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霹雳!中国保健品全部是骗人的冬虫夏草被中医药管理局除名三七伤肝铁壁石斛没任何保健作用(速度收藏即将被删

  原标题:晴空霹雳!中国保健品全部是骗人的,冬虫夏草被中医药管理局除名,三七伤肝,铁壁石斛没任何保健作用(速度收藏,即将被删)

  让我来告诉你,国产保健品为什么一定是骗人的保健品。他们要是不骗人,都对不起这么轻松优越的行骗环境。

  理财、保健品和电信诈骗,被认为是老年人会面临的三大最常见的受骗形式,前段时间,一名60岁老人在海边自杀,留下的遗嘱中就称被保健品“坑惨”了。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食品营销欺诈乱象。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专门出台消息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可为什么国产的保健品总是会跟虚假营销和骗人把戏扯上关系呢?

  2015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从该标准可以了解到,保健品的生产要求与食品行业标准一致,不同的是,保健食品需要通过卫生部的审查认证,或者资格证书。

  因此,在审查上,保健品需要做的只是跟食品一样进行色泽、气味、理化指标、污染物等指标的审查,但在宣传上,保健品却可以进行功能性宣传。从2003年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就详细列出了二十多种保健品功能及实验判定方法。

  虽然仅仅是声称“具有功能”,但“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却给人以“疗效”的误导,这成了中国保健品宣传中最常见的套路。

  尽管在2016年2月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细则》中规定,证明食品的保健功能,需要进行专家的评审。但专家的评审只是通过提交上的材料进行理论分析,《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所要求的保健食品认证需要“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则由第三方机构给出。

  保健品到底有多少保健功能,国家机构不必进行相关的验证,就看保健品公司自己能够把它们的效用“证明”得多么完美了。

  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买到三四百元一盒,保健品的价格之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尽管保健品的厂商在宣传时会表明自己使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

  但是这仍然抵不住厂商自己对保健品功能的定义和吹捧。比如将松果体和褪黑素偷换概念成“脑XX体”和“脑X金”,或将某种草炒到上千元一克,直到被从“保健品”行业中除名。这些概念的炒作无疑为保健品的价格飙高添了一把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内的保健品几乎都是从广告起家,而非从产品起家。许多国内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将广告投入设定在30%-60%之间。

  从公司规模上看,国内保健食品企业普遍投资小,过1亿元投资的企业只占1.45%,500万元到1亿元的占38%,100万元的占41.89%,小于10万元的作坊就有12.6%。资金实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创新高科技产品乏力,加上高额的广告费用,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只能生产低水平的重复产品,而企业竞争就是靠打广告战和高密度铺销售网点。

  而资料显示,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2009年,沈阳市对随机抽取监测到的保健食品进行广告调研发现,保健食品市场普遍存在价格虚高情况,代理价6元的保健食品,零售价竟然是98元,销售利润高达15倍有余。另外,这些广告几乎全部以药品名义进行宣传,而保健品假以药品名义进行销售的大约为其总量的50%。

  高的广告投入和低水平的产品,使得保健品一直处于价格和功用不想称的情况下,这可能也是保健品在推销时必须夸大其功能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匹配这一价格。这样的价格也为保健品公司本身带来了巨额利润,比如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净利润一直都在40%以上。

  尽管价格常年处于虚高的水平,但是保健品的销售额却也在不断增加。而中国的人均保健品消费额仍然远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这说明在保健品市场上,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其他国家开始拓展更多种的营销方式不同,中国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仍然以直销为主,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至今没有显现。

  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发给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上架的方法,而是透过销售员的人脉从顾客接收订单,并从生产商那里直接出货到买家手中。

  尽管国家工商局明确指出,直销以直销员个人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其他任何人的销售业绩都不与自己的报酬挂钩,但是在直销过程中,为了保证足够的贩售布局,人际关系就变得很重要。

  直销公司线下的销售员通过抽成的方式来分食利润,而以人脉和口头推销建立起来的销售模式,比传统的经销模式更注重广告的效果。不同于电商或者经销模式中顾客们“货比三家”的思维习惯,直销模式下的顾客更容易被广告宣传和“情理”打动,而非原本最影响决策的价格因素。这也使得在直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虚假宣传和空头支票。

  从2009年的29个批准直销的企业到2014年的45个,国家对于直销企业的政策控制开始更加严格,但依然无法抑制直销队伍的快速发展。直销队伍的增加说明了保健品行业对这一模式的依赖,但即便批准的企业数量增加,也不能满足市场扩大的需求。

  根据2015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440件。而45家直销许可、363种保健食品对于这个市场来说,是完全不够的。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直销以“合法”的地位,但在实施时只给了极少数保健品企业以“合法直销”的许可,使得更多的保健品公司仍处在实际上不被批准或不合法的经营模式中。比如,在自杀老人的遗嘱中提到的青岛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不在这一批准企业范围内。

