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财务状况的“亚健康”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次,我们从收支、资产、负债、保险、投资等5个方面,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的理财状况,对症下药,摆脱财富亚健康。
所谓“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中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会感到特别的疲劳,同时生理的各类机能低下,精神状态不佳,生活动力不强。
身体上的亚健康成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前者如生活的环境不佳,恶劣的环境、噪音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后者则主要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比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息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会处理负面情绪等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少有人没有听说过这个词。然而,在个人财务方面,其实也存在着“亚健康”的状态,这是否也会引起你的重视呢?
今年初,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家庭财富快速增长,家庭户均资产规模从2011年的90.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42.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9%,预计2018年家庭户均资产161.7万元。
不过,相对于家庭财富规模的快速增长、财富总值的世界领先地位,城市家庭财富管理则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财富健康指数调查中,38.1%的参与者得分在60分以下,处于“不健康”状态;28.4%的参与者处于“亚健康”状态;仅有30%多的参与者财务状况为健康。
一是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较高,挤压了金融资产配置。数据显示,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超7成,吸收了家庭资产过多的流动性。
二是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过半家庭不接受本金有任何损失,刚性兑付要求较强,同时又期望有较高的理财收益。
五是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偏低。报告显示,仅有不到15%的家庭成员拥有商业保险,且家庭更愿意为未成年子女投保,忽视对家庭顶梁柱的保障,如10-18岁的家庭成员参保率最高,其次为10岁以下的成员。
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偶尔一两个指标偏离正常值,并不一定是患上了重大疾病,可能是诊断有误,也可能是暂时性的失常。
需要注意的是,财富的“亚健康”也是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财富的“体检”,并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计量指标,达到了就是健康,达不到就是不健康,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美家庭总资产结构的对比显示,中国家庭资产中房产的占比为77.7%,而美国家庭仅为34.6%,由此得出中国家庭资产结构有待改进的结论。实际上,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对于个人理财并没有太大的指导价值。虽然固定资产的比例较高,确实会降低总体的流动性,缩小资产配置的空间,但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房价太高,而不是理财的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可能为了把房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降低到30%左右,而出售自己的住房,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让自己的金融资产飞速提升到房产价值的2倍。
固定资产占比,是一个静态的指标,而在理财中我们更需要动态地、灵活地去考虑问题。实际上,这个指标更适合有多套房产的人,除了自住的房产以外,还有投资性的房产用后者去衡量固定资产的恰当比例,才有借鉴价值。由于我国的租金收益率偏低,因此,如果在你的资产结构中,投资性房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或许的确应该考虑出售部分房产,同时为自己设计一个收益性、流动性更好的资产组合了。
而对于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而言,比起固定资产占比,更值得借鉴的一个指标其实是房贷月供占家庭月收入的比重,一般而言不应超过30%为好,这也是银行发放贷款时的主要考量。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家庭可能在买房过程中,动用了“首付贷”等一些高杠杆工具,月供金额甚至占到了月收入的80%左右,这种做法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风险很高,一旦出现失业、重疾等收入中断的情况,就会让家庭财富岌岌可危,家庭成员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反观财富状况也是一样的道理,健康的财富状态都是一样的,而“亚健康”的财富状态却各有各的失衡和不当之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财务失衡的症结所在,找到主观上能改进的方面,从而对症下药。
过度消费、入不敷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2008年,美国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从而席卷全球,其中的缘由除了商业银行过度发行次级贷衍生品以外,也离不开美国人过度依赖信贷的消费习惯。在我国,情况则好得多,比起借贷,人们更偏爱储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消费至上”的观念也在一些年轻群体中盛行,不仅诞生了一批“卡奴”“吃土族”,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出现了“裸条”“套路贷”等惊人的金融怪相。
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降低攀比心理,学会制定预算,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固定资产指的是房屋、汽车等一些短时间内、按照正常价值变现困难的资产。对于一些人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资产似乎永远比不上固定资产能给人带来的“安全感”。然而,理性地来看,固定资产能够带来的收益并不高(房产的租金回报率低,汽车还要养车费),因此,投资性房产不用太多,汽车也不必买太贵。
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保证资产的流动性,预留足够的应急准备金。有些人虽然固定资产不多,但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了权益类资产,短期变现可能会造成损失。通常我们可以将3~6个月的生活开支存入“宝宝类”产品,以备不时之需。
适度的借贷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也符合理财的生命周期,但负债比率过高就会让你的财富处于“亚健康”状态了。信贷主要包括房贷、车贷、卡贷等,如果你的杠杆率过高,就会负担沉重,还款压力巨大,既不利于财务健康,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借债过度还会产生高额的成本,如信用卡分期、现金贷等等,利息成本较高,如果对其过于依赖,无疑会形成“越借越穷、越穷越借”的恶性循环。如果你的月还款金额高于月收入的30%,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投资理财不仅仅是在前线冲锋陷阵,保障后方阵地的安全也很重要。我们购买保险的目的在于降低因为生病、失业、意外等不幸事件带来的财务风险,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缺钱而让生活难以为继。
因此,购买保险的第一考量并不是获得收益,如果购买了大量投资性保险,则实际的风险保障很可能并不足够。买保险要先买消费险,包括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和人寿险。
购买保险的第二考虑因素,是给正确的人买。既然买保险是为了保障财务风险,那么自然是应该给家庭成员中赚钱最多的人买,而不是为“最爱的人”买。
有些人过于追求收益,将资金主要集中于高风险投资上,可能出现短期亏损过大的问题,也有些人过于畏惧风险,将资金全部投资于低风险产品,可能面临未来钱不够花的问题。
实际上,投资既要建立在对收益的合理预期的基础上,也要打好“组合拳”。将自己的理财目标,与选择的投资产品类型对应起来,对于长期目标选择相对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权益类产品;而对于短期目标,则选择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收类产品。
最后,希望读者可以将财富健康当成身体的健康一样去呵护。身体疾病的养成往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财富“亚健康”也是如此,其根本上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所造成的。与其一生病就看医生、不会理财就问“专家”,不如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形成对健康状态的觉知,未病先防,靠自己来摆脱亚健康的状态。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站不为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