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和路线为经,以西医现代诊断技术和病理认识为纬,组织实施科学诊断、有效治疗、综合调理的人体健康系统工程。最大程度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最个性化地实现中西医在临床层面的结合。
亚健康的许多症状及原因往往不能由医生获取有效的检测表述,属于纯粹的主观感受变化的症状,很难归入西医疾病的范畴,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诊断治疗。
中医在亚健康调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相关理论。《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成为对亚健康状态最早的认识和最早的治疗调理理论,也是人类医学历史上最早的预防医学理论,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避免“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中医发展的实践中历代医家继承和发扬了“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元代朱丹溪进一步提出“与其求治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的健康调理思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艾灸预防“中风”的思想和方法;清代叶天士提出疾病防变法则,主张“肾水素虚,应防病斜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提出治疗上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明确了医疗卫生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等趋势和要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亚健康是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疗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有关方面认为中国亚健康人群已经达到7亿。亚健康多是由人体生理功能受环境或内部影响、代谢功能下降或退化所致。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紧张等症状,生理上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多汗、腰酸腿疼、颈腰椎不适等,以及有时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等,都属于亚健康的典型表现。据分析20岁到40岁年龄段为亚健康高发人群,特别是知识层次、收入水平较高的商务人士、知性白领等。这个庞大的群体,对亚健康调理(包括保健美容护理)的需求,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