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退休女教授花40万买保健品:只想晚年好好活

  黄勤,她退休前是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曾花40多万元购买保健品和保健器械。20年前,她是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回广州养老。她居住的小区位于繁华的广州大道,北傍珠江,距离广州标志建筑广州塔只有不到一公里路程。小区的一名业主说,“这个小区住的不是富商,就是高级知识分子”。

  白天,儿女们都上班了,黄勤坐在宽阔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繁华的珠江江景。偶尔透过窗户的缝隙,飘进来模糊的汽笛声。

  通常,她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坐在窗前“看看书,弹弹琴,偶尔带着小狗出去遛遛。”她头发全白,除了耳朵有些背,背有点驼,身体还是不错,步履稳当。她会用微信,能上网浏览新闻,阅读评论。

  退休教授黄勤结合自身经历,出书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质疑。她说,做这件事不光是要告诉老年人,怎么对待保健品;也想提醒,这个社会该怎么对待老人,子女怎么对待老人。

  2014年,她出版了《心理健康活百岁》一书,书中结合她自己的经历,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了质疑。她自己承认,此前曾买过40多万元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械。

  媒体采访她,把她当成反对老年保健用品的斗士。她成了网红。面对网友群众的质疑声,也有人说她叫好,是因为她勇敢站出来对保健用品说不,有网友评论说,“一个快90岁的人,能这样理智地面对保健用品,不简单。”

  有人说她蠢,是因为“作为一个高级知识份子,钱多人傻,居然上过当受过骗。”

  黄勤说,她高价买保健品,是因为她也是一个老人,同样有对死亡的恐惧。她敢说出来,因为虽然老了,但还是个知识分子,有站出来为老年人说话的冲动。

  最初,是因为我得了糖尿病,着急,希望早点好起来。这时候,听说一个培训班教一种治疗方案,说用了这个方案,可以48个月不吃药,血糖稳定在正常值以内。

  培训班开在一个酒店里,到酒店住一个月,几乎不给吃饭,第一个礼拜吃一点点饭,第二个礼拜,只让吃青菜,又一个礼拜,青菜也不让吃了,只让喝青菜汁,每天喝七杯。培训班结束,开始推销东西了,卖给我们保健药物,还有洗蔬菜的机器,说用这个机器洗了的青菜就没有农药了。那次加起来,花了一两万吧。

  2010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我花费的钱最多。2010年,我老伴得了胰腺癌去世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怕我也会得癌症。因为我老伴的几个长辈都是得癌症去世的,我的一个亲人也得了癌症。我担心,我身上也有癌症基因,这加深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那段时间,对身体的任何不适都很在意,都想快点好。为了调理身体,治疗失眠,我还炖过孔雀。一个公司说他们养的蓝孔雀能治疗失眠,我就交了两万块钱,当作入股,他们定期给我送一只孔雀,我炖了吃。

  有个年轻人说,她父母的房子总是关着,不允许她进去,后来她找机会进去一看,里面堆得全是保健品和保健器械,有些贵重的,藏在床底下。后来,有推销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上门,她就把他们骂了出去,她的父母眼巴巴的看着孩子的行为,委屈得眼里含着泪。

  我想说,买保健品和有文化没文化没有关系,不理解,是因为你们还没有老去,我们只是想给自己多争取一点时间,做没做完的事,过点没有来得及过的生活。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老百姓注重疾病预防,医疗和保健。保健用品就有了市场了。我购买保健品和保健器材十几年了,自己感觉,有些是有效果的,比如我耳背,一种保健药物,用了对耳朵确实有好处,我现在还在用。但总体来说,它们的作用不值那么多钱。后来,遇到一些夸大其辞的,说自己的产品上过太空,药到病除,说自己的产品某中央首长用过,这让我越来越警觉,越来越反感。我认为,品质优良,效果明显,价格适中的保健品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一些保健器材也可以使用,但不要太滥。

  但是,我却很喜欢一些卖保健品的小孩。我私下里和他们关系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愿意和我说话,前前后后叫我奶奶。

  很多老年人知道这是保健品公司的推销手段,打的亲情牌,但就是愿意,就是拒绝不了。

  有一次,一个推销冬虫夏草含片的经理,组织一百多个老人,做了一场报告,我也参加了。这名女经理讲起她和自己母亲的故事,讲得在场的老太太和她一起哭。这名女经理哭着说,“子欲孝而亲不在”,说完这句话,她扑通跪在了讲台上,说自己母亲不在了,就把在座的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孝敬。很多老太太上台拥抱她,给她送纸巾。最后,这个女经理签了一百多个订单,一个五千元。”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孩子,愿意为自己的父母流泪下跪,懂得“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个道理?

