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两成人心理亚健康公办心理咨询机构3家

  近年来,本市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70%—80%的病人所患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患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人口已超过100万,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13万人。另外,本市有20%的人群心理处于亚健康,约3%的人患情感障碍;约5%的人患抑郁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北京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老龄相关的精神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60岁以上老人患重性精神类疾病的已达21.48%。

  然而,面对公众心理卫生问题的日益突出,全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寥寥无几。目前,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公办心理咨询机构仅3家,私营机构底数不清,十分分散,且每小时200元的收费,让许多市民望而却步。另外,全市三甲医院虽都设有心理咨询门诊,但往往因为专业性强,对于亚健康人群没有针对性,加上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对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存在认识误区,因而医院的心理咨询部门可谓门可罗雀。(记者周暹)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

  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无不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

  第一、要能正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要逃避或推诿,向自己提出改变现状的要求;

  第二,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第三,努力培养心理保健习惯,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对待他人和事物的积极情感,在行为过程中体会愉快;

  第四,不要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包括属于隐私范围的认识、事件、情感,主动地寻求心理学家或心理卫生人员的专业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克服障碍,解决问题,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东方网 徐知坤)

  不少研究显示,约15%的儿童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无疑,孩子心理成长中的亚健康问题尤其值得父母的关注。

  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而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

  过度的期望是当今父母养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前,父母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以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期望的参照和出发点。父母还要注意到,为了将期望转变为现实,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成人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并非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父母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缺乏自律,情绪起伏不定,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

  几年来,大学生群体多次发生“轰动”社会的事件,杀人、自杀、迫害动物等罪错屡有发生。社会学家和有关专家已经注意到,目前相当一批大学生心理上正潜伏着一定程度的疾患和问题。

  从事心理医学的专家指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的种类也逐渐增多。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病房汤主任介绍说,他们每个月都要接待一二十例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有关咨询的电话也很多。如果赶上学期开学或期末考试期间,患者就会明显增加。

  有一位患者曾以57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但入学仅两个月就主动要求休学,原因很简单:“适应不了,太压抑了。”原来,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进入大学后,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他的优势已经体现不出来,他的心理便渐渐失衡。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骤升的主要原因,是个性缺陷。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家长和学校都存在误区。大家往往只重学习成绩好,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国外,学校有专门心理辅导课,任课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专家。而我们则还差得很远。

  生理营养过剩与心理营养不良,同时存在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其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导致了他们终会出现许多问题。

  来自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北京的大学生中,有16%以上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症状最突出。有2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今年上半学期中,北京三所著名院校各发生了一起学生自杀事件。

  “弱”在哪里?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郁闷”如今已经成为他们挂在嘴边上的字眼,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佳,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系列问题。另外,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而走向自闭。据调查,宿舍里的同学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少数大学生自杀的两大因素。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多的”仅占6.7%,而60.4%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少或根本不了解”,有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很有必要”。在记者采访过的马某所在学校———天津医科大学里,一些正在努力成为治病救人的准白衣天使们,面对记者的提问,竟把接受心理咨询比做看性病一样的不能见人的行为,更不愿拿来讨论。至于马某是否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求过服务,无从得知。仅从“心理咨询”这面镜子,就可以让人看见藏在大学生心理上的一分脆弱。

  据了解,北京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已有十年的历史,但完整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一些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包括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内的素质教育,究竟何时才能步入正常发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京两成人心理亚健康公办心理咨询机构3家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