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天作息养生该注意哪些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入伏后,暑邪作祟,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各类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天气下工作者,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的症状,可能就是中暑先兆。除了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也易成为伏天中暑的常见诱因。

  根据轻重程度,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热痉挛症状最轻,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的痉挛;热衰竭较为严重,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虚弱无力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最为严重,表现为意识模糊、昏倒、头晕和癫痫,还会伴随着颈肉痉挛、昏迷、哮喘、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病症,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近几年,每逢盛夏,都会出现几例“热射病”致命的案例,而长期户外工作者及体质较差的老人、小孩、产妇更容易患病,是需要严防的“高温杀手”。

  因此,三伏天应尽量避免在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三点的高温时间段出门,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工作者尤其要注意高温防晒工作,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劳逸结合。外出可提前准备一些如清凉油、风油精、薄荷锭等降温药品。

  一旦发现中暑者,首先应将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处,让其躺下休息,并向身体喷洒凉水降温,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等处降温,喂以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接受治疗。

  都说“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三伏天里,人体内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此,冬天手脚冰凉、畏寒喜暖者在夏季治疗最有效果。

  那么,三伏天如何去寒气?吃羊肉、贴“三伏贴”、做三伏灸、刮痧等皆有效用。不过并非人人都适合,需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法。

  如此一来,一旦着凉,也更容易寒气入体。而伏天酷热高温,人们多喜喝冷饮、洗冷水澡、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行为,导致外湿入内,反会引起脾胃升降,造成消化功能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问题。

  伏天若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养身。养成洗热水澡的习惯,可以祛湿邪。空调宜开26度最为合适,两三个小时后需要开窗透气。

  展开全部“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如何开始跟着节气养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时三伏天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入伏天作息养生该注意哪些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