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偏科生”钱伟长:高考物理只考5分后成中国力学大师

  一块上醒目地篆刻着钱伟长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这一直是上海大学的校训之一。还有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被称中国科学界的“三钱”,而最初的钱伟长更“爱”文史。

  1931年开学季,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男孩,以作文、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这个文史“学霸”,同时吸引了中文系、历史系。人还没见着,陈寅恪就到处打听:“那个考满分的学生怎么还没来?”

  钱伟长对古文和历史都有兴趣,但没料到,第二天,他却做出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选择——转物理系。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自此,钱伟长决心为国“弃文从理”。

  然而,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他下了决心就不回头。禁不住钱伟长纠缠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同意钱伟长来试读,但要求他一年内数理化都必须达到70分。

  “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的数理化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1935年,钱伟长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与同学合作的毕业论文《北京大气电的测定》,成为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当时,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1939年初,钱伟长几经波折后,终于到了昆明西南联大。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伟长讲授热力学的同时,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那一年,他还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无奈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

  1940年夏 钱伟长赴加拿大留学前于上海合影 (下排右1:钱伟长 右2:钱穆)

  1940年1月,钱伟长等人乘船前往加拿大,上船后却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

  “我们同学当时决定,在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半个祖国期间,不能接受敌国的签证,当即全体携行李下船登陆,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这种民族的屈辱。”

  将近半年后,钱伟长等人才又第三次接到通知,得以乘船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来到多伦多大学第一天,钱伟长就发现他和导师Synge教授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两人一拍即合,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投交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手中,贺其60诞辰。

  祝寿论文集次年刊出,共24篇论文,作者均为“二战”时集聚北美的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铁木辛柯、科朗等。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青年学子。这篇论文使得钱伟长蜚声美国。

  美国Clarkson大学校长R.H. Gallagher 教授说起这篇论文赞叹有加:“钱教授有关板壳内禀统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 40-50 年代必读的材料.....”。

  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博士毕业后,钱伟长便正式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哥根海姆实验室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在这里,钱伟长与钱学森、郭永怀和林家翘等人朝夕相处、彼此研讨。

  1946年,钱伟长与冯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钱伟长多次向冯·卡门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最后他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过面的六岁孩子为由,要求回国探亲。

  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当时他34岁。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

  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等领域研究,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9年,钱伟长导出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型方程,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变分表达式,从而使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他的成果可用于计算润滑轴承问题,计算结果正确可靠。这是润滑流体动力学一篇经典之作。

  1955年,钱伟长关于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他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成就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54年至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花大量精力,参与周总理领导的制定自然科学12年规划的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张科学发展蓝图。

  当时钱伟长等人经过讨论,提出了6项内容,即、导弹、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其中后四项成为了国家“四大紧急措施”。

  参加讨论的400多人中,只有两个人支持钱伟长,一个是搞的钱三强,另一个是搞航天的钱学森。“三钱”也从此时得名。

  他自己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还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如果要给一所大学赋予生命,那么上海大学的灵魂,便是老校长钱伟长先生。他当了上大一辈子的“老校长”。

  1983年,亲自下调令,调钱伟长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这时,他70岁了。

  两年间,这所学校一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当地人称“四等学校”。但钱伟长不怕,调任初,他就倡议要拆除四堵墙——他想打通学校和社会、教与学、科研和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阂。

  钱伟长还建立了灵活的办学管理模式,推行“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许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了新的上海大学。此后,他将所有心血倾注于此。

  钱伟长推进四校合并,推进“211工程”,亲自勘察校址,“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钱伟长的助手周哲玮回忆,钱校长拿着比例尺,画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在钱伟长生命的最后27年,他用思想、才干和品格缔造了新上海大学。到1996年,这个“四等大学”已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如今,建校时间不到30年的上海大学,整体实力已是“211”高校中的排头兵。

  而在27年的上大岁月,钱伟长被称作“义务校长”。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在上海也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常年住在学校招待所里。

  回头看钱老的人生经历,无论辉煌浩荡,还是曲折沉寂,他始终“自强不息”,始终“先天下之忧”。

  最初“弃文从理”的选择,只因“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留学几经波折,拒绝乘船出国,只因为护照上有日本签证;科研事业在国外如日中天,却仍选择返回祖国,只为“忠于祖国”、要建设新中国;为上海大学倾尽心血......

  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他: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最强“偏科生”钱伟长:高考物理只考5分后成中国力学大师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