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不少下沙人直呼:差点被送走!冬天防寒养生小妙招来了!更有方回春堂名医推荐!
冬季严寒,气温骤降,与大自然相对应,人的身体也进入蛰伏的状态,更应当注意保护阳气,避免做过于剧烈的运动。
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避免皮肤开泄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耗损。先来看看日常起居的注意点吧~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虽然寒冷,但是运动也必不可少,更需要科学合理地适度锻炼,顺应时节,调整活动时间!
冬天,建议早睡晚起,不要太早出门运动。等太阳升起,人的整个身体都苏醒过来之后,再外出锻炼更好。冬天雾大,在雾霾天气,可以适当减少外出运动时间~
另外,这些日子早晚温差进一步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不能贪凉。而类风湿的患者更需要做到早睡晚起,对身体健康更好。
天气气温急速下降,很多人容易出现四肢怕冷、乏力的情况。所以此时节,要用温水泡脚,温补肾阳。
泡脚以15分钟为宜,贵在坚持。肾开窍于耳,在泡脚的同时,可以把耳朵搓热,来补养肾气。
冬天最重要的,还是防寒保暖。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此时大部分热量从头部散发,而头部、颈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耳朵皮肤薄,易生冻疮。
由此可见,在寒冷的天气里要特别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出门带好帽子、围巾等保暖产品。
而“寒从足下生”,脚部是诸经络的起止之处,也需要注意鞋袜的保暖,可以选择适当宽松又足够暖和的着装为宜。
冬季天寒地冻,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牛羊肉等可适当多食,但也不宜过于燥热。芝麻、花生、银耳、木耳、栗子等食材都不错,梨、橘、枣等甘润的水果也可以适量食用!
冬季养生多以益气助阳、滋阴补肾为主,枸杞就是冬季进补的好选择。枸杞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对肝肾阴亏、腰膝酸痛、视力衰弱和糖尿病都有一定食疗效果。早晚嚼食枸杞,营养成分的吸收更充分,一般健康成人每天吃20克左右最佳。
白萝卜可谓是冬季暖身食物状元榜的第一菜。萝卜在民间有“小人参”的美称,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而且萝卜不含草酸,不仅不会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更有利于钙的吸收。吃肉时搭配凉拌萝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羊肉有补肾壮阳、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作用,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羊肉最好是炖着吃,会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
山楂是冬日的应季食材,能开胃、消食、活血。山楂最突出的益处是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对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镇静有一定作用。山楂生吃或做汤、茶都可以。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称,还是益肾宜气的“补药”,老少咸宜。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对心脑血管都十分有益。熬汤、炒食都可以达到补益效果。
简介:副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科普讲师团专家。
擅长: 主攻中医养生学研究。对失眠、慢性泄泻、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反复感冒、慢性湿疹、过敏性鼻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诊治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对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手术后体虚、产后体虚、黄褐斑、脱发、早衰、夜尿多、虚汗、体虚低热、冻疮的调理颇有心得;潜心研究中医个体化养生,专注中医体质评估、心理疏导、饮食调养、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等四季特色调理;注重孕前夫妻双方体质调理,全程关注生命质量。对中医四季养生保健,美容养颜,延年益寿有独特见解。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警惕!不少下沙人直呼:差点被送走!冬天防寒养生小妙招来了!更有方回春堂名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