  另外,中国目前尚无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标准,同时保健食品广告证明主要由工商部门管理,发布前不经食品卫生部门审查,广告发布后,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有关部门,但执法权在工商部门,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多头管理使得对保健食品的质量监管有相当难度。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注定会被虚假宣传的行业,可是在监管上,它又恰恰是最不足的。

  在购物网站,你能看到近 10 克装、6000 元,比等重量黄金还贵的产品。

  打开手机搜索一下,出来的都是「增强免疫力、抗癌」之类的词,听着就很「滋补」。

  1974 年,在冬虫夏草产地青海,冬虫夏草价格在 28 元 / 千克左右,而彼时的金价约为 11 元人民币 / 克,是冬虫夏草的 390 多倍。

  大约在 1990 年,冬虫夏草的均价升到 1000 元 / 公斤。如果不考虑金价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此时的黄金与冬虫夏草价格比,已经由 70 年代的 390 倍下降为 70 倍。

  如果说整个 80 年代冬虫夏草价格增长只是市场的自然需求的话,那么随后而来的「马家军」则给这个增长打了一针「兴奋剂」。

  90 年代初,由马俊仁带领的一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异军突起,光 1993 年一年「马家军」就连破 66 项全国乃至全世界长跑记录。

  当时马俊仁称,「马家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绩,关键在于其日常的饮食中添加了鳖精、虫草之类的保健滋补食品。

  虽然很快马家军陷入禁药风波,从此销声匿迹,这时人们才发现,当初助力马家军夺冠的可能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传统滋补品,而是现代科学研制的兴奋剂。

  但这已经阻止不了各类保健滋补品的价格飞涨。仅仅过了 3 年,1993 年的冬虫夏草价格就从 90 年的 1000 元 / 公斤,翻倍为 2000 元 / 公斤。

  1995 年,国家放开了对私人经营冬虫夏草的限制,从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开始推动冬虫夏草价格逐年稳步上涨。

  这场覆盖全民的恐慌,让民众对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切宣传能够「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都成了救命稻草。

  非典过后,冬虫夏草借着这一波恐慌和「物以稀为贵」的名由,平均价格从几千元 / 公斤涨到 1.6 万元 / 公斤,正式迈入「奢侈品」行列。

  登上神坛后,冬虫夏草的经历便和很多我们熟知的「人造奢侈品」类似了,它不仅是可以吃的滋补品,更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到 2010 年左右,受生态破坏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不少冬虫夏草产区减产,供应量降低使冬虫夏草行情再次上涨,此时的冬虫夏草价格已经达到 21 万元 / 公斤,也就是 210 元人民币 / 克,而当年的金价约为 280 元人民币 /克,冬虫夏草价格几乎已经和金价持平。

  要知道 1974 年一块 1 公斤的金砖可以买到半吨重的虫草,而到了 2010 年,同样的一块金砖可能连等重的虫草都买不起。

  僵尸是受到了莫名的控制的活死人,冬虫夏草是虫子(蝙蝠蛾幼虫)被虫草菌控制的「活死虫」。

  夏季,蝙蝠蛾幼虫产卵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虫草菌寄生于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不断蚕食幼虫直至其死亡。

  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类的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虫草菌又可以开枝散叶,繁殖更多的「虫子僵尸」。

  实际上这种菌类侵染形成的奇特生物并不少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 1500 多种虫草,而冬虫夏草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食补药材发展史上,并没有冬虫夏草的一席之地,甚至连中国传统草药名著《本草纲目》都没有记载过冬虫夏草。

  直到 200 多年前的 1757 年,清代民间医生吴仪洛在其点评《本草纲目》的个人著作《本草从新》中,将冬虫夏草增补进去,这才开启了冬虫夏草登堂入室的大门。

  然而这么多年来几乎所有研究都无法证明,冬虫夏草里含有任何特殊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后来,冬虫夏草又被宣传含有虫草素,一种少见的腺苷类活性物质,可能有抗癌的效果。

  然而从 2010 年至今,已经有多家专业科研机构发表研究成果,证明无法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出虫草素。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课题组于 2017 年 10 月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的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再次证实冬虫夏草中并不含所谓的抗癌成分——虫草素。

  不光是科研机构泼冷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也一直与民间的虫草热潮「唱反调」,主要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2001 年,卫生部本着环保目的,命令限制冬虫夏草这类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专家讨论后也表示,冬虫夏草作为食品长期服用的安全数据尚不明确,「暂不建议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2010 年,国家质检总局加入进来,正式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

