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中医史济柱主任医师,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1994...
著名老中医史济柱主任医师,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1994...
著名老中医史济柱主任医师,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1994年确定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7年上海市闸北区政府授予他“卫生工作突出贡献奖”。
史老生于1918年,望九年龄,但他身体轻健,行动敏捷,思路清晰,面色滋润,在同龄人中可算是令人羡慕的健康老人了。笔者请教史老的养生经验,并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前不久,在史老家里,笔者不仅受到老夫妇的热情接待,而且还有幸享受了别开生面、高品位的款待,聆听了中学英语教师杨荣娟师母为我们弹奏的雄浑绵邈的钢琴曲。琴瑟和鸣,其乐融融,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啊!
史济柱出生于浙江馀姚的一个四代世医之家。从曾祖丽生公开祖行医以来,第二代史腾蛟,第三代史催荣,到史济柱是第四代。可喜现在后继有人,史氏第五代,范围已扩展到家属以外的多名学术继承人,第六代正在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在史老家里我们还见识了史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传世珍藏,有清代名画家改琦的麻姑献寿图,清代无名氏手绘史氏祖先“走马郎中”史丽生的画像,以及线装藏书。藏书中有两部最为珍贵,一是《至德录》,清道光、咸丰年间的曾高祖父史宝善(取得拔贡的功名)毕其一生所亲撰,类似家谱史乘性质的著作,要求符合家族道德规范者才能入谱。另一部书是医著《丽生集》,出于曾祖父史丽生(宝善公之第六子)的手笔,关于内科中风、瘫、痨、臌、膈和外科疔疮走黄等疑难杂症的珍贵临床经验和医案医话,是他传之后世子孙的肘后鸿宝。
关于史丽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一直流传于当地民间。一次,在出诊途中遇上一个因风雪交迫倒卧路边的患者,他将新做丝绵寒衣披裹到患者身上。救活路人后,又不惜将新衣相赠,自己则冒寒而归。这种解衣推食的慈悲心肠确实令人感动。又一次,浙江巡抚(胡文镕)据守的钱塘海堤塌方,巡抚引咎自责,跳海自殉。获救后,因为海水浸泡致使眼睛严重受伤致盲,多亏史丽生救治而获复明,故以代天巡狩的权限赠予一副四品文职顶戴花翎。一直到文革,史家得到各方表彰嘉奖的匾额累至30多方。其实这就是医德精神的物化。我们发现美好的精神和道德总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宗姓文化世世代代相传。
关于史氏家族有两个人物,一是南宋宰相史浩,在宋孝宗当政宋高宗在世的时代,凭着大无畏的智慧勇气,第一个公开地提出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另一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他面对民族危机深重、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义无返顾、力挽狂澜,最后牺牲生命以殉民族大义,表现出大英雄的大胆略、大无畏、大气节。史氏家族文化渊源如此深厚悠长,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都多有所激励,而对作为史氏后代子孙的人们所产生的精神鼓舞和文化传承以及深刻影响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中医历来提倡的大医精诚,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殉事业的献身精神,在这里不是理所当然地找到了两者之间精神的相通之处吗?
中医药酒中有史国公酒,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可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史国公药酒的名称由来,有着美丽的故事。传说古代一位民间医生,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用自己发明的药酒普救天下风湿病患者,其药效称绝。到明朝,一位姓史的国公曾用此验方在府中配酿药酒后留下配方,世代相传至今,后人为纪念他,故命名为“史国公浸酒”。又有传说: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史氏溧阳侯46世孙)率部北上抗清,宿营野外,许多官兵因风寒不适而削弱了战斗力。为了驱寒健体,史命人配制药酒给将士们饮用,饮后马上体暖而力健。于是后人为了纪念史可法,将此药酒命名为史国公酒。虽然来历说法不一,但都与史氏有密切的关系。
采访中史老首先提及中医经典《内经》中的四种类型人物,即与道同行的真人、通达于道的至人、顺从于道的圣人、符合于道的贤人。史老说:“真人、至人,是指出世之人,至高至善的人。而圣人、贤人,才是入世的人,但他们懂得天文气象历算,比较善于摄生养性、恬淡虚无,是对名利无所追求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因为真人、至人距离我们太远,不能企及,无法参照,所以我们应该以圣人和贤人为表率,来指导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养生之道。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关于圣人和贤人的养生经验总结。”据《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活到百岁,还能与年轻人一样参与劳动,而现在的人,刚刚活到50岁,就变得非常衰老。为什么?《内经》中讲出了许多道理,包括养生之道,如“天人合一”,大自然与人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整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从外至内提出了一套值得借鉴的理论,从对外部客观环境的适应和防范,到精神境界的修炼,都提出了要求。在适应客观环境方面,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那不仅是指侵害人体、危害健康的邪气,也包括非时之气八面来风,还包括行走荒郊野外可能遇到的毒蛇猛兽。斗不过它们,都应该及时防范回避,不要正面冲突,作生命的冒险和无谓的牺牲。精神境界的修炼,需要长期的磨练。“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几句话,除了“形劳而不倦”外,都是讲的个人修养。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高下不相慕,遇事做到无动于衷,很不容易。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快。对此不仅要正确对待,而且要将不愉快加以化解和疏导,这就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炼,提高思想境界,具有容纳百川、虚涵宇内、并吞八荒的气概。
《内经》最后提出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即上古时代的人为什么能够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那是因为道德修炼健全、身心健康、精神影响于物质的结果啊!
