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流动人口健康:不只是求医问药 心理需求需重视

  今年8月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中特别提到,“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我国流动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每年约增长600万人左右。

  令人担忧的是,流动人口中老年人口、青少年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4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9.7%上升至2014年的12.9%,越来越多的流动家庭,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流动,这使得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更趋复杂。

  让更多流动人口享受到更丰富的健康服务,不仅需要提供更多医疗和养老资源,也要在健康教育、劳动保护、医保接续等诸多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来自河南商丘的建筑工陈师傅,在北京干了7年建筑工作,见证了太多工友受伤的情况,他自己也在2013年从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导致腰椎骨折。之后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不只是看病,还包括了如何康复,如何避免再一次发生类似伤害。

  事实上,随着人口流动从务工人员流动扩展到包括老人、孩子在内的整个家庭流动,他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只是求医问药。

  全国妇联于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流动儿童在当时已经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享受到一定的城市医疗服务,但是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处于“盲区”之中。他们与城市学生在生活方式、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旦遇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问题,缺乏父母指导。

  长期关注随迁子女群体生存状况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谷生华说,这一群体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心理自卑、不敢与人交往等行为特征,很难与城市学生融为一体。广西南宁市第十七中学80%左右的学生为随迁子女。该校一位班主任说,有一部分随迁子女因脱离父母管教,已成为问题少年。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部分随迁儿童本身因隔阂感难以融入城市,父母又忙于生计疏于管教,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加之教育体系的不完整,使得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深受影响。

  去年6月浙江庆元发生震惊社会的“初中生暴打残害一小学生”虐童案件,后经调查发现,包括被打者和施暴者在内,涉事的5名孩子中有4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些孩子有着相似的情况:家长疏于监管,缺乏家庭关爱。这导致他们习惯于靠暴力进行自我保护。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检察院统计显示,2015年至今,辖区内随迁子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占受案总数的62.33%。

  中华现代医学会副会长、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翔南等专家认为,如果随迁子女仅靠家长管教,其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往往出现偏差,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城市环境。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随迁子女家庭融入城市。

  对此,有专家认为,社会要积极介入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加强随迁子女与城市同龄人、学校交流和互动,改变对随迁子女的歧视、偏见以及排斥,加快他们在精神上融入城市的速度。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容易被忽略,比如说他们很容易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而且出现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比较大。

  “流动人员大多从事着脏、累、险的工作,本来风险就大,加上自身职业安全意识淡薄,而企业又没有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和劳动保护,致使他们成为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主要受害者。”长期关注农民工权益的社会工作师李大君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李大君告诉记者,包工制度的存在是建筑业工伤事故频发的原因,一层层分包出去的不仅是利益,还有责任。责任一点点被分离,导致职业培训和安全教育不被重视,越来越多不专业的建筑工人活跃在工地上。

  相比工伤事故,职业病对流动人口的危害更大。例如油漆工,由于接触的油漆涂料中存在着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易导致职业性中毒。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记者发现,大部分装修油漆工都是短期工,流动性大,对职业病浑然不知,更不会维护合法权益。而少部分装饰公司工人,只是在上岗前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离岗前的健康检查常被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忽视。由于不能及早发现,不少油漆工都患上职业病。

  除中毒外,在煤矿、有色、机械、建材等流动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由于工人长期接触大量粉尘,职业防护措施不足,容易导致尘肺病。长期在噪音下的工人,也容易引发“噪声聋”。在东莞,“噪声聋”甚至已取代有机溶剂导致的职业性中毒,成为职业病的第一危害病种。

  不仅如此,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旦出现职业病也很难成功维权。

  对此,李大君建议,有关部门应规范企业用工,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以有关重点行业企业和职业危害申报企业为重点来加强对企业的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其职业健康风险认知。

  “农村里七八十岁都还有干的。”58岁的四川籍农民工周洪刚仍在河北一建筑工地做搬运工,他们工地的搬运工大多超过了50岁。

  为了补贴家用或存钱养老,老年农民工漂泊在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50岁以上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17.9%,总数超过4900万人。

  建筑、运输等行业工作又苦又累,年轻人越来越少,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在干活。当下老年农民工多从事劳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高的第二产业或低端服务业,有的甚至将白发染黑“求工作”,健康很难有保障。

  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签订正式合同的农民工占38%,参与养老保险的占16.7%。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老年农民工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周洪刚在深圳打工了26年,来北京8年,而养老保险的参保年份仅7年。记者采访及多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农民工参保年份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后。这意味着,如果他们在未来几年退休,仍会因缴费年限不足15年而无法领取养老金。

  《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中明确,农民工退休可将养老保险转为“新农合”,然而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地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水平和保障程度不一,使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不便。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转移接续困难,大部分老年农民工在退休时都选择退保,而退保之后仅可得到个人账户中自己缴纳的部分。

  周洪刚64岁的哥哥因身体原因退休回老家,因养老保险仅缴存6年,退保后一次性补偿了5000元,而靠这5000元如何度过余生是周洪刚不敢想象的,所以他也一直不敢退休。

  异地医保也是关系到老年农民工健康的问题。自今年9月1日起,人社部《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的通知》正式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流动就业时可跨制度、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关系。这意味着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可“全国漫游”了。

  然而医保跨地区转接是有条件的,前提是有工作并跟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关系,且现在的用人单位为其办理了职工医保,才可以转接。数据显示,2013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仅有17.6%。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以流出地医保作为统筹标准,打破异地医保的瓶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董磊明表示,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老年农民工社保城市、农村“两不靠”的问题,以社保托底其养老问题。记者 甘皙 杨召奎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聚焦流动人口健康:不只是求医问药 心理需求需重视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