  由于服用虫草存在砷中毒的巨大风险,2016 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将冬虫夏草从保健品中除名,冬虫夏草连保健品圈子也混不下去了。

  一边是极力热炒的价格和市场,一边是科研及官方谨慎甚至否定的态度,30 多年来被一步步捧上神坛的「人造滋补圣品」冬虫夏草,现在成了游走在食品、药品和保健品边缘地带的「黑户」。

  比如,活血化瘀、控制血压、补血、保护心血管、增强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商家恨不得把能写的常见功效都写上去。

  1. 对三七功效的研究还在进行中,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三七有传说中的疗效。

  3.不要因为使用三七产品影响正规治疗,一旦让慢性病控制不佳,就得不偿失了,潜在的危害不小。

  三七的药用部位是它的根和茎,使用方式是口服或外用。根茎干燥之后碾磨成粉,就得到了三七粉。

  虽然识别、分离出了这些「功效成分」,但是就目前的成果,还远远不足以作为其「有神效」的科学证据。

  一方面,这些成分并非三七特有,从其他植物中也或多或少能分离提取出一些皂苷、多糖和黄酮之类的「活性成分」。

  另一方面,证据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的实验,都是用分离出来的「活性成分」,去处理细胞或进行动物实验,然后观察它们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或探索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理。

  这些研究,只能在理论上提示某种成分可能与免疫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等生理过程有关,但要用它们来证明「三七对人体有某些功能」,还远远不够。

  但是,这种变化在人体中是否存在、是否有生理意义、使用剂量是多少等结论,都必须有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才行。

  大家那么重视食品安全,保健品、药品,就更来不得半点马虎了。因此,对三七的相关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既然研究了,就要严谨、透彻。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却告诉大众并不科学的结论、展示不严谨的实验,这其实是一种欺骗。

  2013 年,有中国学者在《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发表了一篇文献综述,总结了在当时能够找到的口服三七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临床试验。

  他们一共找到了 17 项研究,总人数 1 747 人。基于这些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口服三七可能对于减轻心绞痛相关的症状有一定帮助,但无助于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由于样本量小,研究也并不是双盲对照试验 ,这些局限影响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用直白的线. 这些试验中,口服三七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对于心绞痛等症状可能有减轻作用。

  反正它是天然植物,祖先们已经用了千百年,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也不要紧,万一有用呢?

  但需要强调的是,人类对于自然产物的利用,应该是在「确实有用」和「可能的危害」之间进行权衡,来决定要不要采用。

  为了这种「万一有用」的好处,去承担「不清楚有没有」的风险,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如果因为盲目相信,反过来影响了使用「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比如用三七粉替代了正规的降压降糖药,而耽误了慢性病的控制,是非常危险的。

  在最近几年,铁皮石斛的大名被宣传得十分火爆。这又是一种功效无数的神奇植物——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护肝利胆、降三高、抗风湿……慢性病几乎全包。既然这么好,那价格自然也是低不了。

  铁皮石斛更是被宣传为「中国九大仙草」之一,与天山雪莲、人参、首乌、茯苓、灵芝、珍珠、冬虫夏草等齐名。至于所谓「铁皮枫斗」,古籍并没有记载,直到上世纪 30 年代才在《中国药学大词典》有所提及。

  石斛一般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很难采摘,「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物习性神秘莫测」。道士们认为,这种植物只有神仙才能吃到,所以能修仙延寿,然后各种神奇功能也就衍生出来了。

  现代研究显示,石斛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水溶性多糖」,一是「菲类化合物」。

  多糖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提供能量或者组成生物的结构。淀粉就是一类最常见的多糖。

  石斛所含的「水溶性多糖」,是葡糖甘露聚糖。这种多糖广泛存在于石斛的茎部,以及,秸秆、种皮、坚果壳、玉米穗轴中。是的,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葡糖甘露聚糖进入人体之后,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与半乳糖。是的,再平常不过的东西。

  石斛含有的菲类化合物主要有鼓槌菲和毛兰素两种。有研究发现,这类物质具有「抗癌作用」。

  在一些小鼠实验中显示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但还没有基于人体的临床试验。

  另外,研究中,运用到小鼠身上的「菲类化合物」的剂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人摄取相同的剂量,需要每天吃近百吨铁皮石斛。是的,近一百,吨。然后,现在石斛的价格在每克 10 元钱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植物红皮书》早已将铁皮石斛收载为濒危植物。尽管有人工种植,但那些宣传中「疗效更好」的石斛品种,多说是从野外采摘,在很多地方,野外的石斛已濒临灭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晴空霹雳!中国保健品全部是骗人的冬虫夏草被中医药管理局除名三七伤肝铁壁石斛没任何保健作用(速度收藏即将被删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