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多事之秋”,秋季养生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过来看看下面吧,有各种于秋季养生的知识。
据《黄帝内径》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必须适应一年四季寒暑变化,喜怒掌握好,随遇而安,保持平和的心态,把握好阴阳刚柔,才能使邪气不会侵害,耳不聋、眼不花,健康长寿。
人体好像一部车,由新到旧,直至消亡。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驾驶和保养这部车,是每个人必须懂得的学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很少研究人体运行的规律,不会驾驭这部车,因而对人体造成损伤或者过早地死亡。
《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养生也是这样,聪明人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要懂得“求医不如求己,药补不如食补”的道理,养生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得从自身做起。
其实,养生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民间有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晚吃萝卜早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这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人生活在地球上,人是宇宙的一份子,所以养生要顺应自然,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秋季是“多事之秋”,暑夏的高温已经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不少人因眼前的美景而忽视了养生。恰在这时,风寒外邪往往在不经意间侵入人的机体,而夏季的过多耗损也应在秋季及时进补,秋季如不加以注意,就会杂病丛生,影响健康,因而秋季养生尤为重要。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这是因为春天阳气上升,春主风,风是百病之始,百病之长,不捂,风邪很容易侵入体内,阳气无法上升;秋天,阳气收入体内,不能太热,否则阳气放出,冷一点,冻一点,阳气收,将阳气藏住,第二年春天才能健康。
到了秋季,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过后,虽然天气变得凉爽起来,不少人怕感冒而赶紧添加衣服。殊不知,立秋之后还要持续一段闷热的天气,如果一下子加衣太多,人体会感觉燥热出汗,容易出现热性病,而且降低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反而容易感冒。所以,适当的“秋冻”更有利于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这时只需早晚气温下降时注意添加衣服,晚上睡觉也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根据自身的体质,可以散步、慢跑、跳舞、打太极拳、做早操等室外活动,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秋意渐浓,中老年朋友们的养生策略也要加以调整。秋季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养生保健也应随着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防湿护肠胃。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湿热并重。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湿邪侵袭机体。早餐宜喝薏米粥,山药、莲子粥。每天喝杯花旗参茶,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切记不要暴饮暴食,更不能酗酒,少吃肥腻、甜食,以避免消化不良。
“中秋”防燥润肺。这时气候干燥,“燥”邪伤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咽痛等症状,养生重点是养阴润肺。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流质。此外,百合有养阴润肺、清新安神的功效,可以多喝百合莲子汤。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说法。生吃梨能有助于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所出现的咽喉干、痛、痒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也可以把梨切块加冰糖炖汤喝,对于痰热、咳嗽的患者亦有显著疗效。
“深秋”防寒护血管。此时天气渐凉,气温突降,寒潮来临,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含蛋白质、钙、镁等丰富的食物。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户外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季进补应以清补为主。进补时宜从缓、从少、从素。像海参、甲鱼、鸭肉、鸭蛋、萝卜、豆腐、芝麻、银耳、莲藕以及中药黄芪、麦冬、沙参、百合、莲子、山药、扁豆等均为饮食佳品。鸡肉、牛肉、鸽肉等性温热,也可适当食用,而羊肉、狗肉、辣椒等属大温大热食品,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烹调方法以清淡为主,少用红烧、油炸、油煎和油焖等肥腻烹调,多采用蒸、煮、炖等方法,以控制热量,防止长“秋膘”。另外,蜂蜜、芝麻、糯米、百合、银耳、乳品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也是秋季常用的养生食品。还有,大麦、黑豆、豇豆、小米、薏米、扁豆等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宜多吃。
秋季健身,应多做上肢运动以提升肺气。秋季天高气爽,适宜多做户外活动,每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多按摩膻中穴等来调整呼吸,养护肺气。总之,可以通过锻炼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对秋季的适应能力,御邪抗病。运动时应把握好运动量,不宜过于剧烈,出汗后避开风口,并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注意保暖,否则容易诱发外感、关节炎等疾病。如果遇上雾霾天气,应避免户外运动。
防抑郁情绪伤肺。随着秋季的深入,草枯叶落,阴雨连绵,人们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会影响肺气的条达,不利自身健康。这时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秋伤感。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更要注意把握好生活节奏,放松身心,遇到烦恼之事,要主动予以排解,不要让抑郁消极情绪长期积蓄在心,多与人沟通,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运动养生:秋季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药物养生: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精神养生: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养肺的好方法。
根据秋季干燥和易伤体阴的特点,宜吃清热养阴类食物,如绿茶、菊花茶、莲芯茶、番茄汁、梨汁、苹果汁等;秋季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和辛香调料等。
另外,宜多吃白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西葫芦、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苋菜、百合、莲藕、海带、紫菜、香菇、金针菇;西瓜、甜瓜、梨、苹果、香蕉;粳米、小米、绿豆、豆腐,粉条,粉皮、藕粉、猪肉、牛肉、鸭肉、鹌鹑肉、乳鸽肉;酸奶、鲫鱼、链鱼、青虾等。
秋天是胃肠疾病多发的季节,主要是饮食不节,贪吃生冷,尅伤脾胃而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兼有轻度发热等症状。医生称之为“冰箱胃”、急性胃痛。所以在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亦即秋天多吃温性食物,少食凉、寒性食物。
秋季多吃“白色食物”既可清心润肺又可去秋燥。例如白萝卜、白菜、白木耳、甘蔗,中药材有杏仁、山药、茯苓、百合、白芍、银耳等等。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
第一粥“百合粥”: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其营养成分丰富,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一些特殊的有效成分,如淀粉、多糖、果胶以及多种生物碱,对抑制癌细胞增生有一定的疗效。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为秋季食用之上品。
第一坚果“花生: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第一补“山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第一饮“黄酒”: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含有18种氨基酸,这在世界营养类酒中是少见的。黄酒还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无法比拟的。中医认为,黄酒性热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
秋季第一水果“梨”: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就被尊为“百果之宗”。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补肺第一果“杏仁”:俗话说“萝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医”。据《本草纲目》讲杏仁“润肺、消积食、散滞气”,具有独特的止咳、润肺、止喘作用,能有效对付秋天常出现的咳嗽症状。
这个季节喝一杯热的杏仁露会起到润肺的作用,若在杏仁露中加入银耳、雪梨等润肺养阴的食物,熬成杏仁羹,润肺平喘的功效更佳。
养生因人而异,贵在坚持。人活百岁不是梦,如能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或者少得病,就可以健康长寿,百岁而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发邮件到申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