原文又补充了一些人体衰老的外观变 化,如在皮肤方面的荣华颓落,皮肤枯槁;在运动障碍方面的好卧等。特别是在 视力方面 明确指出,由于肝功能的减弱,出现了目视不明,即视力减退。在神志方面,60 岁的魂魄离散,故言善误;l00岁时的神气皆去,都说明人的衰 老一定会在神志方面表现出来。 除上述有关衰老的论述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年四十,而阴 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 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这些论述都非常正确地指出了人体衰老的 变化,为我们研究衰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1.《内经》对衰老后机体内部脏腑组织器官改变的认识 《内经》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主要由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 肾系统这五大系统组成。衰老时,各系统均要产生生理和病理变化。 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元邱处机说:“人年六十,心气衰弱。”明确指出,老年以后,心脏变化,心功能减弱。由于心气逐渐衰退,心脉随之老化,不能为全 身健康地流通气血,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血行淤阻,运行不畅。正如《灵 枢天年》所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由于心 气虚弱,血液运行无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心肌功能衰减,例如,心中空虚 而悸动,气短而促,劳则加剧,脉象细弱,迟缓或结代。 由于老年人随着年 龄的增长,脏器精血亏耗,加之对世事深谙,易于多思多虑,从而耗损心血,致 使心血衰少,而血虚则无以养心,故老年人常见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眩晕, 面色无华。 现代医学认为,年老时,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老年性淀粉样变与棕色萎 缩,老人的动脉也出现结构改变,并产生相应的功能变化。 老年人常有肠鸣、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而长等表现,这都与老年人小肠气虚, 传导化物、分清别浊的功能衰减有关。 (2)肝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 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这对老年以后肝脏的变化讲得非常清楚,既述 实质改变,又论功能变化,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以后肝脏萎缩,重量减轻大致一 样。肝气衰,是指肝的主要功能减退,既包括疏泄功能衰减,又包括肝血、肝阴 不足,故人到高龄以后,每见寡言少欢、多疑多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暖气 腹胀、食纳减少等情志变异、消化减退、气血不和等老年特征。 《素问上 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老年肝血不荣,筋膜 得不到濡养,常出现动作迟缓,关节运动乏力,爪甲变脆、变厚、枯槁不荣等老 年状态。肝与胆相表里,肝虚必影响到胆,有些老年人往往遇事犹疑不决,瞻前 顾后,均属于老年人胆气不足的生理特点。因胆主疏泄精汁以助消化,而老年人 胆的疏泄功能减弱,胆汁鲜能注入胃肠以助消化,故一般年高之人消化能力薄弱, 特别是食入膏粱厚味之后,不易消化更为 明显。 (3)脾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人到老年,脾之阳气Et 运化水湿的功能比一般人更为低下,故脾气、脾阳虚衰应是老年常见的病理基础,从主观感觉上不如常人,有头昏、目眩、腹胀、疲乏等表现。 宋陈直说:“老人胃肠虚薄,不能消纳”,说明老年以后胃肠功能减退, 出现“胃黏膜变薄”、“分泌各种消化酶的腺体萎缩”、“胃及大小肠扩张”, 临床常见食少、腹泻、便秘等症。正如《千金翼方养老食疗》所说:“老人肠 胃皮薄,多则不消。” 总之,老年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逐渐出现全身性气虚证候,如少气懒 言,四肢倦怠无力,面色萎黄等。 (4)肺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唐孙思邈认为,老年多患“肺胀”,而症见 “虚而满喘咳„„其脉浮大”。肺胀,是由于年老时,肺气不足,职司呼吸的能

  天年,即天赋的年岁,人们应该活到的岁数,《内经》认为人们活到的岁数应该是百岁以上,如《内经》中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那么,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往往活不到这个岁数呢?《内经》认为,这和懂不懂得,执行不执行养生之道有关,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养生宝典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