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炎的中医药保健和防治

  时值秋令,天气渐凉,不少人会感到咽喉干燥总不舒服,随着学校陆续开学,教师群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出现喉咙痛、声音嘶哑的情况较为普遍,那么该如何利咽护嗓呢?我们来听听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玉明教授怎么说。

  王玉明教授介绍,咽喉炎早期的症状多有咽喉痛、吞咽痛,或急性感冒发热后出现,或是声音发哑,伴有喉部阻塞感、咳嗽、痰中带血等。反复发作患者经常感到咽部不适,稍一受凉、劳累,或讲话多、较长时间没喝水,便觉咽痛、灼热加重;常因咽痒引起阵阵猛烈咳嗽,影响休息。若是干燥或萎缩性咽炎,则咽干明显,讲话和咽唾液也感费劲,有疼痛感,需频频饮水湿润,甚至夜间也需要起床喝几次水,但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很快又会觉得咽干。

  咽部不适,喉头有异物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咽喉红肿、喉咙干、刺激性咽痒咳嗽,严重时还会声音嘶哑,或咽喉部痰附感,讲话声音不清亮,讲话多后声音沙哑明显。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块易引起恶心。慢性咽喉炎是咽喉部粘膜的慢性炎症,其中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卡他性炎症的一部分,局限性炎症则多伴有咽淋巴样组织的炎症。

  咽喉炎属中医“喉痹”“喉喑”及“喉咳”范畴,如已经发作,可进行中医药辨证治疗。常见证型有:风热外袭、风寒袭肺、肺胃热盛、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血瘀痰凝、风痰袭喉等,分别给予疏风清热汤、六味汤、清咽利膈汤、补中益气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治疗。

  1.口服对咽部有消炎作用的中成药。适用咽喉炎的口服液有铁笛丸、藏青果冲剂、复方青果冲剂、利咽解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和金莲花冲剂,患者可任选其中一种服用。

  清淡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猕猴桃、无花果和西瓜,能起到清热、利咽、消渴和补充维生素的作用。不要吃易上火的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吃上火的水果会加重病情。

  可常喝罗汉果茶。将罗汉果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不拘时饮服。每日1~2次,每次1个。罗汉果的功能有清肺化痰、止渴润喉,主治慢性咽喉炎,肺阴不足、痰热互结而出现的咽喉干燥不适、喉痛失音,或咳嗽口干等。因此咽喉炎患者可以把罗汉果茶替代其他饮料。

  王玉明教授提醒,咽喉炎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经常接触粉笔的粉尘或化学气体者,应戴口罩、面罩等防护措施;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烟、酒、辛辣、过冷、过烫刺激食物;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使病菌不易生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要长时间讲话,更忌声嘶力竭地大声喊叫。

  (1)甘桔冰梅饮:生甘草6g、桔梗6g、乌梅5g、木蝴蝶5g,冰糖适量,用开水冲泡后当茶饮,适用于咽干、声嘶易反复且痰少的患者。

  (2)清火利咽饮:山东省中医院为咽喉炎患者和教师、销售员、演艺人员等职业用声人群准备了自制中药代茶饮,成分包括:金银花、菊花、麦冬、枸杞子、胖大海等,可以每天泡水代茶饮,尤其适合在讲课前饮用。

  (3)杏苏散:紫苏叶8g、苦杏仁6g、陈皮3g、法半夏10g、前胡6g、蝉蜕5g、桑叶8g,加水适量煮15分钟后当茶饮,适用于咽痛、咽干初期,伴有咳嗽者。

  (4)肉桂陈皮普洱茶:肉桂2g、陈皮3g、熟普3~4g,开水冲泡后当茶饮,适用于咽部异物感反复且畏寒、手脚易发凉的患者。

  此外,建议老师多喝温开水,以少量多次为宜,以保证咽喉表面形成正常的湿润状态。同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酸味食物,不吸烟、远离二手烟,不知病情最好不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寒凉药物,如胖大海、菊花、金银花等,讲课前可以提前含一片金鸣片、金嗓子喉宝等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

  课间或休息时,可做些按摩来放松咽喉部的肌肉群:在颈部中央稍上方(相当于男性喉结处)为中点,从上往下用大拇指轻推或按揉,然后以喉结为中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揉捏该处及周围,每次按摩以5分钟为一节,每天不少于3节。同时配合伸舌头并左右摆动的动作,也可达到放松咽喉部及舌根部肌肉的目的。

  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把口唇轻闭、牙齿扣拢,舌尖即会自然地抵在上腭与上牙龈之间(实为龈交穴内侧),闭目凝神,静坐往往有津液满口的现象,并感清而甜。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并“汩汩”有声。这样可以很好地治疗咽干、咽痛、咽痒等症状,而且引吞津液能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健身之妙法。

  老师们还需注意讲课方式,使用适当语速和语调、尽量平和说话,如需大声说话最好使用扩音器来帮助,避免大声喊叫、扯着嗓子讲话,课时较多时,应充分利用课间来休息以避免过度用嗓。

  学习并掌握科学发音:吸气并纳气于丹田(即肚脐稍下方),发声时,根据音的高低适度打开口腔,下腭和舌根放松,软腭自然抬起,使共鸣位置抬高,声音脱离开喉部而到达头上的共鸣腔。 □本报记者 王小飞 通讯员 魏峰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咽喉炎的中医药保健和防治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