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保龄球现象,也称保龄球效应,原本是形容面对问题时,旁边的人采取鼓励或打击态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在经济层面,则比喻实体经济和资本经济的失衡现象。一旦外部再施加压力,就会使这个保龄球东倒西歪,最终失败。因此,应遵循中国古代的做法:鼓气而非泄气。
保龄球现象,是指实体经济和资本经济的失衡,形成“保龄球”形状:和实力资本相比,实体经济如同“保龄球”的顶部,和中国的整体发展需求极不相称,稍加外力,就会发生东倒西歪,摇摇欲坠。这种不对称现象必须尽快改变。
2015年9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土耳其开会,讨论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这次会议的最为突出特点是把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为一个议题重点关注,这在G20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在各种所谓建议当中,西方某些国家反复要求中国加快“结构改革”,而他们最关注的重点是要求中国“变出口增长型为内消增长型”,包括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呼吁这种“结构改革”。其实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建议改变中国的增长模式,中国无疑是走上一条“自杀”的发展道路。原因很简单:
第一,到2015年为止,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要求自身放弃出口,改为真正意义上的内消增长模式。美国、德国、尤其日本都是从不断加强出口能力来影响世界的。他们不管遇到什么经济困境,出口是他们绝不会放松的关键武器。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实出口对于中国是如何重要,没有高速增长的出口,中国是不会具备如此大的世界影响力的。有的国家鼓吹中国改变出口战略,就是要中国让出已经占有的市场,自废武功。中国如果听信了这个建议,减弱或放松出口,将失去大半个世界。所以,出口和内需必须同时发展,这是中国保证强盛的路径。
中国经济界在前一段时间里,在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比较多的使用“经济下行压力”,容易给外界对了解中国经济真实情况造成误会。其实,中国下调经济发展指标,并非是因为“力不从心”,而是“留有余地”的主动调整。让世界了解,理解这一点对提升世界的信心,增强中国的发展潜力十分重要。中国古训在处理困难时历来就有“气可鼓,不可泄”的原则,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鼓气”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尤其在“顶层设计”的管理模式下,上层“针大的眼”,基层就会是“斗大的风”,应当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
有的人总把“转型和增长”对立起来,认为转型必然会造成经济增长下行,这是片面的看法。在事实上,成功的转型可以释放生产力,激活创新热情。转型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因素。如同三十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一样,带给全中国和全世界巨大震动:当时连空气中都充满“改革创新”的味道。我们似乎更需要拥有这样的劲头。
中国的经济未来具有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全部积极因素:包括政策的前瞻性,政府的执行力,社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创造力。2015年世界正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要在短期内摆脱经济发展的波动,需要各国同心协力,不要互相埋怨和指责,共同担起复兴经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