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讲座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讲座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立秋了,也进三伏(末伏)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变大,民谚有“早 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立秋了,也进三伏(末伏)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变大,民谚有“早 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热死牛(下午立秋)”之说,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 之近日雨水偏多,温度仍然较高,空气闷热潮湿,湿热交蒸,因此,人们在养生方面应以养 阴防暑去湿、预防秋季病为主。 从养阳到养阴 养生专家们介绍,立秋后天气依然闷热,严格说在气象学上还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 说,此时正是夏、秋交替时期,养生既要照顾到夏末的炎热,又要力求平稳过渡。 专家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后,天气 从炎热转为寒凉,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 饮食 偏酸润肺 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专家说,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起到发散泻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 节,不可发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 菠萝、芹菜等。 另外,《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专家介绍,夏天对人体消耗极大,秋季虽然 气温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气,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饮食 上还应注意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 《饮 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 的生地粥。当然,也不能忘记去除体内湿邪。因为湿邪易困脾,使脾阳不畅,运化不利,损 伤脾气,生痰,伤肺。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萝、乳制 品等柔润食物,养脾生津。 进补 防燥不腻 很多人认为秋天应该进补,贴秋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 体体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 秋季适当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能透支,提高体质,迎接冬天的来临。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以 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食物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 品。否则极易使原本伤津的胃肠道负担过重,诱发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可以 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食用。 运动 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后,虽然初秋气温依然较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气温温差逐渐加大,应注意增 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俗语有“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的说法。 专家们强调,立秋后再过十八天左右,虽然气温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别是深 水处的水温逐渐变低了,不适合像夏季一样在河里游泳了,否则容易受寒得病。 疾病 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 是依据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 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由于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获得了很 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患者应抓紧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支、 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药、内服中药等。另外,部分皮肤病如牛皮癣患者也可 以尝试夏季温泉洗浴,这也是被实践证明对部分患者确有疗效的辅助疗法。 预防 秋季常见病 中医专家介绍,往年立秋后,临床上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胃肠炎等病例较多见。 主要原因是秋季经常出现气温突变, 冷热不均, 人体新陈代谢受到抑制, 不能及时适应变化, 因此人们应当提早准备、预防为主,结合食疗保健,真正做一位身健体康的养生达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讲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