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非常重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解释为:取法于阴阳的大自然规律,顺从天数和命理。史老的解释是,效法于阴阳的道理,按照养生道理作出自己的安排和打算。“不妄作劳”是说不要随便、任意地胡作非为,胆大妄为。也可解释为,不要去做超越自己体力和能力的事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两句,看似简单,要能做到实际上比较有难度。
所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史老的长寿正是他遵循《内经》养生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必然结果。他曾经写过一篇《从祖国医学论老年人的保健》的文章,其实就是他学习《内经》养生经验的心得体会。
生命在于运动。从事劳动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保持生命活力,做到至老而动作不衰,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史老提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防老理念,他认为,华佗是最懂得辩证法的,所以他创作了五禽戏。人需要劳动锻炼,但必须与体力相适应。“人体欲得劳动(劳作和运动),但不当使极(疲惫而衰竭)耳。”这与《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史老认为,老年人的体力、记忆力和各个脏器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锻炼身体一般应该选择活动量不是太大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锻炼气功十八法,是史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并经多年寻找而最终选择的一项运动。这是从1996年开始,从市总工会办的虹桥气功疗养院的气功班上学得的。先在和平公园锻炼,至今已有10多年,从未间断。先由史老个人锻炼,以后影响所及,夫人也一起锻炼,彼此鼓舞勉励,夫妇双修。现影响到儿子媳妇也都参加锻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而且也提高精神素质,同时使家庭充满了和睦的氛围。
气功十八法不同于练功十八法,前者必须与呼吸练气结合,以意念带动运气,带动肢体运动,运动强度和幅度不大,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但史老用到自己身上时还是根据实际状况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使之更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也体现了体劳而不使极、形劳而不倦的精义。练功十八法,则来自少林武功,比较讲究手眼身法步,讲究力度、爆发力和灵活性,对于曾经患过心肌梗死的老人(史老曾经患过心梗)多所不宜。
就是生活有规律,饮食进补宜清淡。史老早上5:00起床,6:00空腹开始锻炼气功十八法。根据季节不同,场地也应有所选择和变异。夏天,到公园锻炼,那里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空气清新。在虹口公园里还有许多人在唱歌跳舞,因此到那里既可进行有氧锻炼,顺便还可以观赏人们文娱活动,愉悦身心。春秋两季,不去公园,仅在离家不远的户外进行活动;时至冬季则在家里阳台上运动。一般情况下,中午稍事休息,晚上9:30就寝。
饮食方面,他认为老人有其特殊性,膏粱厚味容易生痰、生湿、生热,所以主张以素食为主,多吃素菜,但也不能偏嗜,要求饮食多样化,最好荤素搭配,以满足人体对多方面营养的需要。史老的荤菜以鱼虾为主,但强调新鲜,必须是活的鱼虾。肉类吃得相对较少,吃精肉瘦肉,切肉丝做小荤,爱吃火腿、肉松。晚上进食,为了减少脾胃负担,不仅吃得比较少.而且经常以吃粥为主,以肉松下饭。
适当进补也是需要的。中医认为:“衰者补之,虚者责之。”就是寻找致虚的原因和虚损的脏器,目的性明确地进补,不能为补而补盲目进补,要做到补不足,否则容易出现“虚虚实实”,反而会因补而致病,这是无病找病。因为人老,气虚情况较多,所以史老平时也吃一点野山参,每次1.5克,用水炖服,饮汁,炖三遍饮三次,然后连渣服下。冬令也适当服一点自己配方的膏滋药。
关键词:文化醇典厚氛围乐融融——著名老中医史济柱的养生经验,最新文化醇典厚氛围乐融融——著名老中医史济柱的养生经验,关于文化醇典厚氛围乐融融——著名老中医史济柱的养生经验的资讯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文化醇典厚氛围乐融融——著名老中医史济柱的养生经验