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在中医学的地位,好比《论语》之于儒学,《道德经》之于道学一样重要,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还有用吗?
1月8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贺娟教授做客“名家论坛”,教大家“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 ”。
中医学相信,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规范一定可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即为养生,古人的养生智慧在《黄帝内经》中可见一斑。贺教授提出“内经养生法则”: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外避病邪,内养精神。“法于阴阳”是指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来养生,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生成四季,顺应自然时令之气,方能休养生息。
贺教授说:“北方有个习惯,每到春天妈妈都会给成长期的孩子补钙,还有一首儿歌叫《我和小树一起长》,很有生物学基础,这都表明四季变化对人起着很大的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人虽是万灵之长,也要顺应这个规律。
贺教授介绍:“人的身体素质和寿命除了与遗传和生存环境有关,还跟出生季节有关,按由好到坏顺序排列分别是冬、秋、 春、夏。为什么冬季出生的人体质最好?因为母亲是春季受孕,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气血通畅,是生命最 活跃的时期,而夏季出生的人,体质最差,因为母亲是冬季受孕,一到冬天手脚冰凉,人体的血液循环不好,尤其是宫寒的女性,冬季受孕易流产。”
眼下正值寒冬,贺教授特别介绍冬季养生方法,宗旨是促进阳气的“闭藏”。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古人判断生与死的标准即为体温,温则生,寒则死。贺教授表示:首先,“冬季应多睡些懒觉,睡眠是人体阳气 闭藏的重要方法,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第二,“冬季是一个内敛的季节,情绪要稳定”;第三,“去寒就温,寒为百病之首,寒邪从脚入,最不能冻的就是足,冠心病、肺部肿瘤都因足寒而起,慈禧太后的养生秘诀是头要凉,脚要暖”;第四,“房事要节制,古人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第五,“宜食温热、黑色食物,增苦减咸”,冬季宜温补羊肉、牛肉、驴肉、鲜鱼等肉类,葱、姜、花椒 、茴香、大枣等,“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冬天补肾应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 、冬虫夏草、海参等黑色食品,并注意补阳与滋阴、顺气结合,“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第六,“无泄皮肤”,运动要减少,冬天不益过多出汗。
贺教授说:“精神养生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的方面,其他疾病可以预见,而精神疾病无法预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对精神的关注却没有古时候多,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内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贺教授表示:“内养精神首先要做到恬淡虚无 ,保持心灵的清虚宁静,很多人对名对利对感情耿耿于怀,这种情结最终伤别人,但首先伤自己。现在大家住房都觉得越大越好,住着120平米的想180平米,住着180平米的想250平米的,房子那么大,能用的有多大?很多我们追逐的东西和我们实际需要的相差很大,钱够用就好,为了银行的一个数字努力变成金钱的奴隶就没有意义了。”要恬愉为务,从磨难中发现快乐,不要放纵坏的情绪,换个角度想问题,在不顺利的状态下也有快乐心态才是真正健康。顺应自然,接受自己也接受环境,先宽容自己,再宽容别人,学会放手,放下心里已经使你烦躁不安的那个情结,“当你紧握双手时,你手中空无一物;当你伸开双手时 ,你拥有整个世界”。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冬天出生的人体质最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