  去年,我中风住院,每天都有年轻人去看我,都是卖保健品的小姑娘小伙子,他们到医院给我送吃的送喝的,照顾我,连内裤都帮我洗了。

  你说面对这些孩子,甜甜得叫你奶奶,你怎么好意思不买。他们也是为了挣一口饭吃,不容易。

  我女儿也劝过我,不要理睬那些卖保健用品的,他们只是为了利用老人挣钱。我告诉女儿,这么老了,还有人愿意利用,不挺好吗。利用你的时候,起码愿意搭理你。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搭理老人了。

  我有时候在家,就喜欢问儿女们一些问题,儿女们总说,“给你讲你也不知道,带你去路又太远。”

  孙子周末来看我,一进门喊了一声“奶奶好”,就开始玩手机,走的时候叫一声“奶奶再见”,就离开了。我说孙子,“给奶奶说说话嘛”,孙子说“说什么呢。”唉,都没话说了。

  没人理你的时候,上来一群小伙子小姑娘,一个奶奶又一个奶奶的叫,你不心软?!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青岛一个老人四年倾尽积蓄购买近10万元保健品,最后跳海自杀了。老人依赖保健品,一是相信保健品有用,二是对推销保健品的人有种情感依赖。我不反对保健品本身,我知道,健康产业,也是国家要发展的产业,很多人要靠这个吃饭,并且有些保健品确实是有些作用的。但我反对操作保健品市场的人,让保健品价格虚高,产生暴利。这就造成了对老人的二次伤害。

  我对于保健用品的观点,是如果确实有效果,价格适中,可以买。但反对人为操作的暴利。建议子女理性干涉父母购买保健品的问题,子女可以通过咨询,了解到保健品的真实效用,合理价格后,决定是否购买或为父母代买。另外,建议子女多与父母交流感情,以免推销保健品的人趁虚而入。

  我做这个事情,不光是要告诉老年人,怎么对待保健品,也想提醒,这个社会该怎么对待老人,子女怎么对待老人。

  通过黄勤老人的事迹,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的深思,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做子女的理应关怀备至。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年轻人认为只要给了父母足够的钱花,衣食无忧,就算是尽孝了。实际上,老人最需要的关怀并不是金钱,而恰恰是子女的陪伴。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在上海的企业家趁着小假期回家陪伴父母,母亲带着他去买菜,哪里的菜便宜去哪里买,挤公交,搭免费超市巴士,一路行总总花了6个小时,也就省下6块钱,6个小时他工作可是能创造几万的价值,他很不费解,强忍着

  最后回家路过一个西瓜店的时候,母亲用这省下的6块钱买了个西瓜,他也累了渴了,不顾在工作时的形象啃西瓜,看到母亲微笑的时候,他明白了,想起了小时候,想起来很多和母亲一家人的画幕,之前陪母亲买菜花6个小时无价的

  端午节将近,远在他乡的子女们,你知道母亲需要个什么吗?也许

  第一、希望儿女们能常的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在老人们的眼中,别管你多大年际或你早已有孩子,但在他们看来你都是个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你们,不在想你们。常打打电话,回家看看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温暖,希望你在他们身边多呆一分种。

  第二,新时代、新风尚,现在许多老人观念中有了很多新东西,他们不光需要吃饱穿暖,他们也需要更多的精神生活。在给自己选时尚时,也别忘了他们。或许他们嘴中说着乱花钱,心里会乐开花。

  第三,对于丧偶老人,儿女们一定要记着帮他们找个伴。少来夫妻,老来伴,当你不能时时照顾他们,理解他们时,老伴能做到。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浙大退休女教授花40万买保健品:只想晚年好好活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