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道德经》:这本必读经典隐藏的大智慧你真的读懂了吗?

  在两千多年之后,这本书倡导的思想,依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它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德国总理施罗德说,每个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可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古今中外的高人,谈起这部经典,已经不再是读没读过的问题,而是一生读了多少遍。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就曾言,她更愿意用心去解读《道德经》,因为不管儒家还是道家的学说,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在书中极力描写了天地宇宙的宏大,提醒人们自身的渺小,让人对天地大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一个心存敬畏的人,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与真、善、美。

  一个人心无敬畏,则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

  亦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他才会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保持这种平常的状态,拥有一种平常的心态,就足够了。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从来没有人让我们把所有欲望都去除掉,就算有那也是唱高调,没有人做得到。

  所以老子只是告诉我们尽量减少本能以外的要求。如果除了本身的欲望之外还不断地向外去追求,那就叫不知足。

  不知足是人类最大的灾祸。所有的坏事都是因为不知足,因为欲望太多,好了还要更好,多了还要更多。

  为了追求名利,你必须要大费周章,必须要浪费精力,必须要全力以赴,必须要废寝忘食,必须要折损你的性命,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这些都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蔡元培,这位北大校长,曾做过司法部长、教育部长。除此之外,他还做过北京的图书馆馆长,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他还写下一本《中国伦理学史》,为现代中学生树立了修身养性、立道德、蓬勃身心健康的教科书课程。

  在入殓的时候,没有剩下一点给他打点后事的钱。以至于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王云五先生,出面向社会名流代筹资金,最后才把蔡元培先生安顿下葬。

  不仅北大校长如此,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是致力于教育而穷困潦倒,一度靠他的夫人摆摊卖糕补贴家用。

  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清华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但梅贻琦却用他的教育理念和不懈努力,成功让清华大学跻身一流学府。

  慈悲就是像这些先贤,先看到了世界的悲哀,看见了苦难,有过流离失所,看到了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精神贫瘠。

  当他们想在精神贫瘠有所救赎的时候,所以所有身外的东西,他们都可以放得下。

  如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皆是相对的,皆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

  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辩证法则被中医理论所吸收,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病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认识到人体变化中的许多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如阴与阳、亏与盈、虚与实、寒与热、表与里、上与下等等,在探索这些矛盾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了治病的理论依据。

  并以此根据建立了各种疗法,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病寒治,寒病热治,外病内治,内病外治等。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提出了见微知著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经典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必有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意思是说,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是道德经养生的根本观点。

  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相传由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更将形、气、神相结合,在打拳时必须意守丹田,调匀呼吸。

  不仅炼形,而且炼气、炼神。这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踏实实地守住一个“静”字。

  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这是《道德经》养心的最高境界。

  中医学对这一养心要旨十分推崇。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合于道。”

  所谓“道生万物,万物皆道”,世上一花一木、风声蝉鸣,生活中众生色相、嬉笑怒骂,都有“道”的踪迹。

  道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存在指引着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

  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

  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心解《道德经》:这本必读经典隐藏的大智慧你真的读懂了吗?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