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6月28日11时50分讯(记者 黄宇)“我们不敢让孩子上学,害怕他在学校发病,害怕他受到同学的嘲笑。”今(28)日,重医一院神经内科门诊内,一位父亲无奈地说。这位父亲的儿子名叫张磊(化名),今年12岁。4年前,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张磊像往常一样在教室上课,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突然倒在地上全身直挺,继而抽搐,口吐白沫,全班同学惊恐不已,措手不及的老师赶紧拨打了120。经检查,张磊被确诊为癫痫。当他返回学校时,发现同学们看自己的眼光都变了,没有人愿意跟他在一起玩。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默默的承受这突然的打击,从此变得沉默而孤僻,也因此远离了课堂。
儿童因患癫痫而失学的案例绝不是个例。据调查显示,87%的人反对子女与癫痫患者结婚,57%的人反对子女与癫痫患者一起上课或玩耍,53%的人表示癫痫患者不应该像正常人一样求职或工作。癫痫患者和家属普遍存在极大的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通常与社会隔离,感到孤独,遭受遗弃或被过度保护。
癫痫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5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全球癫痫负担和为应对其卫生、社会和公众知识影响在国家层面采取协调行动的必要性”的决议。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70年来首次针对癫痫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尤其在中小学确保癫痫方面的公众认识和教育,以便协助减少广泛存在于众多国家和地区中对癫痫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和歧视。”
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校学生人数约3亿人,按照人群中癫痫患病率千分之七来估算,校园内的癫痫患者约210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少儿时期是癫痫的高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也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癫痫的治疗与康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也许会伴随着他(她)们整个校园阶段,学校的环境对少儿癫痫患者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
6月28日,是第十一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中国抗癫痫协会将今年“关爱日”主题确定为“关注校园内的癫痫患者”,目的是针对校园内存在的对癫痫的误解和歧视,呼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给患有癫痫的学生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使其享受到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借本次“关爱日”主题,重庆市抗癫痫学会、重医一院神经内科联合重庆市教委联合培训全市109名校园医务工作者,开展抗癫痫宣传科普教育,关爱校园内的癫痫患者,呼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帮助患有癫痫的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希望通过努力,将癫痫的科普教育从医院延伸到校园中,从教育的源头开始,使学生们从小了解癫痫疾病,消除偏见和歧视,让患有这一疾病的青少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中快乐成长。
对于校园内的癫痫患者,该如何改变大众对他们的偏见呢?重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学峰教授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让社会公众、学校、学生和家长了解基本的癫痫知识、正确认识癫痫疾病。癫痫是一种自人类出现就有的疾病,多数癫痫发作并不频繁,仅持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自行恢复,病情未发作时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只要坚持正确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控制好病情,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与生活。癫痫发作并不可怕,也不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更不会互相传染。人们对其产生恐惧,多是这种病的表现比较特殊罢了。实际上很多癫痫患者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有成功的人生,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曾是癫痫患者,如拿破仑,诺贝尔梵高等。
其次,学校有责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校园歧视现象。多数学生由于对癫痫不了解或对癫痫发作表现的恐惧而远离或嘲笑癫痫患儿,因此如果有学生在学校癫痫发作,就需要学校和家长配合,给同学们进行有关癫痫的科普教育,也可以请医生给同学们介绍癫痫发作的正确处理方法。同时,学校和老师要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患病学生,一视同仁的给予要求和管理,不需要给予过度的照顾或限制。除了容易发生危险的运动(如游泳、登高)要注意保护外,可以正常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活动。如果孩子在校园内突然发作,老师应该从容镇定,给予正确的现场保护措施,给学生们做出正确的表率。
第三,学校师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癫痫发作时的应急处理知识,以便进行正确处理。癫痫发作有很多表现类型,在所有的发作类型中,大发作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发作起来非常突然,患者会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面色青紫、四肢抽搐,看起来有点可怕。但一般持续2-3分钟就会自行缓解。发作本身很少危及生命,但有可能因为意识丧失而发生其他意外伤害。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关注校园癫痫患者:加强宣教 消除校园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